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17)
- 2023(8436)
- 2022(7680)
- 2021(7333)
- 2020(6123)
- 2019(14366)
- 2018(14428)
- 2017(28078)
- 2016(15353)
- 2015(17332)
- 2014(17317)
- 2013(17171)
- 2012(15541)
- 2011(13858)
- 2010(13572)
- 2009(12213)
- 2008(11642)
- 2007(9830)
- 2006(8426)
- 2005(7066)
- 学科
- 济(58171)
- 经济(58107)
- 管理(43572)
- 业(41105)
- 企(34881)
- 企业(34881)
- 方法(29495)
- 数学(25513)
- 数学方法(25234)
- 农(14934)
- 中国(14016)
- 财(13978)
- 学(13566)
- 业经(12940)
- 地方(12093)
- 理论(10410)
- 和(10164)
- 农业(10020)
- 贸(9985)
- 贸易(9981)
- 易(9673)
- 技术(9615)
- 环境(9487)
- 务(9284)
- 财务(9227)
- 财务管理(9213)
- 制(9013)
- 企业财务(8733)
- 教育(8609)
- 划(8397)
- 机构
- 大学(214181)
- 学院(212176)
- 管理(89271)
- 济(79040)
- 理学(78534)
- 理学院(77677)
- 经济(77166)
- 管理学(76355)
- 管理学院(75990)
- 研究(68252)
- 中国(48097)
- 京(45650)
- 科学(44842)
- 财(34311)
- 所(34027)
- 业大(33940)
- 农(33887)
- 研究所(31493)
- 中心(30554)
- 江(28730)
- 北京(28673)
- 财经(28519)
- 范(28037)
- 师范(27786)
- 农业(26712)
- 经(25997)
- 院(24954)
- 州(24101)
- 技术(22696)
- 师范大学(22587)
- 基金
- 项目(154018)
- 科学(120272)
- 研究(112116)
- 基金(111106)
- 家(96636)
- 国家(95835)
- 科学基金(82480)
- 社会(68240)
- 社会科(64565)
- 社会科学(64547)
- 省(60518)
- 基金项目(60363)
- 自然(55377)
- 自然科(54052)
- 自然科学(54037)
- 自然科学基金(53044)
- 划(50960)
- 教育(50951)
- 编号(46410)
- 资助(45682)
- 成果(36958)
- 重点(33772)
- 部(33391)
- 创(32133)
- 发(32133)
- 课题(31228)
- 创新(29851)
- 科研(29701)
- 项目编号(28960)
- 大学(28622)
共检索到290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樱 郑晓莲 赵光跃 茆正川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一种细菌.前三种均属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年份和地区的不同分离菌出现频率不完全一致.上述四种菌三年累计分离率分别为14.90%、12.96%、11.47%和11.11%,而这四种菌占已出现的菌落比率分别为30.28%、25.79%、23.30%和20.63%.
