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70)
- 2023(6424)
- 2022(5450)
- 2021(4844)
- 2020(3809)
- 2019(8627)
- 2018(8444)
- 2017(15582)
- 2016(8541)
- 2015(9417)
- 2014(9445)
- 2013(9495)
- 2012(9286)
- 2011(8576)
- 2010(8837)
- 2009(7911)
- 2008(7823)
- 2007(7158)
- 2006(6606)
- 2005(6280)
- 学科
- 济(40972)
- 经济(40928)
- 业(22372)
- 管理(21212)
- 地方(16414)
- 企(15864)
- 企业(15864)
- 中国(14885)
- 农(13212)
- 业经(10889)
- 方法(9781)
- 农业(9442)
- 地方经济(9373)
- 学(8917)
- 发(8774)
- 融(8101)
- 金融(8101)
- 银(8036)
- 银行(8011)
- 行(7902)
- 数学(7871)
- 数学方法(7794)
- 环境(7159)
- 贸(7094)
- 贸易(7083)
- 制(6942)
- 易(6741)
- 财(6665)
- 发展(6548)
- 展(6529)
- 机构
- 学院(125068)
- 大学(122132)
- 研究(50493)
- 济(50386)
- 经济(49243)
- 管理(44104)
- 中国(38631)
- 理学(36620)
- 理学院(36117)
- 管理学(35446)
- 管理学院(35218)
- 科学(32357)
- 京(28467)
- 所(27186)
- 农(26788)
- 研究所(24546)
- 财(22492)
- 中心(22252)
- 江(21087)
- 业大(20653)
- 农业(20450)
- 北京(18813)
- 院(18681)
- 范(18203)
- 师范(17983)
- 省(17897)
- 州(17209)
- 财经(16884)
- 科学院(15567)
- 经(15210)
- 基金
- 项目(80171)
- 科学(62323)
- 研究(57658)
- 基金(55791)
- 家(49818)
- 国家(49359)
- 科学基金(41224)
- 社会(35602)
- 社会科(33648)
- 社会科学(33642)
- 省(32958)
- 基金项目(29460)
- 划(27335)
- 自然(26525)
- 自然科(25882)
- 自然科学(25873)
- 自然科学基金(25412)
- 教育(25365)
- 发(23847)
- 编号(23303)
- 资助(22594)
- 成果(19124)
- 发展(18921)
- 重点(18586)
- 展(18550)
- 课题(17487)
- 创(16434)
- 部(16367)
- 创新(15384)
- 科研(15071)
共检索到208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立军 李新岗 刘惠霞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萌 阿不都瓦哈·艾再孜 阿地力·沙塔尔
[目的]探究对枣实蝇有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研发基于行为调节的防治技术。[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的选择行为反应,并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田间引诱试验。[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具有显著正趋性。枣实蝇雌虫对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30%以上;雄虫对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25%以上,从不同浓度梯度(原液、10%溶液、1%溶液)的选择率和选择系数来看,随浓度的递减,其选择率和选择系数也在递减,原液的选择率分别为10%溶液及1%溶液的2.5倍及5倍以上。田间试验发现:肉豆蔻酸对枣实蝇雌虫的诱集效果较强,2 d最多诱捕数量为15头·只-1,平均诱捕数量为11.4头·只-1,十四酸乙酯次之。在6种不同挥发物中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对枣实蝇雄虫的引诱效果较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6种挥发性物质及混合物中,月桂酸乙酯及十四酸乙酯对枣实蝇雌雄虫的引诱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果挥发物中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与枣实蝇偏爱选择密切相关。在田间试验中:枣实蝇成虫对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为研发枣实蝇引诱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枣实蝇 挥发物 嗅觉仪 选择率 选择系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丽文 李兴鹏 张健 陈越渠 左彤彤
针叶树小蠹在扬飞扩散过程中,要有效地依靠嗅觉机制鉴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气味,以便在行为反应方面快速定位寄主,降低不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同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以从生境、树种及个体水平上发挥不同的驱避作用。综述非寄主挥发物的范畴和作用、小蠹虫的嗅觉识别及行为反应,提出加强国内针叶树小蠹非寄主挥发物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以期为小蠹虫综合管理技术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蠹虫 非寄主挥发物 嗅觉识别 行为反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艳玲 杨晓婷 李新岗 高文海
