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2)
- 2023(2318)
- 2022(1960)
- 2021(1821)
- 2020(1576)
- 2019(3640)
- 2018(3722)
- 2017(6871)
- 2016(3845)
- 2015(4488)
- 2014(4290)
- 2013(4449)
- 2012(4430)
- 2011(4361)
- 2010(4200)
- 2009(3821)
- 2008(3705)
- 2007(3456)
- 2006(3404)
- 2005(3278)
- 学科
- 济(10828)
- 经济(10809)
- 图书(10122)
- 书馆(9629)
- 图书馆(9629)
- 管理(8684)
- 学(7168)
- 业(6267)
- 工作(5762)
- 企(5094)
- 企业(5094)
- 方法(4559)
- 中国(4348)
- 数学(3771)
- 读者(3751)
- 数学方法(3696)
- 和(3097)
- 农(2849)
- 财(2726)
- 化(2591)
- 络(2561)
- 网络(2556)
- 制(2343)
- 地方(2311)
- 图书馆学(2291)
- 自动(2280)
- 自动化(2278)
- 理论(2277)
- 网络化(2260)
- 业经(2207)
- 机构
- 大学(60929)
- 学院(53694)
- 研究(22776)
- 图书(19942)
- 书馆(19472)
- 图书馆(19470)
- 管理(17688)
- 科学(16977)
- 济(16680)
- 中国(16375)
- 经济(16110)
- 农(14877)
- 京(14213)
- 理学(14098)
- 理学院(13843)
- 管理学(13413)
- 管理学院(13297)
- 所(13288)
- 研究所(12300)
- 农业(12196)
- 业大(11235)
- 江(10290)
- 中心(9937)
- 范(9240)
- 师范(9040)
- 北京(9022)
- 州(8975)
- 大学图书馆(8636)
- 省(8603)
- 院(8244)
- 基金
- 项目(36606)
- 科学(26514)
- 基金(25433)
- 家(24453)
- 国家(24270)
- 研究(23548)
- 科学基金(18770)
- 省(13739)
- 自然(13319)
- 社会(13143)
- 基金项目(13105)
- 自然科(13000)
- 自然科学(12991)
- 自然科学基金(12777)
- 划(12628)
- 社会科(12333)
- 社会科学(12326)
- 成果(10844)
- 编号(10742)
- 资助(10678)
- 教育(9726)
- 计划(8420)
- 重点(8354)
- 科技(7989)
- 一(7984)
- 项目编号(7742)
- 发(7699)
- 科研(7588)
- 部(7257)
- 创(6940)
共检索到98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焕文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翟桂荣
文章通过考察“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爱如生·近代报刊库”中1840至1912年间的汉译相关文献,基于报刊视野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学意义上的“书院”“藏书楼”“图书馆”等专有名词的译介嬗变过程。文章认为晚清图书馆学翻译分为三个阶段:以“书院”为题名的归化译介输入阶段,以“藏书楼”为题名的启蒙译介展示阶段,以“图书馆”为题名的主动正名译介研究阶段。文章最后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晚清图书馆学翻译的特点与演变轨迹,揭示了翻译对近代新图书馆学的兴起和传统图书馆转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晚清 书院 藏书楼 图书馆 汉译文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朱海燕
译介作品是民国时期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得以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上刊载的译介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探究译介作品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图书馆学期刊 译介 文献计量 民国时期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余姣
李永安翻译的《图书馆学问题》,是现在所见到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的最早中文译本。这一译本久被忽略,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发现这一译文对于廓清我国学界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警醒我们要重视学术著作的承传问题。
关键词:
巴特勒 图书馆学 李永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来华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大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讲义,其译著包括《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灵言蠡勺》、《寰有诠》、《修身西学》、《名理探》等。耶稣会士通过译介西方大学讲义导入了西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并开创了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
关键词:
耶稣会士 西方大学讲义 自然科学 哲学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传统上,翻译与引介(下称"译介")一直被中国图书情报学视为一种"开眼看世界"的手段。在译介中,我们看到西方兴盛发达的图书馆学群象、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看到学科的发展转型与跌宕起伏。某种程度上,译介已经不是简单的手段,而是内化为一种学术传统和学科实践,甚至成为一种深植脑海的行动直觉。几乎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下意识地向"西"观望,试图找到借鉴的对象,找到学习的范本,找到一个让人感觉舒适和稳妥的坐标。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图情领域 图书馆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平