关键词:
枣缩果病 分离培养 接种 病原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敏 王迎 史晓梦 田红雨 杜绍华 冉隆贤
[目的]发掘枣缩果病菌可能存在的潜在寄主,为探究枣缩果病的初侵染来源寻找突破口。[方法]用gfp标记的枣缩果病初侵染互隔链格孢菌CN193菌株(CN193::gfp)的孢子悬浮液,以刺伤和无伤两种方式,接种选自枣园周围栽植的番茄、烟草、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然后,将发病部位病健交界处的组织置于加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病组织和从各寄主上分离获得的病菌菌丝。[结果]刺伤接种7 d后,除烟草外,其他刺伤的材料均发病,发病率依次为番茄果实45.8%、苹果果实79.2%、苹果叶片75.0%、梨果实56.3%、梨叶片52.1%、毛白杨叶片66.7%和加杨叶片54.2%;无伤处理的仅番茄发病,其他材料和对照组均未发病。番茄病部组织的荧光清晰可辨;在发病的番茄果实、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病部组织分离后长出的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结论]枣缩果病菌能成功侵染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并可使各寄主植物产生与番茄黑斑病、苹果褐纹病、梨黑斑病和杨树叶枯病相同的症状,推断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为枣缩果病菌的潜在寄主,扩大了枣缩果病菌初侵染来源的范围,为进一步开展枣缩果病的防治拓宽了渠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宣 宋韬亮 刘平 刘孟军
【目的】揭示矿质元素与枣缩果病发生的关系,提出防治枣缩果病的技术措施,为指导枣缩果病这一枣树重大果实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系统比较重病区、轻病区及针对性施肥后枣树叶片和果实中9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在枣缩果病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轻病区枣树叶片中K、Mn、Cu和B含量显著高于重病区,而Ca含量显著低于重病区;果实中K、Mn含量高于重病区,Ca含量显著低于重病区。针对性土施K、Mn肥后,叶片和果实中K、Mn含量显著增高,Ca含量显著降低,枣缩果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由57%降低到15%以下;在补充关键元素(K、Mn)基础上喷施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防治缩果病的效果更好。通过主成分分析,初步确定河北省太行山枣区有效防控枣缩果病的叶片营养指标,即叶片中K含量高于2.06±0.23 mg·g~(-1)、Mn含量高于261.83±21.54 mg·kg~(-1)、Ca含量低于1.07±0.11 mg·g~(-1)。【结论】枣缩果病的发生与K、Mn含量低和Ca含量高有密切关系,补充K、Mn可有效防控枣缩果病。该研究可提供通过土壤施用K、Mn有效防控枣缩果病的新途径。
关键词:
枣 缩果病 钾 锰 钙 林木病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朝红 李扬 刘平 刘孟军
为克服田间抗性评价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掘抗性种质,对枣缩果病抗性的高强度离体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白熟期前(8月初)采集健康果实,用针轻刺枣果表面,喷施浓度为107个/m L的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Phoma destructiva Plowr.和Fusicoccum spp.)孢子悬浮液,经恒温(25℃)保湿(相对湿度为100%)培养5~7 d后调查病情指数较为适宜。采用此方法,对田间表现抗病(33个)和感病(3个)的品种进行了室内离体抗性鉴定,未发现对枣缩果病免疫的种质,但进一步筛选出了长鸡心、孔府酥脆、成武冬枣、苹果枣...
关键词:
枣 枣缩果病 抗性 鉴定体系 离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宗淑萍 杨文香 刘大群 张汀
冬枣黑点病主要为害冬枣果实,在果面上产生黑斑,影响果实的外观及品质。2004~2005年连续2年对河北省黄骅市的不同枣区采集的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及再分离,结果证实冬枣黑点病病原为:桑壳小圆孢菌(ConiothyriumfucsidulumSacc)、仁果茎点霉(Phoma pomirumThüm)以及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其中(Conio-thyrium fucsidulumSacc)和(Phoma pomirumThüm)既可单独侵染,也可混合侵染,(Alternaria alternata)只参与混合侵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靳增军 刘春琴 甄文超 曹克强 王庆雷 杜凤华
近年在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冬枣果实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冬枣黑疔病,又称黑斑病或果实黑点病。经2004-2005年在河北省和山东省7市县调查,从18批次219个冬枣病果样品中分离得到653个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和回接试验,依照柯赫氏法则对冬枣黑疔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病原菌鉴定为毁灭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Plowr.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关键词:
冬枣 黑疔病 病原菌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乐 邢艺林 李正楠 郭金堂 冉隆贤
【目的】建立枣缩果病菌链格孢菌的抗硫酸铜标记,为揭示链格孢菌在枣树上的侵染规律与深入掌握枣缩果病菌的致病机制和有效控制该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抑菌圈法,从硫酸铜、氯化钴、硝酸银和放线菌酮4种药剂中筛选出硫酸铜可以作为标记链格孢菌CN193菌株的药剂。应用孢子萌发抑制法,在凹玻片中按1∶1的比例放入1.0,1.5,2.0 mg·m L~(-1)硫酸铜与链格孢菌孢子悬浮液的混合液,培养12 h后通过孢子萌发抑制率确定硫酸铜的起始浓度。将培养基中硫酸铜的浓度由1.5 mg·m L~(-1)逐渐提高至4.5 mg·m L~(-1),以培养菌株对硫酸铜的抗性;选取单孢培养,得到稳定的抗硫酸铜突变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瑞清 孙海珍 董希文 邓勋
