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57)
- 2023(5465)
- 2022(4922)
- 2021(4540)
- 2020(4071)
- 2019(9738)
- 2018(9598)
- 2017(19495)
- 2016(10909)
- 2015(12647)
- 2014(12985)
- 2013(13192)
- 2012(12433)
- 2011(11277)
- 2010(11380)
- 2009(10843)
- 2008(11022)
- 2007(10227)
- 2006(8825)
- 2005(8043)
- 学科
- 济(46609)
- 经济(46564)
- 业(29714)
- 管理(28043)
- 方法(23285)
- 税(21740)
- 企(21525)
- 企业(21525)
- 数学(21103)
- 数学方法(20944)
- 税收(20295)
- 收(20124)
- 农(16210)
- 财(16006)
- 中国(11034)
- 农业(10607)
- 学(9798)
- 贸(9720)
- 贸易(9719)
- 易(9441)
- 地方(9115)
- 业经(8333)
- 务(8333)
- 财务(8319)
- 财务管理(8297)
- 制(8025)
- 企业财务(7804)
- 和(7612)
- 收入(7073)
- 出(6453)
- 机构
- 大学(160284)
- 学院(159513)
- 济(66250)
- 经济(64875)
- 管理(59098)
- 研究(53731)
- 理学(50777)
- 理学院(50198)
- 管理学(49366)
- 管理学院(49073)
- 中国(40702)
- 财(36364)
- 科学(33542)
- 京(33191)
- 农(30984)
- 所(28495)
- 财经(27393)
- 研究所(25551)
- 江(25182)
- 业大(25075)
- 中心(24960)
- 经(24668)
- 农业(24465)
- 北京(21069)
- 经济学(20920)
- 范(20055)
- 财经大学(19883)
- 师范(19841)
- 州(19479)
- 经济学院(19218)
- 基金
- 项目(100826)
- 科学(77540)
- 研究(73175)
- 基金(72288)
- 家(62864)
- 国家(62365)
- 科学基金(52031)
- 社会(45417)
- 社会科(42953)
- 社会科学(42936)
- 省(39161)
- 基金项目(38549)
- 划(33238)
- 教育(33164)
- 自然(33012)
- 自然科(32190)
- 自然科学(32178)
- 自然科学基金(31605)
- 编号(31143)
- 资助(30227)
- 成果(26349)
- 部(22793)
- 重点(22635)
- 发(21790)
- 创(20489)
- 课题(20428)
- 科研(19872)
- 性(19835)
- 创新(19227)
- 教育部(19195)
共检索到240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明光
一、“假税”辨正 正式见诸东汉和帝诏书的“假税”一词,其涵义是什么?古今人已有成说。今人往往把它与“假民公田”措施联系起来分析,阐述它具有地租性质。例如,钱剑夫先生说:“假税是汉代独有的一种赋税,其实就是公田的田租。因为这种土地是暂时地或有一定年限地借给农民耕种,实际上是租给农民耕种,汉王朝就是大地主,耕种公田的农民就是它的佃户。因此,所收的田租就别名‘假税’。”高敏先生也说:“正因为官府把公田出租给贫苦农民耕种叫做‘假’、‘假与’或‘假情’、‘假赁’,因此,这种税种公田者向官府缴纳的税便叫“假税”,其实质是国家向租田农民课取的地租,同‘三十税一’的田租(即土地税)是不同的,或者说‘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韶华
涉民类丧赐是汉代众多助丧行为中的一个类型。这项礼节因对死亡平民的丧赐而成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一条纽带,颇具典型性。本文考察汉代涉民类丧赐的发生时机、助丧物事、操作程序、制度效益等问题,以此从一个侧面揭示汉代丧事中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以及灾后的危机应对机制与统治秩序的重新建构。
关键词:
汉代 涉民类丧赐 秩序建构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1997年8月12日,中注协发出《关于清理整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通知》。1998年8月8日,经财政部批准,中注协印发《第三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9年8月5日,财政部印发《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核暂行办法。》8月15日,《注册会计师通讯》改版,《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第一期出版。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1997年8月12日,中注协发出《关于清理整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通知》。1998年8月8日,经财政部批准,中注协印发《第三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论述了两汉时期私人徭役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和历史演变 ,服役者的不同身份、劳动的种类范围 ,以及私人徭役存在、发展的原因与社会背景等问题。
关键词:
私人徭役 役使 豪强 人身依附关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叔鹤