【目的】损伤挥发物信号能够诱导植物增强对害虫防御的反应,探究3种损伤挥发物信号(绿叶挥发物GLVs、茉莉酸甲酯诱导挥发物MeJA-VOCs和虫害植物挥发物HIPVs)是否对邻近枣树具有激发作用。【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3种损伤挥发物信号(GLVs、MeJA-VOCs和HIPVs)对枣树蛋白酶抑制剂(PI)、多酚氧化酶(PPO)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并用GC-MS分析健康枣树、剪叶枣树和虫害枣树挥发物的差异。【结果】3种损伤信号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同株)邻近枝或邻近株PI、PPO和LOX活性,表明损伤信号激起了临近枣树的防御反应,启动了枣树的十八烷信号途径。GLVs处理枣树的防御反应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庆辉 王楷 任英杰 张书曼 赵佳齐 方静 孟昭军
筛选美国白蛾寄主植物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对其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物质,为其今后引诱剂和驱避剂的研发及其生态防治奠定基础。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确定对美国白蛾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通过触角电位仪(EAG)、风洞等仪器对这些活性挥发物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β-蒎烯、β-水芹烯、3-蒈烯、1,3-二甲基苯、1,4-二甲基苯、对异丙基甲苯、4-乙基苯乙酮、3-乙基苯乙酮和4-异丙基苯甲醇共9种生物活性挥发物;美国白蛾成虫触角对前8种活性挥发物有显著的EAG反应(p<0.05),且在风洞模拟试验中得出3-蒈烯对美国白蛾成虫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对未交尾雌性和已交尾雌性美国白蛾成虫的引诱率显著高于其他活性挥发物(p<0.05),逆向飞行率分别为(82.22±8.31)%和(75.56±3.14)%,而接近味源率分别为(60.00±11.33)%和(53.33±5.44)%。美国白蛾成虫对寄主植物水曲柳的选择取决于非特异性组分;且昆虫性别和生理状态影响对植物挥发物的选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严善春 杨慧 高璐璐 王志波 毛洪波
运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试鞘蛾对落叶松9种挥发物,即R-α-蒎烯、S-α-蒎烯、β-蒎烯、罗勒烯、水芹烯、3-蒈烯、月桂烯、莰烯和叶醇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0.4mol·L-1浓度下,雌蛾除了对R-α-蒎烯、雄蛾除了对R-α-蒎烯和水芹烯没有明显EAG反应外,对其余挥发物的EAG反应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雌、雄虫之间的EAG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鞘蛾对9种挥发物在0.0004,0.004,0.04,0.4,0.8mol·L-1这5个浓度梯度下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S-α-蒎烯、S-β-蒎烯、水芹烯、3-蒈烯、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邢亚 迟德富 宇佳 严峻鑫 冉亚丽
【目的】从12种植物挥发物中筛选出对杨干象成虫具有显著驱避、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并为生产制备驱避引诱剂提供依据,为有效控制杨干象种群奠定基础。【方法】利用EAG技术对12种植物挥发物质进行触角电生理反应,筛选出与对照差异显著的植物挥发物,再进行浓度梯度筛选。进而,进行Y型嗅觉仪和风洞生物测定。【结果】糠醛、苯甲酸、丁香酚、橙花醇、香茅醇、香柏油6种植物挥发物在1mol·L-1浓度下均能引起雌雄成虫较强的EAG反应(P<0.05);行为反应测试表明:Y型嗅觉仪生测中1mol·L-1寄主植物挥发物糠醛对杨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 彭璐 严善春 廖月枝
本文研究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挥发物组分S型α--蒎烯、R型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罗勒烯、莰烯、3--蒈烯及反--柠檬烯8种挥发物,在0.0004、0.004、0.04、0.4及0.8mol/L浓度下的触角电位反应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8种挥发物单体在各浓度下均能引起松梢象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相同挥发物EAG反应值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梢象尤其对0.4和0.8mol/L浓度下的S型α--蒎烯、R型α--蒎烯反应较强。"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表明,除β--月桂烯无明显定向作用、反--柠檬烯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外,其他6种挥发物对松梢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引作用。反--柠檬烯在0...
