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1)
2023(4818)
2022(4462)
2021(4098)
2020(3858)
2019(8893)
2018(8799)
2017(17556)
2016(9736)
2015(11172)
2014(11511)
2013(11599)
2012(10985)
2011(10012)
2010(10111)
2009(9530)
2008(9662)
2007(8991)
2006(7561)
2005(6752)
作者
(29836)
(25332)
(25300)
(24154)
(15867)
(12232)
(11669)
(9945)
(9379)
(8892)
(8511)
(8448)
(8168)
(7960)
(7877)
(7863)
(7855)
(7395)
(7325)
(7303)
(6419)
(6219)
(6148)
(5810)
(5750)
(5717)
(5688)
(5490)
(5136)
(5095)
学科
(43153)
经济(43117)
(27499)
管理(25858)
方法(22972)
数学(20825)
数学方法(20661)
(19916)
企业(19916)
(14551)
(10634)
农业(9976)
中国(9956)
(9089)
(8556)
贸易(8555)
(8303)
地方(8182)
业经(8006)
(7600)
(6541)
(6504)
财务(6491)
财务管理(6468)
(6386)
银行(6366)
企业财务(6069)
(6009)
(5788)
金融(5786)
机构
大学(148479)
学院(146693)
(61964)
经济(60682)
管理(57668)
理学(49910)
理学院(49373)
研究(49246)
管理学(48567)
管理学院(48293)
中国(37120)
(31148)
科学(31112)
(30910)
(26986)
(25975)
业大(25255)
农业(24544)
研究所(23761)
中心(23642)
(22387)
财经(21886)
(19782)
北京(19389)
(19030)
经济学(18979)
师范(18816)
(17445)
经济学院(17407)
经济管理(17137)
基金
项目(96745)
科学(75090)
基金(69981)
研究(69269)
(61332)
国家(60837)
科学基金(51163)
社会(43154)
社会科(40795)
社会科学(40779)
(37745)
基金项目(37540)
自然(33364)
自然科(32552)
自然科学(32539)
(32069)
自然科学基金(31969)
教育(31749)
编号(29353)
资助(28804)
成果(23997)
(21998)
重点(21767)
(20798)
(19680)
科研(19128)
课题(19001)
教育部(18497)
创新(18432)
计划(18243)
期刊
(64627)
经济(64627)
研究(39639)
(27325)
中国(25982)
学报(25450)
科学(22340)
(21492)
大学(18540)
农业(18053)
学学(17494)
管理(16993)
技术(12601)
(12518)
金融(12518)
教育(12497)
财经(10786)
业经(10757)
经济研究(10071)
(9924)
问题(9243)
(9209)
技术经济(8321)
(8189)
图书(7900)
理论(7890)
统计(7645)
实践(7236)
(7236)
(7155)
共检索到209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丽  
衣冠户作为品官之家的代称在唐前期便已存在。武宗会昌五年后,衣冠户由原来曾任九品以上现职的、待职的和假职的文武官员之家,而变为现职官员及前资官员中"前进士及登科有名闻者"之家的称号。衣冠户涵盖范围的变化,是唐朝廷针对唐后期官职伪滥,赋役负担严重不均而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但终唐一代,这一政策始终未得到认真执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贾发义  
寺学的兴起是唐代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寺院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是寺学兴起和发展的基础。寺院的名僧和造访的名士为寺学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力量。寺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吸引了僧人和社会各阶层俗人前来受教。寺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佛教内典和中国传统文化两大类。寺学的教学方法兼具异域风格和宗教风格,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寺学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对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福昌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对唐代农村名称、类型、密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唐代村落主要以“村”、“店”、“庄”三字命名。根据其功能、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不同的标准 ,唐代村落可分为多种类型。唐代两村之间的距离在 2 7公里左右或大于 2 7公里 ,村落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户人家以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蔚萍  
