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68)
2023(3596)
2022(2916)
2021(2914)
2020(2547)
2019(5570)
2018(5565)
2017(10537)
2016(6012)
2015(6908)
2014(6904)
2013(6753)
2012(6447)
2011(5806)
2010(5837)
2009(5729)
2008(6036)
2007(5681)
2006(4987)
2005(4662)
作者
(18299)
(15275)
(15095)
(14417)
(9739)
(7405)
(7056)
(6024)
(5856)
(5531)
(5333)
(5085)
(4958)
(4821)
(4781)
(4700)
(4555)
(4539)
(4520)
(4348)
(3965)
(3780)
(3591)
(3541)
(3494)
(3467)
(3418)
(3324)
(3084)
(3074)
学科
(20452)
经济(20421)
(18165)
管理(16995)
(13056)
企业(13056)
方法(10866)
(10766)
保险(10673)
数学(9398)
数学方法(9193)
中国(8078)
(6691)
银行(6681)
(6672)
(6554)
(6468)
(6281)
(5417)
金融(5417)
(5197)
(4698)
财务(4686)
财务管理(4667)
理论(4531)
各种(4496)
企业财务(4413)
类型(4323)
种类(4305)
各种类型(4292)
机构
大学(87554)
学院(85857)
(32975)
经济(32167)
管理(31766)
研究(29180)
中国(27915)
理学(26302)
理学院(26005)
管理学(25239)
管理学院(25090)
(19483)
(18739)
科学(18598)
(17655)
(15645)
中心(14672)
财经(14366)
农业(14123)
研究所(13962)
(13879)
业大(13590)
(13032)
北京(12618)
(10982)
财经大学(10783)
(10406)
(10266)
师范(10116)
经济学(9869)
基金
项目(53010)
科学(40898)
基金(38934)
研究(36891)
(34583)
国家(34289)
科学基金(28739)
社会(22761)
社会科(21368)
社会科学(21362)
自然(19677)
基金项目(19646)
(19407)
自然科(19230)
自然科学(19225)
自然科学基金(18872)
资助(17786)
(17067)
教育(16690)
编号(14691)
成果(12601)
(11897)
重点(11792)
科研(10676)
课题(10057)
(10023)
教育部(9980)
计划(9918)
大学(9915)
(9861)
期刊
(37086)
经济(37086)
研究(28210)
中国(19979)
(16241)
学报(15610)
(14750)
(14419)
金融(14419)
科学(13385)
大学(11920)
管理(11553)
学学(11297)
农业(11091)
教育(8319)
财经(7127)
技术(7072)
(6031)
(5958)
统计(5797)
经济研究(5183)
业经(5028)
(5005)
理论(4929)
(4890)
决策(4578)
问题(4570)
实践(4522)
(4522)
技术经济(4453)
共检索到139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志恒  汤涛  徐浩  李振  杨桂玲  王强  
【目的】明确中国居民氯吡脲的膳食摄入风险和现有的氯吡脲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对消费者健康的保护水平。【方法】基于规范残留试验和市场残留监测的农药残留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和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评估方法;基于现有MRL标准的理论最大每日摄入量和理论最大短期摄入量评估方法。【结果】采用规范残留试验数据的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各类人群氯吡脲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在0.117—0.318μg·kg-1bw·d-1,只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17%—0.45%;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在0.06—1.33μg·kg-1bw·d-1,只占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01%—0.13%。采用市场监测数据的评估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财颖  杨丽华  吴君兰  卿朝霞  魏维科  龚道新  
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湖南张家界、浙江兰溪等12地开展除虫脲的最终残留试验,并在其中湖南长沙、江西高安、广西南宁、福建漳州等4地进行除虫脲的残留消解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并进行除虫脲的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柑橘样品先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再经PSA和无水硫酸镁净化,最后用HPLC–MS/MS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除虫脲的添加水平为0.01、0.10、1.00、5.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102%和76%~9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1%和8%~9%;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性缓慢下降,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0~18.0 d和9.6~34.0 d;质量分数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在柑橘上以125 mg/kg(制剂用量为2000倍液)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 d采样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55 mg/kg和<0.01~0.93 mg/kg,除虫脲在柑橘中的残留量均小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1 mg/kg);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除虫脲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651 2 mg(柑橘全果)、0.644 4 mg(柑橘果肉),风险商为51.7%(柑橘全果)、51.1%(柑橘果肉),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财颖  杨丽华  吴君兰  卿朝霞  魏维科  龚道新  
