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28)
2023(18511)
2022(15840)
2021(14782)
2020(12591)
2019(29004)
2018(28381)
2017(53457)
2016(28794)
2015(32403)
2014(31717)
2013(31289)
2012(28734)
2011(25849)
2010(25624)
2009(23992)
2008(23390)
2007(20445)
2006(17697)
2005(15723)
作者
(81023)
(67550)
(67525)
(64226)
(42938)
(32644)
(30827)
(26412)
(25742)
(24132)
(23053)
(22966)
(21318)
(21153)
(21071)
(21050)
(20228)
(19884)
(19517)
(19485)
(16605)
(16602)
(16274)
(15501)
(15286)
(15066)
(14958)
(14785)
(13609)
(13362)
学科
(121425)
经济(121308)
管理(80944)
(74927)
(60227)
企业(60227)
方法(56924)
数学(50778)
数学方法(50170)
(33482)
中国(33295)
(31215)
(26687)
贸易(26671)
地方(26343)
(25983)
业经(25535)
(23657)
农业(22295)
(21532)
环境(20460)
(18836)
财务(18780)
财务管理(18730)
(17985)
金融(17982)
(17870)
(17867)
银行(17832)
企业财务(17730)
机构
学院(401615)
大学(401010)
(168827)
经济(165539)
管理(155420)
研究(136118)
理学(134217)
理学院(132751)
管理学(130312)
管理学院(129576)
中国(104834)
(85014)
科学(83309)
(76270)
(67676)
(66006)
中心(64449)
研究所(61539)
财经(61093)
业大(59555)
(59291)
(55662)
北京(53331)
经济学(52679)
(51915)
农业(51628)
师范(51403)
(49556)
经济学院(47672)
(47242)
基金
项目(275412)
科学(217605)
基金(201697)
研究(199321)
(176122)
国家(174745)
科学基金(150542)
社会(128347)
社会科(121823)
社会科学(121789)
(107301)
基金项目(106125)
自然(97287)
自然科(95023)
自然科学(94998)
自然科学基金(93299)
教育(91661)
(90342)
资助(83461)
编号(79893)
成果(63804)
重点(62400)
(61081)
(59549)
(57087)
课题(54846)
国家社会(53997)
创新(53487)
科研(53418)
教育部(52526)
期刊
(179831)
经济(179831)
研究(113741)
中国(77803)
学报(62853)
(59161)
(59075)
科学(57817)
管理(54872)
大学(47661)
学学(44705)
农业(40771)
教育(38790)
(35568)
金融(35568)
技术(35053)
业经(30296)
经济研究(30006)
财经(29548)
(25386)
问题(24448)
(23000)
(22390)
统计(21795)
图书(20126)
(19720)
资源(19486)
技术经济(19400)
(18969)
国际(18768)
共检索到593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群  刘基伟  
加强森林保护,保存现有森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发展生态林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定2011年至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林业生态、林业保护和林业产出及效率三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林业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判别发展滞后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整体来看,林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在0.3上下,增速较低;林业保护系统综合评价指数7年间增长了0.08,增幅28.3%,提升最为明显;林业产出及效率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提升了0.06,在2013、2014年以及2017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整体呈现曲折增长态势。(2)全国平均耦合协调度平均值由0.488上升到0.551,提升12.90%,全国从濒临失调迈入勉强协调。(3)从省际角度来看,湖南、辽宁、广东和陕西等4个省份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高,均达到初步同步及以上;甘肃、北京等15个省份表现为轻度滞后;山西、河北等12个省份表现为一般滞后或严重滞后。针对31个省(区、市)林业三个系统发展水平、结构问题,提出加速生态林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造科学完善的森林康养旅游等手段,以及加快科技型林业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对接机制的部署与落实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2011—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测算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研究发现:全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0.840、0.809,较2011年分别上涨715.5%、235.7%。耦合协调度仅在2011年表现为轻度协调,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说明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必须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各地区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失调成因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黑龙江省等8个省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现出“辐射”效应,北京等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负相关,出现“虹吸”效应,这导致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拉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出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抢抓机会,转化“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攻关能源技术,助力重化工业地区加速能源体系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群  孙咏  刘基伟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内在要求。为此,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着眼现在未来作出“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是碳中和发展的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的情况,并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20年增碳、减碳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发现:第一,全国呈现增碳发展缓慢、减碳发展迅速的趋势。相比2001年的指数结果,2020年20个省(区、市)的增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11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4.00%;2020年29个省(区、市)的减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2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38.38%。第二,从省际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202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得到了提高,超过2/3的省(区、市)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特征来看,目前各省(区、市)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减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根据各省“中-中”“中-低”“高-低”等不同的增碳、减碳发展水平,勉强、初级、中级等不同的协调类型以及滞后特征,提出宣教、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宇梅  高纯一  雷光春  
