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6)
- 2023(11414)
- 2022(10151)
- 2021(9461)
- 2020(7910)
- 2019(18357)
- 2018(18192)
- 2017(34694)
- 2016(19236)
- 2015(21613)
- 2014(21533)
- 2013(21338)
- 2012(19326)
- 2011(17429)
- 2010(17227)
- 2009(15623)
- 2008(14857)
- 2007(12680)
- 2006(10976)
- 2005(9350)
- 学科
- 济(72305)
- 经济(72232)
- 管理(53132)
- 业(48732)
- 企(39930)
- 企业(39930)
- 方法(36075)
- 数学(31332)
- 数学方法(30967)
- 农(20717)
- 学(19580)
- 中国(17727)
- 业经(16264)
- 财(16122)
- 地方(15453)
- 环境(15449)
- 农业(13845)
- 理论(12749)
- 和(12739)
- 贸(11883)
- 贸易(11874)
- 技术(11671)
- 易(11479)
- 划(11424)
- 制(10944)
- 务(10441)
- 财务(10376)
- 财务管理(10360)
- 教育(10230)
- 企业财务(9814)
- 机构
- 大学(271807)
- 学院(270083)
- 管理(107878)
- 济(99076)
- 经济(96768)
- 理学(94820)
- 理学院(93698)
- 管理学(91765)
- 研究(91542)
- 管理学院(91309)
- 中国(65018)
- 科学(62935)
- 京(58892)
- 农(52696)
- 业大(48571)
- 所(47164)
- 研究所(43999)
- 财(41983)
- 农业(41720)
- 中心(40981)
- 江(38076)
- 北京(36865)
- 范(36370)
- 师范(35975)
- 财经(34851)
- 院(33287)
- 经(31790)
- 州(31060)
- 技术(29969)
- 师范大学(29228)
- 基金
- 项目(198219)
- 科学(154181)
- 基金(142604)
- 研究(138880)
- 家(127254)
- 国家(126254)
- 科学基金(106910)
- 社会(84563)
- 社会科(80094)
- 社会科学(80069)
- 省(78737)
- 基金项目(77159)
- 自然(73130)
- 自然科(71289)
- 自然科学(71271)
- 自然科学基金(69950)
- 划(67072)
- 教育(63166)
- 资助(58389)
- 编号(55935)
- 重点(44957)
- 成果(43978)
- 发(42173)
- 部(42116)
- 创(40794)
- 计划(38722)
- 课题(38656)
- 科研(38565)
- 创新(38072)
- 大学(35862)
- 期刊
- 济(103455)
- 经济(103455)
- 研究(72456)
- 学报(51570)
- 中国(47910)
- 农(46947)
- 科学(45035)
- 大学(37552)
- 管理(37103)
- 学学(35513)
- 农业(33559)
- 财(29137)
- 教育(29008)
- 技术(23060)
- 业经(17847)
- 业(17516)
- 融(16985)
- 金融(16985)
- 图书(15506)
- 经济研究(15468)
- 财经(15365)
- 科技(15164)
- 业大(14480)
- 资源(14451)
- 版(13907)
- 林业(13557)
- 问题(13531)
- 理论(13300)
- 经(12942)
- 技术经济(12702)
共检索到373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飞 李佩艳 李友军 付国占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结果表明:①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水平变异性。土壤全氮含量在距枣行1~6.5 m范围内,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距枣行3 m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而迅速增加。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水平变异;②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
关键词:
枣粮间作 土壤 全氮 硝态氮 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萨茹拉 李金祥 侯向阳
【目的】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分布特征来确定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并为区域SOC储量估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法分层测定典型草原0—100 cm SOC储量。【结果】①3个研究样地SOC储量为9.72—14.84 kg·m-2;②具有空间距离的3个研究样地土壤碳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样地内4种处理之间SOC储量差异显著,且均表现为中度放牧处理(moderate grazing,MG)>轻度放牧处理(light grazing,LG)>重度放牧处理(heavy grazing,HG)>对照(control area,CK);③随土层深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刚 谢永宏 黄继山 任勃 罗文泊 侯志勇
对洞庭湖区农田生态系统(水田,旱田)与自然生态系统(芦苇,苔草)中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集中在表层0-30cm,并与30-60cm,60-100cm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全钾在三个剖面层次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从生态系统类型比较来看,各系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有机质含量水田系统明显高于其它系统外,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水田和旱田,其全N、全P、全K的含量在四种生态系统中均处于同一显著性水平上,说明人为活动减小了系统间的差异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艳刚 张彪 董敦义 王斌 张灿强
为充分认识竹林生态系统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于2009年7月-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对竹林土壤的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采样点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竹林土壤NO-3-N含量降低;②毛竹林0~30cm土壤层NO-3-N含量高于红笋竹林,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③林下植被为草灌结构的样点土壤NO-3-N含量高于林下植被为草丛结构的样点,这种差异在30~50cm上显著;④不同植被高度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在0~10cm深度上达到显著水平;⑤土壤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硝态氮 竹林生态系统 分布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玉颖 沈丰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韩晓日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M_1NP、M_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M_2NP、M_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_1NPK和M_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_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_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_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氮累积呈持续降低趋势,而高量有机肥区M_2NPK处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39年增加了0—20 cm土层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且高于20—40 cm土层。M_1NPK和M_2NPK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3.9%和5.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92.1%。【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分布。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玉米季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3.5 t·hm~(-2)),大豆季仅施用氮磷钾化肥改变土壤氮素分布与累积,进而影响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期配施低量有机肥大豆收获期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增加了土壤供氮量;同时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降低,减少了氮素淋溶风险,有利于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张华 孙巧
为阐明色季拉山山地酸性棕壤土壤氮素含量、无机氮分配特征及对植被类型的响应,以色季拉山海拔3900~4 100 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0~10 cm和10~20 cm层次土壤总氮、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空间变异较大,且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在95%置信区间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分别为3.14~4.24 g·kg-1和2.03~3.37g·kg-1,硝态氮分别为119.96~169.95 mg·kg-1和85.86~124.69 mg·kg-1,铵态氮分别为404.36~513.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华 黄冠燚 陈翊平 倪德志 胡红青
以武汉动物园内人工湿地为例,采样测定了塘-湿地组合系统中土壤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一阶湿地中土壤全氮随剖面层次向下而降低,碱解氮在0~40 cm层次变化不大,40 cm以下迅速降低;二阶湿地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在0~30 cm随剖面向下而下降,30 cm以下变化缓慢。一阶湿地中土壤碱解氮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的变化为0~20 cm土层降低,20~40 cm土层呈倒“U”变化,40~60 cm土层变化缓和;二阶湿地中土壤碱解氮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的变化为0~10 cm土层递减,20~30 cm土层先降低后升高,其他土层先升后降,而2006年1月至4月含量变化不大。湿地土...
