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55)
- 2023(4212)
- 2022(3848)
- 2021(3504)
- 2020(3277)
- 2019(7915)
- 2018(7865)
- 2017(15725)
- 2016(8803)
- 2015(10234)
- 2014(10617)
- 2013(10760)
- 2012(10274)
- 2011(9352)
- 2010(9507)
- 2009(8995)
- 2008(9186)
- 2007(8555)
- 2006(7158)
- 2005(6385)
- 学科
- 济(40412)
- 经济(40377)
- 业(23756)
- 管理(23492)
- 方法(21954)
- 数学(19886)
- 数学方法(19739)
- 企(18348)
- 企业(18348)
- 农(11306)
- 财(10152)
- 中国(9096)
- 学(8492)
- 贸(8121)
- 贸易(8121)
- 易(7871)
- 地方(7817)
- 农业(7341)
- 业经(7044)
- 制(6811)
- 务(6276)
- 财务(6263)
- 和(6255)
- 财务管理(6242)
- 企业财务(5854)
- 银(5650)
- 银行(5630)
- 融(5387)
- 金融(5385)
- 行(5304)
- 机构
- 大学(135263)
- 学院(134029)
- 济(56283)
- 经济(55069)
- 管理(51031)
- 研究(44677)
- 理学(43985)
- 理学院(43479)
- 管理学(42727)
- 管理学院(42472)
- 中国(33441)
- 科学(28532)
- 京(28367)
- 农(26334)
- 财(25084)
- 所(23789)
- 业大(21993)
- 研究所(21727)
- 中心(21197)
- 农业(21108)
- 江(20486)
- 财经(20229)
- 经(18224)
- 北京(17807)
- 经济学(17713)
- 范(17368)
- 师范(17191)
- 经济学院(16266)
- 州(16072)
- 院(15348)
- 基金
- 项目(86611)
- 科学(66767)
- 研究(62099)
- 基金(61772)
- 家(53801)
- 国家(53367)
- 科学基金(44618)
- 社会(38100)
- 社会科(36040)
- 社会科学(36024)
- 省(34359)
- 基金项目(33173)
- 划(29044)
- 自然(29043)
- 教育(29023)
- 自然科(28319)
- 自然科学(28307)
- 自然科学基金(27802)
- 编号(26108)
- 资助(25857)
- 成果(21451)
- 部(19707)
- 重点(19695)
- 发(18862)
- 课题(17629)
- 创(17580)
- 科研(17148)
- 教育部(16550)
- 创新(16485)
- 计划(16415)
共检索到191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敏政
作者回顾了20 年从学和为师的经历,赞扬了老一辈科学家治学做人的优良传统,抨击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追名逐利的不正之风。作者呼吁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德育与智育并重,严于律己、因材施教,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生 宋平
高校年轻教师的教学之道与为师之道,即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之道,是他们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高校年轻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崇尚以师爱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拥有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练就扎实的教学功,尽快过好教学关;增强科研意识,找准科研切入点,有效推进科研进程,练就过硬科研功,从而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海鸥
涂又光是中国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一生安贫乐道,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孕育出无限的精神文化资源。其为人,自甘寂寞,知行合一,立己树人;其为事,从容自信,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其为学,学以为己,追源溯本,打通古今,学贯中西,成一家之言;其从教,坚持"修辞立其诚",重在启发性灵,提升境界,给人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其身上,为人、为事、为学与从教四位一体,构成其整全人格,成就了其卓越人生,使他成为我们时代真正的师者。后人也可以看到其隐藏着教育学中从未有过的新的溪流的源头,顺着这个新源头挖通河床,将使中国教育学发展、壮大和繁荣起来。
关键词:
涂又光 哲学家 教育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志敏
杨德广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教书育人的良师。介绍了杨教授的研究生培养之道,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可以概括为四点:以"勤"为师,以"真"为师,以"实"为师,以"爱"为师。杨德广教授从教50年来逐步形成的"杨氏风格"人才理念,既是他广阔、智慧人生的体现,也是永远值得高校师生自我鞭策的动力和效仿的典范。
关键词:
杨德广教授 研究生教学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萨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即教师为师之道的根本在其教育思想与行动拥有哲学根据,而非经验的重复或技术的熟练。教师的哲学之思强调了哲学作为教育的一般原理,这使得教师的实践成为有内在"原理"支持的专业实践,这样的教育实践才会是自觉的、清醒的和有明确追求的。教师通过对"教"的理论拥有而获得自觉的"教的意识",成为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使得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由教育的理论自觉引起和展开的发生过程。
关键词:
哲学之思 原理 教育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岳涛 李伟
老庄的师道哲学表现出在"为师之道"上的高超智慧,这对于当前处于困境中的教师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一是在"道-德"之维,将"师德"内化为自然德行,建构"师德"不受外界绑架的意义世界;二是在"道-法"之维,建立起"顺因"与"用反"的方法辩证,为教师打开灵活的方法之门;三是在"道统"之维,破除教育场域的固化枷锁,解放教师的角色真我。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为师之道 教师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竹邻
历史必将永远记住——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一场8.0级的惨烈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近十万人遇难或失踪,几十万人受伤,几百万人痛失家园,几千万人受灾。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和所有善良人的心都在流血。那一堆堆的废墟,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柏华 林洋 严欣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乡村教师形象又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其独特的角色经历所形成的乡村教师形象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本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法,从角色理论视角对老中师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他们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生成模型,归纳出乡村好教师形象的样态,最后提出了乡村好教师形象塑造策略,对新时代乡村教师形象重塑和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乡村教师形象 角色理论 老中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龚克
认为立德育人乃兴学之本,亦为师之本。指出博士生导师不仅要有好的学术造诣,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言传身教来培育学生热爱国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奉献社会的精神。师德要体现为好的学风,恪守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师德要体现为好的态度,要以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履行为师之责;师德要体现为好的情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导师 师德 学风 态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本陆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学,是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学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从电子书包到未来教室、从慕课到微课、从翻转课堂到智慧教学,各种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学的理论主张、教学产品、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新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多样探索,的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整体发展与形态变革,拓展了学习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增进了学习机会,丰富了学习体验,可谓近年来学校教学探索创新的靓丽风景!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剑云
煮茗南山,挑灯看剑,回首五千年沧桑,魂幽幽萦沙场。忆昔颠峰对决,汉唐雄风,尧舜六亿,意气鹰扬;见惯勃兴忽亡,折戟沉沙,细细磨洗,凝神端详。如烟多少事,理毋乱,静思量,烛幽探微,释心中块垒,话古今治理之得失,权中洋管理之利弊,丛林荆棘间觅蹊径,大道多歧兮无极之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军,姜太平,杨学儒
随着我国进入入世“后过渡期”,技术性贸易壁垒、特别保障措施等比较隐性的贸易保护形态将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威胁。本文研究发现,这些贸易壁垒的设置越来越成为保护该国相关产业的策略性行动,同时,我国出口企业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策略行动达到侧面规避的目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尚希
“三财之道”是一个财政理论界与实践部门都十分熟悉的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系统地研究过“生财”、“聚财”、“用财”各自的涵义与三者之间的关联。但如何结合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情来“老话新说”,是本文分析的着力点。“三财之道”是观察政府行为的一个中国式视角。
关键词:
生财 聚财 用财 公共财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康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包容度的一个核心指标。高等教育要从促进社会包容的角度去把握人才培养和学术服务的社会责任,促进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阐述社会包容思想及其理论基础,介绍美国、澳大利亚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共同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主要举措,剖析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包容性增长"所面临的挑战,论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包容之道并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社会包容 包容性增长 社会责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