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湖南张家界、浙江兰溪等12地开展除虫脲的最终残留试验,并在其中湖南长沙、江西高安、广西南宁、福建漳州等4地进行除虫脲的残留消解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并进行除虫脲的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柑橘样品先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再经PSA和无水硫酸镁净化,最后用HPLC–MS/MS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除虫脲的添加水平为0.01、0.10、1.00、5.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102%和76%~9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1%和8%~9%;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性缓慢下降,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0~18.0 d和9.6~34.0 d;质量分数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在柑橘上以125 mg/kg(制剂用量为2000倍液)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 d采样测定,除虫脲在柑橘全果和柑橘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55 mg/kg和<0.01~0.93 mg/kg,除虫脲在柑橘中的残留量均小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1 mg/kg);膳食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除虫脲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651 2 mg(柑橘全果)、0.644 4 mg(柑橘果肉),风险商为51.7%(柑橘全果)、51.1%(柑橘果肉),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富伟  叶倩  黄聪灵  孟华岳  唐雪妹  万凯  
[目的]研究代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在芒果中的残留动态,评估其通过膳食途径摄入的风险。[方法]基于代森锌酸解会产生二硫化碳(CS_2)这一原理,分别用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及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芒果中代森锌(以CS_2表示,下同)及其代谢物ETU的检测方法。参照有关试验标准,于2017年在海南海口、广西南宁、云南玉溪、福建宁德、广东肇庆、广东惠州6个芒果主要种植区分别进行代森锌及ETU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并对其在芒果中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代森锌添加水平为1.8mg/kg时,其在芒果全果、果肉空白样品中的转化率分别为94%和97%;代森锌添加水平为0.1~2.0 mg/kg时,其在芒果全果、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2%~102.3%和91.2%~100.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2%~6.3%和0.6%~3.9%,定量限为0.1 mg/kg。ETU添加水平为0.01~0.5 mg/kg时,其在芒果全果、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4%~97.9%和92.3%~99.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9%~8.3%和2.1%~5.7%,定量限为0.01mg/kg。云南玉溪和广东肇庆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代森锌在芒果上的半衰期分别为6.30和2.04 d,代森锌和ETU在芒果果肉中均未检出,其残留值均小于定量限;芒果全果中ETU的残留量小于CS_2的残留量,并且残留中值和残留最大值均以ETU较小。末次施药10 d后,芒果全果中代森锌和ETU的残留量分别为<0.10~1.51和<0.10~1.55和<0.10~0.29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博  苏龙  
在中国苹果主产区山东青岛、宁夏银川、辽宁大连等12地进行肟菌酯在苹果中的规范残留试验,苹果样品中肟菌酯及其代谢产物CGA321113(肟菌酸)的残留量采用乙腈提取,经抽滤、盐析、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定容,再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并对肟菌酯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5、0.50、5.00 mg/kg时,肟菌酯和CGA321113在苹果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99%和89%~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0%和7%,定量限均为0.05 mg/kg;以肟菌酯有效成分100 mg/kg的用量在苹果上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 d,在末次施药后28 d时,苹果中肟菌酯的残留量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博  苏龙  
在中国苹果主产区山东青岛、宁夏银川、辽宁大连等12地进行肟菌酯在苹果中的规范残留试验,苹果样品中肟菌酯及其代谢产物CGA321113(肟菌酸)的残留量采用乙腈提取,经抽滤、盐析、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定容,再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并对肟菌酯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5、0.50、5.00 mg/kg时,肟菌酯和CGA321113在苹果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99%和89%~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0%和7%,定量限均为0.05 mg/kg;以肟菌酯有效成分100 mg/kg的用量在苹果上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 d,在末次施药后28 d时,苹果中肟菌酯的残留量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洋  杨丽华  龚道新  王寒  郑蒋夫  卿朝霞  
