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80)
- 2023(11933)
- 2022(10020)
- 2021(9011)
- 2020(7929)
- 2019(18423)
- 2018(18251)
- 2017(35250)
- 2016(19531)
- 2015(22113)
- 2014(22348)
- 2013(22252)
- 2012(20776)
- 2011(19010)
- 2010(19085)
- 2009(17953)
- 2008(18084)
- 2007(16369)
- 2006(14405)
- 2005(13138)
- 学科
- 济(82867)
- 经济(82753)
- 管理(58767)
- 业(54557)
- 企(44937)
- 企业(44937)
- 方法(36816)
- 数学(32335)
- 数学方法(32010)
- 财(23737)
- 农(23045)
- 中国(20397)
- 制(19885)
- 业经(18360)
- 学(18127)
- 地方(16369)
- 农业(14916)
- 务(14675)
- 财务(14625)
- 财务管理(14583)
- 贸(14346)
- 贸易(14343)
- 易(13891)
- 企业财务(13842)
- 银(13223)
- 银行(13173)
- 体(13107)
- 环境(12900)
- 融(12515)
- 金融(12511)
- 机构
- 大学(286452)
- 学院(284361)
- 济(116371)
- 经济(113786)
- 管理(107804)
- 研究(97728)
- 理学(92424)
- 理学院(91329)
- 管理学(89743)
- 管理学院(89192)
- 中国(74716)
- 京(61562)
- 科学(60667)
- 财(56216)
- 农(53889)
- 所(50676)
- 中心(45850)
- 研究所(45802)
- 业大(45474)
- 江(44987)
- 财经(43798)
- 农业(42531)
- 经(39605)
- 北京(38459)
- 范(36737)
- 师范(36350)
- 经济学(35909)
- 州(34928)
- 院(34879)
- 经济学院(32565)
- 基金
- 项目(187856)
- 科学(146979)
- 基金(136126)
- 研究(134501)
- 家(119558)
- 国家(118557)
- 科学基金(100716)
- 社会(85266)
- 社会科(80807)
- 社会科学(80777)
- 省(73701)
- 基金项目(72504)
- 自然(65547)
- 自然科(63972)
- 自然科学(63952)
- 自然科学基金(62870)
- 划(62689)
- 教育(62332)
- 资助(55264)
- 编号(54331)
- 成果(44695)
- 重点(42603)
- 部(42193)
- 发(40019)
- 创(38911)
- 课题(37964)
- 制(37653)
- 创新(36552)
- 科研(36295)
- 教育部(35650)
- 期刊
- 济(130785)
- 经济(130785)
- 研究(82675)
- 中国(61303)
- 农(48663)
- 学报(47742)
- 财(45748)
- 科学(43397)
- 管理(38199)
- 大学(35468)
- 学学(33510)
- 农业(32218)
- 教育(28485)
- 融(26433)
- 金融(26433)
- 技术(24254)
- 财经(21887)
- 业经(20702)
- 经济研究(20164)
- 经(18732)
- 问题(17654)
- 业(17271)
- 版(14854)
- 技术经济(14225)
- 理论(13650)
- 贸(13528)
- 资源(13421)
- 统计(13194)
- 图书(12692)
- 科技(12689)
共检索到428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罗成 吴次芳 罗文斌 张舟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转型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转型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明显影响;通过单指标关联度归纳的6个制约因素为转型过程中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物元可拓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瑜馨 张锦宗
文章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从6大方面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6.5,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之间、各省份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主要受以农地机械化水平、粮食单产和单位农用地产值为表征的第一主因子和以单位农用地产值、地均产值、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为表征的第二主因子的控制,土地利用质量与资源丰度方面的因素作用微弱。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中国31个省份可分为7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对控制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及中国各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以利于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之处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费罗成 吴次芳 程久苗 杨树凌
在理论框架基础上,选取枣庄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物元模型、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评价分析了转型政策引导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枣庄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阶梯型"上升的趋势,与转型政策变化规律相一致;期间枣庄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制约因素分为两阶段,当前的主导制约因素为地均环保投资、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地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地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钟来元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模型对湛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则明显降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不高,属于基本协调状态;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效益 协调度 湛江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书成 濮励杰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珠 张琳 叶晓雯 张燕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比过高;③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解智峰 宋戈
定量分析和评价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确定其空间分布,为煤炭城市集约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为例,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土地投入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为要素层,构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取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2—2007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6年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投入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地利用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的下降将成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一步增长的障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建云
农村贷款难的关键因素是按照现行的贷款规则和法律制度,农民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资产。山东省枣庄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探索,通过抵押品扩展方式——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缓解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由于抵押品缺乏面临的融资困境,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在贷款制度设计上,以不超过土地评估价值50%的贷款额度、小于3年的贷款期限以及引入政策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保平 卜金超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我国新民居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新民居建设选点(址)随意,类型与选点(址)不科学,不符合、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发展水平,导致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这是失败范例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深对新民居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科学认识新民居建设的点(址)选择及建设类型的选择与土地集约利用及综合效益提升的关系,加强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要素聚集,以此为基础进行新民居建设点和建设类型的培育和遴选,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国刚 刘彦随 方方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经济社会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区,生态高值区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区为主;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看,环渤海地区磨合阶段区域数量最多,占研究区的63.9%,集中分布于冀中冀南和山东省;低度耦合、拮抗阶段的区域呈带状环绕环渤海北部地区;高度耦合区域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指数显示,轻度失调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初级协调区域,滞后失调区域数量较少,分别占环渤海地区总面积的51.09%、31.76%和10.87%。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制定差别化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区域土地管理与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是今后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2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3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惠 杜正茂 许月明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以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数据来源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总结了其经济转型期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几个主要矛盾:工矿用地快速增长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地质地貌破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转型与土地规划实施之间的矛盾。研究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矿区由地下经济向地上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需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前用地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井陉矿区 土地利用 经济转型 破解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马丽君 程久苗 程建 费罗成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