测算了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的15个省2004—2013年间的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度同一时期各省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的产业集聚水平及生态效率在研究期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会促进林业产业生态效率提高。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林业产业需要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林业产业基础设施投入、鼓励涉林企业进行生产和环保技术革新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浩天   肖延玉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最高,生态保护居中,数字经济最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呈上升状态;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作为制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的驱动效果依次递减。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构式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曾倩琳  孙秋碧  
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物流业与信息业关系具有动态性、复杂性。本文分别选取了代表物流业与信息业的八个衡量指标,基于2003—2012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的关联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全国而言,两者的关联度处于较强关联以上水平,但耦合协调度不高;八大经济区信息业和物流业发展所受的约束因素有所区别;八大综合经济区信息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协调度有时空变化差异。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郑宇梅  尹少华  
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林业产业作为资源型产业肩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文章选取了林业第二产业面板数据测算林业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林业产业资源消耗与产业经济贡献,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具体通过收集处理2004~2013年我国15个省份的750个样本数据,利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在考虑污染物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变量条件下测度了我国15个省10年的林产工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林产工业整体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但处于缓慢上升的发展态势;行业综合规模效率大于技术效率,未来生态效率的提升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思  李阿利  郭时印  
基于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截面数据,对其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和计算位次差。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看,各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域有18个,水平一般的有8个,较差的有5个;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由高至低按东—中—西分布。各地区要不断提升提高经济投入向人才培养水平转化的能力,以及人才资源向生产水平转化的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吴冰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茶洪旺  左鹏飞  
本文在利用熵权法构建互联网资源指数的基础上,应用扩展的CobDouglas生产函数,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互联网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资源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互联网资源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劳动力因素,而弱于资本因素;(3)资本、劳动力与互联网资源三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晓岭  武春友  
从"绿色化"理念出发,将生态福祉和社会福祉纳入国家层面的能源效率测度理论框架中,对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进行拓展和比较,进而提出"绿色型""经济型""生态型"和"双低型"的能源效率发展模式。基于此,构建了非参数Super-EBM模型,利用2000—2010年G20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的能源效率测算、情境总结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能源经济效率相比,"绿色化"视角下2000—2010年G20国家的能源生态效率整体上呈发散趋势;其中,中国的能源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中国的能源生态效率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姜孟升   范栖银   匡瑛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协调匹配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共同富裕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并具有空间异质性;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自相关水平呈波动下降态势,空间集聚性在逐渐削弱;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受到政府、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呈现“市场化水平>政府支持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提升耦合协调度,应谋求共生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利益共同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从滞后发展转向适度超前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全局,释放空间溢出效应;建构科学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敏   郭广钰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其涵盖的9个城市及上海市16个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市和上海市辖区两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揭示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基本协调”向“优化协调”演进的积极态势,但各地区发展水平和步调不均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性。(2)城市层面,以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无锡–南通以及舟山3个片区为中心辐射同步发展,呈现多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3)上海市辖区层面,上海市中心城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优于上海市郊区,呈两极分化格局。【结论】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面对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错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的差异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为都市圈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