通过添加回收试验建立高效氟吡甲禾灵及其代谢物氟吡禾灵在油菜籽中的残留检测方法;2018—2019年,在河南济源、安徽合肥、浙江杭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彭州、云南昆明、广西南宁等8地开展高效氟吡甲禾灵最终残留量试验,并对其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采用乙腈超声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油菜籽样品中高效氟吡甲禾灵,采用NaOH–甲醇混合溶液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净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油菜籽样品中氟吡禾灵,在0.05、0.30、3.0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高效氟吡甲禾灵和氟吡禾灵在油菜籽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7%~87%和77%~10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3%和1%~8%;4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制剂按0.011 g/m~2用量施药,在油菜成熟期采收的油菜籽中高效氟吡甲禾灵及其代谢物氟吡禾灵的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总量均小于0.10 mg/kg,推荐高效氟吡甲禾灵在油菜籽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10 mg/kg;普通人群高效氟吡甲禾灵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46 56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05.58%,对一般人群健康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洋  杨丽华  龚道新  王寒  郑蒋夫  卿朝霞  
通过添加回收试验建立高效氟吡甲禾灵及其代谢物氟吡禾灵在油菜籽中的残留检测方法;2018—2019年,在河南济源、安徽合肥、浙江杭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彭州、云南昆明、广西南宁等8地开展高效氟吡甲禾灵最终残留量试验,并对其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采用乙腈超声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油菜籽样品中高效氟吡甲禾灵,采用NaOH–甲醇混合溶液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净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油菜籽样品中氟吡禾灵,在0.05、0.30、3.0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高效氟吡甲禾灵和氟吡禾灵在油菜籽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7%~87%和77%~10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3%和1%~8%;4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制剂按0.011 g/m~2用量施药,在油菜成熟期采收的油菜籽中高效氟吡甲禾灵及其代谢物氟吡禾灵的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总量均小于0.10 mg/kg,推荐高效氟吡甲禾灵在油菜籽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10 mg/kg;普通人群高效氟吡甲禾灵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46 56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05.58%,对一般人群健康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叶孟亮  聂继云  徐国锋  闫震  郑丽静  
【目的】对国产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进行评估,明确并量化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水平,为苹果安全生产、消费及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渤海湾(辽宁、山东、河北)和西北黄土高原(陕西、山西、河南)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采集的282份苹果样品,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尝试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农药膳食摄入(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首先对282份苹果样品中上述4种农药残留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拟合度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富伟  叶倩  黄玉芬  黄聪灵  王富华  万凯  
[目的]分析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苦瓜上的残留动态,初步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河北省定州市、河南省新乡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浙江省绍兴市、广东省东莞市6地进行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田间残留试验,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及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苦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检测方法。[结果]在0.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苦瓜空白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5%~89.9%和73.9%~89.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3%~8.2%和2.5%~5.0%,定量限为0.01 mg/kg。黑龙江和广东两地噻虫嗪在苦瓜中的消解半衰期(t_(1/2))为3.55~5.33 d。最终残留结果显示,噻虫嗪和噻虫胺施药5 d后在苦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12 mg/kg和≤0.06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苦瓜中的风险商分别为0.14和0.075,均小于1,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结论]推荐噻虫嗪、噻虫胺在苦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分别为0.2和0.1 mg/kg。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桂仙  赖爱萍  袁玉伟  张志恒  赵首萍  朱加虹  王强  