关键词:
人工湿地系统 土壤氮素 时空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 张克斌 刘云芳 王百田 杨晓晖 侯瑞萍
该文以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四儿滩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外业调查选择每年的植物生长季节,从东、东北、西、西北4个方向沿着湿地--草原生境梯度布设4条样线,每条样线均超过1km。调查内容包括植物盖度、生物量、密度、频度、高度等,以及土壤环境因子。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和DCA排序方法对四儿滩湿地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同时进行排序轴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秩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14个群丛。第一组为盐生沼泽植被,以湿生、盐生植物为主,代表群丛为芦苇+盐爪爪,主要分布在湿生带;第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杰 项婷婷 姜培坤 吴家森 柯和佳
植硅体封存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已被证明在生物地球化学碳硅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积累特征,于2014年12月在中心产区浙江省苍南县利用标准地调查方法,采集了不同年龄(1~3年生)、不同器官(叶、枝、秆)、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大小表现均表现为凋落物>叶>枝>秆,其中植硅体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8,3.16,0.28,0.04 g·kg-1,植硅体碳总积累量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涛 王铁柱 高杰
对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库、枯枝落叶层、植被库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讨论了营养元素在系统各库中含量的分布特点,阐明了系统内土壤库和植被库之间元素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侧柏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侧柏 生态系统 营养元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战坡 单保庆 彭文启 王洪军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连接通道,氮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态过程,氮素的滞留影响输出形态、负荷,人为活动改变滞留过程,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素滞留方面研究。滞留主要受控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需要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氮素滞留,改善区域水环境。
关键词:
滞留 空间变化 河流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永美 丁艳锋 王强盛 李刚华 吴昊 袁奇 王惠芝 王绍华
【目的】探讨起身肥对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改善作用,为氮肥的精确合理施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宁粳2号为材料,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不同起身肥水平下植株周围土壤矿质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化及起身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起身肥后均能显著提高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浓度。随移栽后时间推移,距植株1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下降趋势,而距植株4和7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先升后降态势。与非起身肥处理相比,起身肥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水稻吸氮量、基蘖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以施适量起身肥处理最高。其基蘖氮肥利用率高达27.17%,比非起身肥处理高15%,差异极...
关键词:
水稻 塑盘穴播 起身肥 氮肥利用率 产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蓓蕾 宋照亮 姜培坤 周国模 李自民
在浙江省临安市青山、安吉县船坝、新昌县巧英和新昌县大市聚等4个地点选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叶及林地土壤,运用微波消解及Walkley-Black方法,研究不同岩性土壤上发育的同一竹龄毛竹竹叶和同一岩性土壤上发育的不同竹龄毛竹竹叶中植硅体的产生和分布规律,为毛竹林植硅体碳汇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①毛竹竹叶中植硅体质量分数为50.8~99.1 g·kg-1,基本上是由上部到下部递减,在不同岩性间的差异表现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②毛竹竹叶中植硅体的产生通量变化范围为154.9~605.9 kg·hm-2·a-1,在不同岩性间的差异表现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岗 刘桂华 范成五 张邦喜 敖明 柴冠群 秦松
【目的】为摸清氮肥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投入阈值范围,从污染源头控制氮肥的迁移、流失,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优化减氮25%、优化施肥、优化增氮125%、优化增氮150%、优化增氮200%等6个处理,研究黄壤坡耕地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氮累积、迁移规律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的含量及其累积量;各处理硝态氮、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且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分别占总硝态氮含量的37.3%~55.1%、29.3%~45.1%,2种作物可溶性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增氮处理对硝态氮、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作用明显,但对土壤可溶性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不明显;施肥各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及小麦和玉米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均有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可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及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减氮(OPT-N)措施较其他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显著提高,是值得推荐的施氮措施。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邝雪梅 刘小燕 余建波 刘大志 黄璜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金鱼生态复合种养,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增加9.6mg/kg、0.8mg/kg、4.0mg/kg、1.67g/kg,增加幅度分别为5.7%、6.4%、6.2%、7.5%;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了0.11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8.6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01%。
关键词:
稻—金鱼共栖 土壤 理化性状 生态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