2006—2007年分秋、春、夏3次采集大果沙棘干缩病感病植株感病部位组织,分离纯化、鉴定获得8个真菌菌株。根据Koch's证病法则,选择分离自具有明显干缩病症状植株感病部位的分离物的孢子作为致病性测定用接种体,分别采用菌剂灌根、干部刮伤涂抹菌剂的方法对沙棘幼苗和12年生沙棘进行接种后,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对接种发病的植株再分离获得3个菌株。对上述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测定,将其鉴定为拟枝孢镰孢菌。该病原菌可生长在沙棘的叶部、枝干部及根部,生长在不同部位的菌株存在致病力上的差异。该病原菌在大果沙棘上的危害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报道。
关键词:
大果沙棘 干缩病 病原鉴定 拟枝孢镰孢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志文 李向宏 范鸿雁 胡加谊 何凡
从海南菠萝产区的一种菠萝果腐病疑似样本中分离到了7株形态相近的真菌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er];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菠萝果皮榨汁培养基和PDA为病原菌生长适宜培养基;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9和8;麦芽糖、果糖和半乳糖有利于菌丝生长,而果糖、半乳糖和蔗糖为病原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宜碳源;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氮源为硝酸铵、酵母浸粉和天冬氨酸,酵母浸粉和天冬氨酸则有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最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原孢子在RH≥95%的条件下...
关键词:
菠萝 果腐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美华 杨金奎 李雪玲 杨海艳 陈莉莉 吴帆
【目的】对紫果西番莲叶片炭疽病病原X-03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X-03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结果】X-03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真菌,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最适生长p H为p H 89,当温度高于50℃时X-03菌株的孢子不能萌发。X-03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a NO3。供试的杀菌剂中以福美双对X-03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研究可为紫果西番莲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果西番莲 炭疽病 病原 生物学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雪红 王宝琴
以患轮纹病的冬枣果肉组织作为分离对象,将筛选出的真菌经单孢分离纯化后进行回接试验。依据回接试验中接菌枣果的发病症状确定出冬枣轮纹病的病原真菌,并通过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摸索该病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同时测定了该病原菌的胞内毒素及胞外毒素的毒力。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进行该拮抗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分离的致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该菌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pH值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27℃。筛选获得对该致病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的细菌J...
关键词:
冬枣 轮纹病 病原真菌 毒力 拮抗细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缪作清 李世东 刘杏忠 陈昱君 李云华 王勇 郭荣君 夏振远 张克勤
【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急性青枯型、湿腐型和茎基干枯型等,但以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较为常见,其中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是新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类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destructans、C.didynum、Fusariumsolani、F.oxysporum、Phytophthoracactorum、...
关键词:
三七 根腐病 病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桂峰 李海燕 毕英佐
从患“吊头病”胡子鲇 (Clariasfuocus)的肝、肠和腹水分离出病原菌 ,用浸泡法和投喂法进行感染试验 ,两种方法的死亡率都在 80 %以上。通过细菌学和应用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 (VITEK - 12 0 )鉴定 ,结果表明 ,鲁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lwoffii)是胡子鲇“吊头病”的病原菌。用 2 5种抗生素进行敏感试验表明 ,鲁氏不动杆菌对其中大部分药物敏感 ,如普乐健、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但对四环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他定不敏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吴建农 何刚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a)和普通变形菌(Proteusuulgaris)。
关键词:
鳖,穿孔病,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