【目的】明确不同食物源中的二氧化硫残留累积暴露风险,为硫磺或亚硫酸盐类(以二氧化硫残留计)在水果、蔬菜等产品中的使用及其二氧化硫残留限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生产及流通环节的各类食品(包括农产品),共计3 299个样品,参照GB/T 5009.34—2003《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结合文献资料中淀粉、酒类、食用菌及藻类罐头等408个样品的二氧化硫残留数据,基于残留均值、人均消费量及体重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估中国不同人群的二氧化硫累积性膳食暴露风险。【结果】在27种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毛建霏  雷绍荣  郭灵安  欧阳华学  梁立  
建立了基于QuEChERS前处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豆芽中氯吡脲残留的方法。样品经过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线性范围0.005~100.0μg/mL,方法的定量限为0.01 mg/kg,检出限为0.003 mg/kg,空白豆芽样品中氯吡脲的添加浓度在0.05~0.2 mg/kg范围内的回收率为80%~100%,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方法操作简便,所用试剂对环境污染小,分析成本低,适用于豆芽中氯吡脲的检测,并可推广用于一些其他水果及蔬菜中氯吡脲的测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柴勇  杨俊英  李燕  刘吉振  康月琼  熊英  
对重庆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7大类蔬菜中的13种农药残留进行抽样监测。结果表明,重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是豆类>甘蓝类>茄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瓜类>根菜类,市场>基地,外地>本地;除了3月份的氧化乐果对蔬菜安全影响的风险超过了可以接受的限度外,其余月份各种农药残留的安全指数都小于1,对蔬菜安全影响的风险和蔬菜安全状态为可以接受;蔬菜中的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和百菌清残留的R(风险系数)>1.5,处于高、中度风险状态,其余农药皆处于低度风险状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春芳   任胜杰   万金娟   姚仕彬   吴萍   曹霞敏   叶元土  
由于环境保护和成本控制的需要,植物性饲料原料在水产配合饲料中的用量越来越高。植物性原料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DFs),使许多商品饲料中的DFs达30%以上,但由此带来的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影响仍鲜受关注。本文介绍了DFs的定义、分类、理化特性、可发酵性及常见植物性饲料原料中DFs的含量,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团队在鱼类DFs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黄颡鱼摄食含20%-30% DFs的饲料后会出现出血、白便、肠炎、腐皮、烂鳃、肝脂肪变和纤维化、绿肝、白肝、胆囊肿大等症状及暴发性死亡。大口黑鲈和草鱼摄食高DFs饲料后也有相似症状。DFs的致病作用不仅与饲料中DFs含量有关,还与DFs种类有关,果胶对黄颡鱼的致病性比纤维素强得多。DFs的致病机制与其对胆汁酸(BAs)稳态和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干扰有关。因DFs具有结合BAs的特性,这会阻碍BAs对法尼醇X受体(FXR)等BAs受体的激活,而FXR负反馈调控BAs的合成并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大量DFs进入肠道后就会引起BAs合成亢进,提高组织中BAs水平及其疏水性并干扰BAs循环节律,再由BAs的细胞毒性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DFs还具有可发酵性,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或由BAs的抗菌作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进而加剧包括BAs在内的代谢紊乱。DFs的致病性与其它胁迫作用具有叠加效应,加重疾病症状和进展。从DFs的致病机制出发,通过控制DFs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向饲料中添加BAs及牛磺酸、防止DFs与其他胁迫因子的叠加效应等方式可防控DFs诱导的疾病。本研究首次阐述了DFs过量摄入对鱼类的致病性及其潜在机制,为植物性饲料原料的高值化利用及饲料配制技术优化提供了新视角,为鱼类病害防控提供了新途径。研究结果也提示未来应进一步阐明不同植物性原料中DFs的种类、含量和特性以及水产动物对DFs的耐受范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宗利  徐志刚  
我国农业资源严重短缺,但食物分配不均与超重肥胖问题却日益严峻,不仅困扰人口健康,而且导致食物与资源严重浪费,从食物需求管理视角研究引导居民合理热量摄入对于人口健康和农业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需求理论,拓展并构建纳入膳食知识禀赋的居民体重管理决策理论模型,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分析收入增长与膳食知识对超重个体热量摄入的影响,探讨两者影响超重个体热量摄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膳食知识增加能有效减少超重个体热量摄入,主要通过减少谷物类食物摄入量,实现食物摄入量减少和热量摄入量下降。收入增长对超重个体热量摄入无显著影响。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提高了食物消费总量;收入增长引起的食物结构升级减少了谷物食物和油脂摄入,增加了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类食物摄入;谷物类食物和油脂摄入减少引起的热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肉蛋奶食物摄入增加引起的热量增加。这一结果对热量摄入无收入弹性提供了一般性的解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对超重人群给予膳食指导,并采取相关干预政策增加超重居民膳食知识,调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增加体育锻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