略论魏源的经世思想与社会实践贺平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爱国诗人、学者魏源(179—1857),湖南邵阳隆回人。他家贫力学,九岁应童子试,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进岳麓书院深造,旋即参加省考拔贡。在岳麓书院,他深受湖湘学派的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关心国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标中
略论魏源“师夷制夷”的经济思想汤标中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公开宣传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人。他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师夷”—一学习酉方,“制夷”——抵御外侮。在这部书中,表达了他激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耀
《大学》位列“四书”之首,其对外传播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探究翻译传播过程各要素对《大学》译本译介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传播的有效方法,认为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模式、传播方式及读者反应等因素对译本译介效果有直接影响。新时代译者应采取“以我为主”的积极态度,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选择合适的译介策略。
关键词:
《大学》 传播学 译介 典籍外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资云
威廉·格拉茨(William glasser)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著有《现实疗法》等著作。长期从事问题儿童和违法青少年的教育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在中小学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没有失败的学校》是根据其实验成果撰写的。该书1975年出版后,受到美国教育界的关注,认为它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如果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将大大有助于减少或消除不断增长的学生对社会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又是以教师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教育计划为养料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华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坚船利炮"的方式一度显示了西方海洋文明的强势。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统治者一直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海洋从来没有被纳入中国国家安全的考虑范围。鸦片战争后,如何面对来自海洋的威胁,执行什么样的海洋战略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变的近代思想家,魏源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力图从不同的方面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海洋文明强盛的根源。魏源吹响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角,主张改漕运为海运、发展海商、巩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权,期望中国通过发展海洋文明而成为一个能够足以"制夷"的"海国"。魏源的"海运—海商—海防—...
关键词:
近代 海洋意识 觉醒 魏源 海国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明蓉 张向阳
文章以离散作家兼离散译者张错为个案,探讨离散书写与离散译介的关系。张错离散书写中的乡情归依、母语文化坚守和创作语言选择经历了双重边缘的母语文化寻根之旅,蕴涵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创造出独特的第三文化空间。张错离散译介是全球化语境下重塑母语文化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编纂译集、诗歌自译和译介出版等行为。张错的离散书写和离散译介行为说明,离散书写和离散译介是离散主体文化身份一致下的文化翻译行为。两者实属一枝二花,同根同源,呈现出相融互生的面貌。
关键词:
离散书写 离散译介 张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我国在近代社会发展漫长艰辛的历程中,教育的振兴、国民素质的提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教科书。在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转变过程中,科学教科书的演进是这种转变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国近代科学教科书历经从教会学校肇始,外国传教士译介西方科学教科书为其嚆矢,洋务学堂又踵事增华于其后,至留学潮兴起,尤其是留日学员大力译介日文科学教科书,我国近代科学教科书发展中的译介西书时期圆满完成。这一时期的译介西书,既为以后我国自主编纂教科书做了学术准备,也做了人才储备,更为我国教育近代化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做出了贡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俊
《唐代财政》原本是杜希德的博士论文,经整理后出版并再版。该书梳理并再现了唐代财政300年间的剧烈变化,揭示了其对后来社会的诸多影响,是中国中古时期财政史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中文译本由中西书局于2016年出版。首章"土地分配制度",在简述制度之后,作者运用敦煌、吐鲁番资料证明,在769年之前,均田制在西北边地一直合法地实施,进而反驳了"均田令不过是一纸空文"的观点。均田制之所以瓦解,是由于法令方面存在缺
关键词:
均田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