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4)
- 2023(7250)
- 2022(6088)
- 2021(5804)
- 2020(4883)
- 2019(10821)
- 2018(11011)
- 2017(20781)
- 2016(11224)
- 2015(12533)
- 2014(11947)
- 2013(11252)
- 2012(9647)
- 2011(8701)
- 2010(8970)
- 2009(8287)
- 2008(7664)
- 2007(6547)
- 2006(5540)
- 2005(4780)
- 学科
- 济(39738)
- 经济(39703)
- 管理(27369)
- 业(25236)
- 企(21175)
- 企业(21175)
- 方法(20718)
- 数学(18820)
- 数学方法(18265)
- 农(11009)
- 学(10219)
- 中国(9926)
- 业经(8549)
- 财(8144)
- 理论(8088)
- 贸(7515)
- 贸易(7510)
- 易(7284)
- 农业(7042)
- 制(6460)
- 地方(6296)
- 和(6111)
- 环境(6003)
- 技术(5741)
- 教学(5710)
- 银(5443)
- 银行(5414)
- 划(5296)
- 行(5190)
- 务(5090)
- 机构
- 学院(148502)
- 大学(144302)
- 管理(54787)
- 济(52016)
- 经济(50767)
- 研究(48886)
- 理学(47776)
- 理学院(47222)
- 管理学(45706)
- 管理学院(45476)
- 中国(36818)
- 科学(34524)
- 京(30794)
- 农(26218)
- 所(25593)
- 业大(24742)
- 研究所(23814)
- 财(23235)
- 中心(22518)
- 江(21819)
- 农业(20722)
- 范(19806)
- 师范(19570)
- 北京(19029)
- 院(18925)
- 技术(18887)
- 财经(18666)
- 州(17788)
- 经(16924)
- 师范大学(15431)
- 基金
- 项目(106452)
- 科学(82796)
- 基金(75627)
- 研究(73662)
- 家(68338)
- 国家(67873)
- 科学基金(57338)
- 社会(43927)
- 省(43334)
- 社会科(41624)
- 社会科学(41614)
- 自然(40084)
- 基金项目(39350)
- 自然科(39191)
- 自然科学(39182)
- 自然科学基金(38394)
- 划(36788)
- 教育(35229)
- 资助(31941)
- 编号(30893)
- 重点(25171)
- 成果(23450)
- 发(22613)
- 创(22282)
- 部(21799)
- 课题(21792)
- 计划(21359)
- 科研(21221)
- 创新(20840)
- 大学(19234)
共检索到207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旭 张玥 杨忠星 李浩宇 王玉花 黎星辉
采用CI-340便携式光合仪对苏州洞庭山地区柑桔-茶、板栗-茶、杨梅-茶、枇杷-茶、银杏-茶5种当地常见果茶间作模式下茶树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间作模式下茶树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而对照茶树呈双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大,叶片温度会随之升高,导致净光合速率(Pn)升高,蒸腾速率增大,气孔导度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枇杷-茶间作模式下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1.46μmol.m-2.s-1、0.91 mol.m-2.s-1、60.43 mol.m-2.s-1、305.57μmol.m-2.s-1,是供试的5种间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黎健龙 涂攀峰 陈娜 唐劲驰 王秀荣 年海 廖红 严小龙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微生态 经济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国育 高峻 武卫 段学良 黄伟 邵宛芳 李荣春 李丹桐 彭子芸 陈蕊
根据茶园的生态环境,结合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技术要求,开展了"茶树与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和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具有增加茶园产出与收入;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培肥茶园土壤;节省劳力减少支出等优点。为改变茶园种植管理模式单一、总体效益低,改善茶园环境,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茶树 食用菌 茶园 复合栽培 效益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军武 唐和平 黄意欢
为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评价 ,并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对湖南 8个地 (市 )规范化栽培茶园 1~ 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 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 ,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 ,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 ,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 .研究结果还表明 ,两茶树品种在 1~ 6年生期间 ,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 ,7~ 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 ,树冠结构比较稳定 ;14年生后 ,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新梢密度、生...
关键词:
茶树 树冠结构 数学模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园 重金属 土壤 茶树 迁移富集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莫岚 黄亚辉 赵文芳 曾贞
为了深入研究金秀野生茶树的种质资源,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的8个野生茶树群体的茶多酚、氨基酸和生物碱等主要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野生茶树群体的生化成分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8.03%.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包含了茶树群体生化成分的94.81%信息.生化成分聚类分析表明,8个野生茶树群体可分为3大类群,第Ⅰ和Ⅲ类群为红、绿茶兼制的资源,第Ⅱ类群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对种质资源进行氨基酸、茶多酚、生物碱和酚氨比等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揭示了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和品质特征,并从中筛选出的特异资源可作为下一步育种的材料,不同群体的生化特征研究为今后茶叶的加工提供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萧力争 苏晓倩 李勤 刘仲华 肖文军 罗海辉 陈金华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紫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约为浅紫品种的5倍,常规品种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正常黄绿色芽叶的2.46倍.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黄酮类、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均无直接关系.同一常规品种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均比正常黄绿色的芽叶高,而黄酮类、简单儿茶素总量较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娄娜 汪婷 郭雅丹 曾艳 邓立强 唐茜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名山白毫、名山特早芽213和福选9号3个四川川西茶区主栽品种的主要光合生理指标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率(WUE)、呼吸速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均有较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比,福选9号、名山白毫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光合特性优异。各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它们的光补偿点(LCP)均较低[25~50μmol/(...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德华 彭正云 肖海军 张丽霞 向勤锃 徐仲溪
为探明茶树遗传变异和特异资源的遗传特性,对2003年发现的特异茶树“刷状芽”茶树进行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茶树属中小种类型,枝条顶端萌生多个连体芽,连体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的小芽又不断分化小芽,形成状似“扫帚”的芽.该茶树萌发早,全年无明显的休眠期,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
茶树 遗传变异 植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宇 刘声传 梁远发 王家伦 刘红梅 魏杰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在相同氟(F)背景值下对F的吸收积累特征,为选育低F茶树品种提供参考,选取同一茶园测定了黔湄502等13个茶树品种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以及各品种的侧根、老叶、嫩叶(一芽2叶)的F含量及其转移系数,并进行了老嫩叶的F含量与其叶长、叶宽、叶面积的相关性以及茶树品种嫩叶的F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境下13个茶树品种体内的F含量分布次序为老叶(2142.26~5090.83 mg/kg)>嫩叶(64.44~193.10 mg/kg)>侧根(29.77~145.56 mg/kg);老叶、嫩叶的F转移系数分别为24.00~96.83、0.86~3.53,品种间差异显著;嫩叶对F的吸收...
关键词:
氟 茶树品种 吸收累积 低氟品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凯玥 段玉 杨垚 江杰 马媛春 朱旭君 房婉萍
间作是构建生态复合茶园的重要途径,在调节茶园小气候环境、改善茶园地下环境、预防茶园病虫草害的发生、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发挥关键作用,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茶园栽培技术。本文从茶园间作种植下茶园小气候与地下部环境的改善、茶树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抵抗力的提升、茶树生长代谢的调节等方面,对茶园间作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发展绿色低碳生态茶园和实现高效优质茶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辉 李磊 李庆会 周琳 朱旭君 陈法军 王玉花 房婉萍
[目的]探究大气CO_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系统及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茶树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龙井长叶’茶苗为材料,通过开顶式气室模拟高CO_2浓度(648~658μmOl·mOl-1)和温度升高(+0.57℃),测定不同处理下茶树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品质成分含量,研究茶树光合系统及品质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高,茶树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变化。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能促进茶树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合成,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