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38)
2023(3849)
2022(3131)
2021(2636)
2020(1796)
2019(3896)
2018(3666)
2017(6697)
2016(3899)
2015(4077)
2014(4178)
2013(4163)
2012(4046)
2011(3810)
2010(3589)
2009(2670)
2008(2420)
2007(2115)
2006(1896)
2005(1663)
作者
(13212)
(11079)
(11005)
(10507)
(6908)
(5401)
(4967)
(4475)
(4223)
(3902)
(3839)
(3749)
(3643)
(3615)
(3598)
(3551)
(3449)
(3383)
(3295)
(3131)
(2830)
(2787)
(2634)
(2531)
(2494)
(2486)
(2454)
(2284)
(2255)
(2223)
学科
(21045)
经济(21041)
管理(10709)
环境(10380)
地方(9599)
(7583)
地方经济(6727)
方法(5638)
数学(5291)
数学方法(5242)
(4853)
资源(4833)
中国(4593)
(4494)
(4205)
规划(4156)
生态(4137)
环境规划(4064)
(3809)
(3598)
区域(3593)
经济学(3290)
(3267)
业经(3124)
(2926)
企业(2926)
农业(2845)
(2474)
金融(2473)
产业(2187)
机构
学院(56314)
大学(55544)
研究(24846)
(21797)
经济(21342)
科学(18776)
管理(18674)
中国(17181)
理学(16444)
理学院(16139)
管理学(15661)
管理学院(15572)
(13872)
研究所(13198)
(12867)
(11847)
业大(10569)
农业(10448)
中心(10413)
(10044)
(9018)
师范(8842)
(8794)
科学院(8437)
(8228)
研究院(8181)
(7909)
资源(7761)
实验(7731)
环境(7626)
基金
项目(45990)
科学(36687)
基金(33473)
(31814)
国家(31651)
研究(29921)
科学基金(26063)
社会(19229)
(19148)
社会科(18374)
社会科学(18371)
自然(18102)
基金项目(18076)
自然科(17617)
自然科学(17609)
自然科学基金(17234)
(16930)
资助(12731)
教育(12392)
(12205)
重点(11866)
计划(10683)
编号(10661)
科技(9800)
科研(9405)
发展(9319)
(9245)
(9219)
(9167)
创新(8913)
期刊
(22929)
经济(22929)
研究(13346)
学报(12455)
科学(11547)
(10175)
中国(10110)
大学(8128)
学学(7928)
农业(7450)
资源(5953)
管理(5534)
(4312)
(4061)
技术(4009)
教育(3925)
业经(3542)
经济研究(3444)
科技(3374)
地理(3359)
业大(3250)
统计(3047)
林业(2965)
(2938)
金融(2938)
(2899)
(2885)
问题(2797)
(2760)
生态(2600)
共检索到78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旭  赵旭  章守宇  周曦杰  
于2013年贻贝成熟期和幼苗期对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水域营养分布和碳分布格局开展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从生态健康角度,夏季成熟期的贻贝养殖造成养殖海域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养殖区处于受磷限制性的重富营养化,对其水体健康产生一定压力;秋季幼苗期贻贝养殖使养殖海域氮、磷浓度均降低,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与夏季分布格局相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从生态效应看,贻贝养殖使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产生碳汇效应;同时,贻贝养殖使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由于丰富的氮营养盐,溶...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清满  章守宇  林军  赵静  叶灵娜  
针对嵊泗马鞍列岛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内枸杞岛海域开放式浮筏式养殖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生长存在差异[组织干重(0.200±0.017)g]的现象,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中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紫贻贝生长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含量[(15.73±5.724)mg/L]、颗粒有机物(POM)浓度[(5.43±1.092)mg/L]和颗粒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物(SPM)比值(0.200±0.057)对紫贻贝生长影响显著(P<0.05)。其中,POM与SPM的比值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最大。从水动力角度探究影响POM和SPM分布的原因,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方建光  王诗欢  臧有才  薛素艳  
根据2005年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獐子岛养殖海区的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特性,重点分析了7月营养盐、叶绿素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了与底播养殖的可能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较均匀,仅在7月,表底层的氨氮浓度及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氮磷摩尔比和浮游植物生长的阈值分析,在该海区氮、磷营养盐限制呈季节性交替变化,7月磷限制的潜在性较大,3月和5月氮限制的潜在性较大。尽管目前的养殖生产活动并未对该海区的营养盐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或压力,但是,3、5和7月底层水的无机氮以氨氮为主以及贝类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叶绿素浓度较低的现象,可能与养殖活动有...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红光  