唐代音乐诗以音乐为审美对象,艺术地再现了唐音的曼妙,以及诗人听乐时丰富的心理感受。唐代音乐诗通过诸般艺术手法,如以声拟声、以形摹声、侧面烘托以及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将乐声给予人们的复杂感受,形象地描摹出来。在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的同时,唐代音乐诗以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有关手实、户籍、计帐的实证资料较多,从唐代手实、户籍、计帐的实际编成过程入手,更容易厘清手实、户籍、计帐三者的关系,并弥补《新唐书·食货志》与《唐会要·籍帐》相关记叙的缺陷,澄清其讹误。唐代户籍与计帐都是自下而上逐级编制的。里正所责的民户手实是造户籍的主要依据,计帐不是造籍依据。《新唐书·食货志》说的"……为乡帐",就是指乡司将各里基于民户手实的户籍稿粘连在一起(或重新抄录一遍),而成为乡户籍稿的这种行为,而不是说于手实、户籍之外还有一种名为"乡帐"的簿籍。乡里计帐的数据来自这种乡里户籍稿。唐代州县计帐统计的只是当年各类户口的数据,配来年课役则是尚书户部度支司的事。《新唐书·食...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马晨光  
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治理国家,人才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的营养,不失为现代企业管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历时近三百年,唐前期由于统治集团十分重视人才战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巫宝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曹之  
唐代是我国图书编撰的兴盛时期 ,文章从严肃性、普遍性、命名方法多样性和编撰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唐代别集编撰的特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莹  张兴胜  
封建社会中各王朝建立后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及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借贷活动的活跃。唐代经过贞观初年到天宝年间(627~754年)长达120年左右的恢复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富商巨贾,一些城市市场"交货往还,昧旦永日",能够迅速实现钱币生息增值的官、私高利贷于是迅速繁荣兴旺起来。其中,民间私人高利贷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分布更为广泛,发展更为迅速,对封建经济的腐蚀分解作用,也就远较官高利贷为烈。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玉峰  
唐政府不仅拥有市场的设置权和废止权 ,而且拥有市场的管理权。唐代市场必须设置于州县治所以上的城市中 ,仍是政治统治的产物 ,政府设立了多级行政机构具体负责各级市场管理 ,并遵循若干明确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虽有某些经济管理的科学意义和合理性 ,但总体上表现出政治权力对市场交易的严密操控 ,经济规律被行政权力所干扰 ,不可能真正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 ,并推动商品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汤贵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兴衰和社会的诸因素存在着极密切的关系。唐代诗歌的繁荣,除了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因素之外,还和“旅游热”密切相关。按照当代人的解释,旅游的意思是“旅行游览”,按照古人的解释,羁旅之意来源于(“庐”,庐者,寄也。也就是说,凡是离开本人的居住地而巡行寄居外地的,都可以称为“旅”。因此,举凡帝王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紫文  
<正>唐代书法历来被学界认为是古代书法史发展中的关捩性时期,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就有“书之盛,莫盛于唐”的观点。朱翌《猗觉寮杂记》也认为:“《唐百官志》有书学,故唐人无不善书。”可见洎乎宋人的书学认知中,唐书即为法门,并可堪比魏晋,以至成为后世取法的源脉。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更是总结道:“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矣。”至当代,虽现代学术方法介入该领域,但总体上还是集中于书史内部的书家、作品、书论的研究,对于外部非艺术因素及其与唐代书法本体的关系,尤其是在书法如何折射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往往失之应有的关注,这无疑是我们亟待需要惊警与反思之处。
关键词: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厚杰  
大运河是唐代物资转输的主要水路通道,运河的水情与航情关乎唐代国计民生,但是,唐代运河水道长期存在易淤、水浅等航行困境,故兴建和维护运河工程成为唐代政府经济管理要务之一。本文借鉴"成本-收益"的研究视角,以唐代运河工程的兴建和维护为中心,考察运河工程的人工、物料等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百姓赋役等社会成本,探究唐代政府、官员、公众等不同参与主体所得收益,并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厘清唐代不同时期运河工程效益波动,剖析唐政府运河工程决策的影响性因素,揭示唐后期运河工程经济效益低下与运河工程数量激增这一"悖论"出现的历史动因。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嫩棠  
唐代,我国南北统一,交通发达,社会长期安定。统治阶级也注意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盛世。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冶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