编户就是编入户籍为平民。编户齐民是封建国家利用农民的分散性,把他们作为劳动力以十、五为单位编制起来的一种制度。通过编户齐民,可以化出大小地主,也可以转化为赤贫,但转化为地主的是少数。《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汉书·高帝纪下》:“吕后与审食其谋日: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颜师古注上说:“列为庶民也。”编户,也称编氓。可见编户就是把百姓编入人口簿籍,称为户籍。户籍的编制,当然是为赋税的征收和徭役服务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今言
通过对文献、简牍资料的考察,认为汉代农民“背本趋末”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历时长、地区广、人数多,其“事末”范围涉及铸钱、经商、为“庸”等多个领域。究其引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与赋税征课货币化及农民的土地得不到保障有密切关系。“背本趋末”问题,古人历来有不同的评说,但就当时的史实说明,大批农民从事工商末业经营,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集中地区对土地的压力,而且对增加收入,加速城乡商品交流诸方面,也有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晓凤
经由对文献、简牍资料的考察,认为汉代六畜税的出现,主要缘于马匹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不仅养官马,也采取各种手段激励民众饲养牛马,众多的马匹使得政府征收六畜税有了广泛的税源,而连年对外作战,造成财政吃紧,使得征收六畜税有了正当理由。政府开征六畜税,并经由上计制度加强六畜税的征收管理。通过六畜税的征收,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力量,确保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威严,也保障了驿传制度的顺利运转。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晓凤
汉代初建之时,在形势逼迫之下,采取郡、国同存,诸侯国有权开征地方税,对汉初局势稳定,经济进步有一定意义。但推行一段时期之后,威胁到中央统治,中央着手限制地方税权,但地方税一直都有,只是多少的区别。近百年来的汉代地方税研究成果累累,需不断采用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展开分析和考量,扩展实证研究,拓宽研究视域,丰富研究方法,不仅能推进研究深入展开,还能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和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汉代地方税 等级制度 人头税 重本抑末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镇
葬礼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生命告别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两汉时期,随着官吏阶层的迅速崛起,官吏的葬礼也成为重要的集会、社交场所。后世子孙通过葬礼上的孝行表现,营造自己的孝子形象,谋求仕途进步;朝廷则利用赐赠活动,协调君臣关系,宣扬主流价值;官吏士人借由赴丧,表达政治立场,拓展交际网络。汉代官吏的葬礼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丧葬仪式,更成为浓缩的政治舞台。对汉代官吏葬礼的探索不仅深入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丧葬礼俗的深刻影响,更生动展示了汉代政治体制与社会关系日常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汉代 葬礼 社会功能 社会关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柳春藩
关于汉代自耕农经济,已有专文记述,这里想着重根据汉简中的一些资料,试图进一步探讨分析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具体情况,不当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一 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己拥有小块土地,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劳动,自己占有劳动产品。在汉代,这种自耕农经济突出表现为一家一户拥有小块土地,进行个体生产,男耕女织,以农为主,耕织结合,基本上自给自足。 自耕农是土地所有者。汉代自耕农一家一户拥有和耕种的土地,大体是多少呢?让我们看看有关资料: 《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关键词:
三老 三老五更 养老礼 儒家礼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生安锋
本文讨论了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小说《八月之光》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社会中人格的分裂与模糊。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运用了许多手法如分裂、悖论、两极化甚至“一等于二”的模式以揭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格,展示他们分歧的形象,展现现代人的内心冲突与模糊,揭露时代的混乱与无序,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灰暗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与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忧虑,对边界与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
人格 分裂 模糊 双重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