嵊泗枸杞冷冻厂新开发的水产营养食品——速冻小包装贻贝,于1993年7月26日在贻贝之乡——嵊泗列岛通过由上海市高教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贻贝又名淡菜,在我国北方俗称海红,为“海八珍”之一,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素有“海中鸡蛋”美称。而嵊泗县枸杞岛所产的贻贝更是个大肉肥,质量上乘,年养殖产量近万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邓明星  章守宇  闫庆  
为获知贻贝浮筏养殖海域表层(3 m)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实测多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场表层水温,并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分7航次采集紫贻贝样获取体质量、壳长等数据。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最高、最低表层水温分别为29.2℃和4.6℃。夏季表层水温日变幅可超过4℃,而春季与秋季低于2℃。紫贻贝体质量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W=0.000 6m4+0.006 4m3-0.132 6m2+0.859 9m+0.6568(R2=0.999 1)。紫贻贝壳长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L=0.000 8m4+0.057 7m3-1.099 7m2+7.536 6m+20.044(R2=0.998 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毕远新  吴祖立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根据2000~2011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年5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年1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蒋增杰  王巍  王诗欢  孙松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占飞  薛素燕  李加琦  于文涵  张媛  张昌盛  王英朴  刘鲁雷  毛玉泽  
为探究海州湾不同养殖区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收获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21年1~3月测定了海州湾不同养殖区(H1:离岸1 n mile,H2:离岸3 n mile,H3:离岸7 n mile、H4:离岸13 n mile,H5:离岸21 n mile)水环境理化因子、紫贻贝的条件指数及蛋白质、脂肪、糖原、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与条件指数和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温和Chl-a浓度等关键理化因子均有升高趋势,1~3月H1站位紫贻贝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H2~H5站位的条件指数均在2月份达到峰值;各站位的紫贻贝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于2月达到峰值,其中H4和H5站位总糖含量在3月显著下降(P<0.05),比2月份别降低了62.7%和61.6%;H5站位紫贻贝的氨基酸含量在1月显著高于其他站位(P<0.05),而后在3月显著降为各站位中最低(P<0.05);1~3月各站位紫贻贝外套膜的糖原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3月份H5站位紫贻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站位。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贻贝的营养物质储备的差异主要与水温和饵料密度有关,离岸养殖更有助于紫贻贝积累营养物质及生长,离岸养殖区紫贻贝性腺成熟早,营养物质积累快,H5站位紫贻贝比近岸站位可提早1个月上市。本研究将为拓展紫贻贝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提供数据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益国   钟威   林军   赵静  
为探究不同布设条件下浮筏式贻贝养殖设施的阻流效应,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模拟了5种迎流角度、3种养殖间距下浮筏式贻贝养殖设施的流场效应。选取水体输运速度、输运通量、单串可滤水量对其阻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浮筏式养殖设施的影响下,养殖范围内较来流速度最高衰减程度达20.40%,垂向影响深度为6~7 m。养殖设施以0°角迎流时,阻流效应较小,而以45°及90°迎流时,养殖设施引起的水体输运通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11.30%。当贝串养殖间距为0.80及0.70 m时,不同迎流角度条件下养殖设施阻流效应差异较小,而当养殖间距减小至0.60 m时,阻流效应更为显著。就水体输运能力而言,不同养殖间距下均表现为0°迎流条件下,中上层水体输运能力较强,30°与45°迎流角度下输运能力较弱;单串可滤水量的测算结果显示,15°迎流条件下,单串可滤水量较高。研究表明,0.7~0.8m是相对合理的养殖间距,养殖设施以15°迎流时可滤水量较佳且流速降幅较小,能保证后方贝串获取新鲜海水,综合以0~15°迎流最优。本研究可为滤食性贝类养殖设施布局优化、养殖容量测算等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钟佳明  章守宇  王凯  林军  张健  沈慧  