关键词:
松梢象 红松 挥发物 触角电位 行为反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史胜青 雷静品 胡永建 李良俊 邬江辉
为今后VOCs在林木抗虫新品种的选育、抗虫机理及森林生态恢复等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综述了树木VOCs释放的主要类型及VOCs对植食性昆虫的作用。树木挥发物(VOCs)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具有昆虫定位和自身防御双重作用,主要包括异戊二烯、单萜烯、其他活性物质等,其释放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VOCs对植食性昆虫具有吸引、趋避以及吸引天敌等方面作用;特异性VOCs的鉴定与分离比较困难,还需从分子水平发掘树木VOCs中具有防御作用的关键组分。通过VOCs这个桥梁,对新的预防和控制虫害方法以及抗虫树种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挥发物 抗虫 引诱 趋避 树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振 迟德富 宇佳 李晓灿 赵晓杰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3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航 迟德富 陈海一 宇佳 李晓灿
采用触角电位(EAG)、"Y"型嗅觉仪和风洞的方法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的植物挥发物,为该害虫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稀释102、103倍的薄荷精油和1 mol.L-1的香叶醇能引发双斑长跗萤叶甲强烈的EAG反应(P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EAG 行为反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丽贤 张真 黄大庄
针叶树小蠹虫不仅能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识别和回避非寄主生境,而且能识别非寄主树种和不适寄主树。非寄主挥发物,尤其是6碳乙醇等绿叶气体和一些8碳醇等树皮挥发物是代表着非寄主的重要气味信号,在针叶树小蠹虫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绿叶气体和非寄主树皮挥发物等的研究基础、小蠹虫对非寄主的回避、影响挥发物释放的因素、非寄主挥发物的采集分析、生物测定方法和非寄主挥发物作用的生态学及进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小蠹虫能在混交林中找到寄主不是单因素决定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非寄主挥发物在针叶树小蠹虫的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立超 迟德富 谢兴 王广利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以收率为指标的CO2超临界萃取小叶杨树皮挥发物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MPa、温度50℃、时间60min为小叶杨树皮挥发物的最佳萃取条件,收率为3.56%;依此条件分别萃取白城二号杨、小黑杨、俄罗斯杨、中东杨、小青杨、小青×黑杨、大青杨、斯大林杨、银中杨和小叶杨的树皮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酯类、酸类、烃类等化合物,其中以酸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他物质含量均较低;萘、醌、、酮等大分子物质含量较少;中东杨和斯大林杨树皮中特异化合物种类较多。同时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青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晓琴 王思展 卢杰 高郯 陈羿渠
[目的 ]筛选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对冷杉梢斑螟有引诱作用的物质,以期明确冷杉梢斑螟寄主选择机制,从而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对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方分别进行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GC-MS结果表明:健康新果和虫害旧果均含有6种化合物,但其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结果 ]EAG反应结果表明:在10μg·μL~(-1)范围内,α-蒎烯、β-蒎烯、(1S)-(-)-β-蒎烯、柠檬烯各组分浓度越大,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成虫对其EAG反应越大,超过10μg·μL~(-1)后,EAG值反而减小;各组分浓度为10μg·μL~(-1)时,不同状态成虫EAG值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 0.05),达到1μg·μL~(-1)以后,EAG值在各浓度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而0.5μg·μL~(-1)与1μg·μL~(-1)间EAG反应差异显著(P 0.05)。[结论 ]嗅觉行为结果表明:配方A2、A3、A5、A7、A8对其具有明显引诱效果,尤以配方A7最佳,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引诱率达70%以上,配方A4、A9、A10对其具有明显趋避效果,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趋避率高达50%~70%。各组分的10μg·μL~(-1)为最佳刺激浓度,反式石竹烯具有明显引诱作用,月桂烯具有明显趋避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时荣 尚哲明 刘德广 崔晓宁
【目的】探究小麦蚜害诱导挥发物与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βF)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行为反应的影响,为麦长管蚜的绿色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四臂嗅觉仪,测试不同质量浓度小麦蚜害诱导挥发物6-甲基-5-庚烯-2-酮(MHO)、6-甲基-5-庚烯-2-醇(MHOH)、水杨酸甲酯(MeSA)和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对有翅型麦长管蚜行为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化合物按各自对麦长管蚜具备最佳驱避效果的质量浓度等体积混合,分析或比较不同混合物对麦长管蚜行为反
关键词:
麦长管蚜 诱导挥发物 行为反应 翅型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