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9)
- 2023(14794)
- 2022(12719)
- 2021(11527)
- 2020(9757)
- 2019(22329)
- 2018(21993)
- 2017(41992)
- 2016(23158)
- 2015(26543)
- 2014(27115)
- 2013(26707)
- 2012(25224)
- 2011(23220)
- 2010(23669)
- 2009(22595)
- 2008(22364)
- 2007(21068)
- 2006(18801)
- 2005(17321)
- 学科
- 济(112742)
- 经济(112552)
- 管理(70098)
- 业(62363)
- 企(52730)
- 企业(52730)
- 方法(43858)
- 数学(36490)
- 数学方法(36137)
- 中国(28437)
- 财(27493)
- 农(26838)
- 地方(24597)
- 制(24495)
- 业经(24158)
- 学(23953)
- 理论(18625)
- 融(17820)
- 金融(17811)
- 银(17738)
- 银行(17703)
- 和(17622)
- 体(17462)
- 贸(17094)
- 贸易(17080)
- 行(16975)
- 农业(16933)
- 易(16444)
- 务(16124)
- 财务(16068)
- 机构
- 大学(352549)
- 学院(349536)
- 济(150351)
- 经济(147069)
- 管理(127771)
- 研究(122674)
- 理学(107719)
- 理学院(106495)
- 管理学(104654)
- 管理学院(104007)
- 中国(94208)
- 京(74903)
- 财(73405)
- 科学(72230)
- 所(63287)
- 农(57501)
- 财经(56883)
- 研究所(56556)
- 江(56059)
- 中心(55669)
- 经(51150)
- 业大(48709)
- 经济学(47531)
- 北京(47490)
- 范(46964)
- 师范(46523)
- 农业(44890)
- 州(43774)
- 院(42986)
- 经济学院(42415)
- 基金
- 项目(217854)
- 科学(170618)
- 研究(161247)
- 基金(156975)
- 家(135710)
- 国家(134551)
- 科学基金(114365)
- 社会(104258)
- 社会科(97986)
- 社会科学(97951)
- 省(85140)
- 基金项目(81926)
- 教育(75247)
- 划(71297)
- 自然(70853)
- 自然科(69199)
- 自然科学(69177)
- 自然科学基金(67945)
- 编号(65855)
- 资助(64610)
- 成果(56449)
- 重点(49600)
- 部(49047)
- 发(47022)
- 课题(46890)
- 创(44378)
- 国家社会(42872)
- 制(42832)
- 教育部(42411)
- 创新(41600)
- 期刊
- 济(179966)
- 经济(179966)
- 研究(111632)
- 中国(76103)
- 财(60267)
- 学报(55691)
- 农(53111)
- 科学(49533)
- 管理(49261)
- 大学(42455)
- 教育(40639)
- 学学(39866)
- 融(36447)
- 金融(36447)
- 农业(34678)
- 技术(31014)
- 财经(31010)
- 经济研究(28758)
- 经(26830)
- 业经(26566)
- 问题(23352)
- 贸(18416)
- 技术经济(18374)
- 业(18143)
- 版(17424)
- 统计(17304)
- 理论(16896)
- 世界(16309)
- 图书(15984)
- 商业(15837)
共检索到550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志友 李子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充分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诸多领域和方面,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从经济维度看,决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相割裂,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在关系。从政治维度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从文化维度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市场经济形成的原生文化因子,更需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机整合中西文化资源优势,匡正单一西方文化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为人类理想经济发展模式贡献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京京 李红亮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厚植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余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其“更高起点”高在全球治理格局调整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空方位”、坚持党的领导的“阶级方位”、秉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价值方位”,“更高层次”高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公平竞争与共同富裕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相统一、立足内需与扩大开放相统一、政府治理与多元治理相统一、法治规范与道德约束相统一的辩证智慧,“更高目标”高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和“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具体目标的有机结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琪
2020年,习近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强调了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学术界对习近平关于市场经济体制论述的研究主要也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重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地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研究的学理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韩保江
<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关键在协同。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了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形成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合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春雪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现经济体制的高水平要注重法治的保障与促进作用,要在法治轨道上寻找实现路径。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发展,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析经济法治的理论基础。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要义出发,法治路径可以从促进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以及加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融合三个方面探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庞庆明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性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目标取向,又具备理论意义上的相关条件,并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由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其完备的结构来完成特定功能,使这一体制质的规定性全面展开,并以固有规律稳定运行,因而具有自成一体的层次结构性、综合集成性、动态平衡性的系统性内涵。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层次结构,使之综合集成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并努力实现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及其与外部的良性互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静 任振宇 魏依庆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2))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3))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陈超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结构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制度结构是经济体制形成的制度基础与运行的制度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市场化的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与非常重要的。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根本途径。从其内容看,加强制度建设既包括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重要制度与具体制度。从其目标看,加强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构造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构,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当前及今后加强制度建设的重点环节在于: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建设和以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核心的要素市场制度建设。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斌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未得到足够重视,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亟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理想信念。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正能量、正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造有为政府;“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有助于建立有效市场,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型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上述结论,建议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统筹处理“守”与“变”和“中”与“外”两组关系,抓好中小企业人员、基层官员、青年学生等三个“重点群体”,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韩文龙 晏宇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逄锦聚 赵春玲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本文拟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一些看法。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改革促进了发展。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平新乔
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二是以标准化入手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更全面地参与国际市场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方面的制定。建立中国特色标准化制度,发挥中国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度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联动的国际化标准工作机制,对于一些具有灵活性的标准设立要考虑中国特色。三是统筹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全面提升我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决定过程中的谈判能力与地位。推进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制度型开放,提高中国货物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和定价权。大力培养精通国际经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业务的人才。从区域性的贸易协定和金融合作协定制度建设做起,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领域建设反映中国优秀文化、包含中国经济发展理念、与人类优秀文化共融的人类经济共同体制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支撑的理论优势、发挥好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彰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显著优势和凸显市场经济效能的实践优势。应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治理体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加快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凸显共同富裕导向的市场制度新体系,完善三次分配共促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合力,加快凝聚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拓宽和创新公有制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和路径,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宪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已被党的十四大所肯定。而进一步探讨和论证这一体制的内涵特征和框架结构,则是本文的目的。一、目标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万祥娟
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由我国14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得出的结论,它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观点。在党的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必须依靠理论上的突破,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