嵊泗海域规模庞大的贻贝养殖生境发挥着养护幼鱼的海洋牧场功能,而探查当地趋礁鱼类在幼体阶段对该生境的利用规律可为当地海洋牧场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为此2018年5—7月对舟山北部枸杞岛贻贝场的褐菖鲉幼鱼、附着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使用自制网具采集目标生物样品,应用相对密度指数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褐菖鲉幼鱼在该生境中的栖息密度、栖息方式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确定其食性特征,并结合耳石轮纹探究其利用该生境的生长周期。结果显示,褐菖鲉幼鱼的栖息密度时空特征上,5—7月在养殖区贻贝串上的栖息密度分别为(10±6)、(7±5)和(5±5)个/串,时间上呈现逐月递减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养殖区外侧幼体逐渐迁移至内侧近岸区直至消失。栖息方式选择上,褐菖鲉幼鱼栖息数量与贻贝串孔隙大小和附着海藻生物量之间皆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饵料利用上,养殖区褐菖鲉幼鱼总体维持较高的摄食强度,各月份平均摄食强度皆高于对照区,主要摄食对象为麦秆虫和钩虾,重量百分比为70.9%和28.3%。栖息周期上,养殖区内褐菖鲉幼鱼耳石平均轮纹数为(57±12)个,其利用养殖贻贝串的周期一般约为2~3月,且该生境中幼鱼耳石纹路间距均匀性和条纹清晰度均明显优于岩礁生境。研究表明,枸杞岛的贻贝养殖生境成为褐菖鲉幼鱼额外的栖息环境,在增殖养护褐菖鲉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嵊泗海域在建设海洋牧场时可依据贻贝养殖生境的资源养护原理,通过设置浮体结构强化海洋牧场的饵料场和庇护功能,以提高褐菖鲉种群的补充量,为当地休闲海钓的持续发展提供部分保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旻   徐良   王珂   林田  
为了探究长江口花鸟岛贻贝养殖区不同介质(水体、土壤与贻贝)中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浓度、组成、介质间分布特征,使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MS)对水体、土壤和贻贝样品中的六氯环己烷(HCHs)、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表明:传统POPs在样品中广泛检出,HCHs、DDTs和PCBs在贻贝中含量分别为10.8~49.1、169~900和10.4~34.4 ng/g(脂重),在水体中0.22~1.76、0.07~0.29 ng/L和9.45~51.8 pg/L,在土壤中0.18~10.4、2.62~69.6和0.40~0.69 ng/g (干质量)。DDTs是贻贝中主要的污染化合物。养殖区水体和土壤中目标化合物组成反映其受到污染排放残留影响,贻贝中多氯联苯和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降解产物占主导地位,符合生物积累特征。土壤中HCHs、DDTs和PCBs存在很多显著正相关,贻贝同样,这反应了污染物可能存在相似的来源,在主成分分析中可以看出贻贝组织与非生物介质间的关系。健康风险评价表明,人群摄食长江口贻贝几乎不会引起接触风险和致癌风险。本研究可为了解贻贝养殖区传统POPs在介质中的归趋,及人群食用贻贝提供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陈碧鹃  崔毅  崔正国  张旭志  刘淮德  丁东生  蒋增杰  
根据2012年8月对桑沟湾养殖海域18个站位取得的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叶绿素a(Chl-a)数据,基于不同区域的养殖特点,分析了DOC和POC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对POC的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海域表层DOC的浓度范围为1.70~2.82mg/L,平均值为2.03mg/L,大致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表层POC的浓度范围为0.04~1.33mg/L,平均值为0.55mg/L,大致呈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网箱养殖区表层DOC和POC含量最高,其次为桑沟湾近岸海域,而海带养殖区最低,这表明有机碳的含量与养殖品种和模式有直接的关系。根据POC/Chl-a比值对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书荣  周曦杰  崔潇  章守宇  王凯  
本研究于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海藻生长繁盛时期采集11种大型海藻,并对每种海藻及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藻上钩虾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海藻上麦秆虫种群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钩虾最高种群密度和最大个体均出现在厚网藻上;麦秆虫最高种群密度出现在殖丝藻上,最大个体则出现在缢基蜈蚣藻上。同时,对于生物量较小的海藻,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种群密度均更高,钩虾体型无显著变化,但麦秆虫体型更小;另外,比表面积值更高的海藻,其钩虾种群密度更高,个体也更大,但麦秆虫种群密度和个体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不同种类的海藻在藻栖端足目种群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功能角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海藻自身多样化的生物特征则可能是该差异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白凯强  韩军军  林庆莹  吴月  王艺  霍元子  何培民  
通过混养生态系统模拟试验研究了紫贻贝(Grateloupia lanceolata)和披针形蜈蚣藻(Mytilus edulis)不同养殖密度组合下的生态混养状况。选取壳长(45.14±3.85)mm的紫贻贝和长度(62.48±7.38)mm的披针形蜈蚣藻,采用5种湿重配比进行混养实验,分别为G1(1∶0)、G2(1∶0.25)、G3(1∶0.5)、G4(1∶1)和G5(1∶2)。每种组合中紫贻贝密度均为0.63 ind·L(-1),而披针形蜈蚣藻密度分别为0 g·L(-1)、1.25 g·L(-1)、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