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00)
- 2023(19504)
- 2022(16896)
- 2021(15733)
- 2020(13538)
- 2019(31255)
- 2018(31020)
- 2017(59464)
- 2016(32795)
- 2015(37204)
- 2014(37441)
- 2013(36825)
- 2012(34023)
- 2011(30411)
- 2010(30557)
- 2009(28279)
- 2008(28334)
- 2007(25468)
- 2006(21975)
- 2005(19538)
- 学科
- 济(127462)
- 经济(127308)
- 管理(101350)
- 业(92391)
- 企(78659)
- 企业(78659)
- 方法(62208)
- 数学(53834)
- 数学方法(53129)
- 财(37772)
- 农(33270)
- 中国(32614)
- 学(29727)
- 业经(27426)
- 制(26080)
- 务(25058)
- 财务(24956)
- 财务管理(24894)
- 地方(24836)
- 企业财务(23643)
- 理论(22912)
- 贸(22635)
- 贸易(22629)
- 易(21926)
- 农业(21833)
- 银(21549)
- 银行(21479)
- 和(20598)
- 行(20286)
- 融(20205)
- 机构
- 大学(464833)
- 学院(463266)
- 管理(181820)
- 济(179336)
- 经济(175150)
- 理学(156030)
- 理学院(154245)
- 研究(152465)
- 管理学(151305)
- 管理学院(150440)
- 中国(116297)
- 京(99140)
- 科学(97400)
- 财(86480)
- 农(80035)
- 所(77846)
- 业大(72245)
- 研究所(70903)
- 中心(70902)
- 江(69579)
- 财经(68308)
- 农业(63228)
- 北京(62252)
- 经(62063)
- 范(60504)
- 师范(59821)
- 州(56150)
- 院(55517)
- 经济学(53684)
- 财经大学(50925)
- 基金
- 项目(314534)
- 科学(245550)
- 基金(226890)
- 研究(225416)
- 家(199010)
- 国家(197354)
- 科学基金(168640)
- 社会(139528)
- 社会科(132094)
- 社会科学(132056)
- 省(124154)
- 基金项目(119877)
- 自然(112245)
- 自然科(109630)
- 自然科学(109598)
- 自然科学基金(107611)
- 教育(105272)
- 划(104591)
- 资助(95101)
- 编号(92071)
- 成果(75091)
- 重点(70547)
- 部(68957)
- 发(65544)
- 创(64450)
- 课题(64086)
- 科研(60772)
- 创新(60221)
- 教育部(58647)
- 大学(58468)
- 期刊
- 济(193572)
- 经济(193572)
- 研究(131858)
- 中国(90656)
- 学报(79112)
- 农(71107)
- 财(69904)
- 科学(69740)
- 管理(67225)
- 大学(59106)
- 学学(55660)
- 教育(52209)
- 农业(48254)
- 融(41557)
- 金融(41557)
- 技术(41368)
- 财经(33586)
- 业经(31607)
- 经济研究(30867)
- 经(28703)
- 业(26830)
- 问题(25039)
- 图书(24267)
- 版(23482)
- 统计(22297)
- 技术经济(22262)
- 理论(21975)
- 科技(21527)
- 商业(20350)
- 策(20151)
共检索到680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齐稚平
本文梳理了外债顺周期性触发(或加剧)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外债顺周期属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论表明无论外债规模还是外债结构均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其中外债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最为敏感,而外债结构受外汇收入和汇率水平影响更大。这说明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现状下,构建逆周期外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逆周期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外债 逆周期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岷峰 葛虎
金融危机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周期性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顺周期性,致使产生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因而如何从逆经济周期的角度对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当今各国金融当局关注的首要职责,而构建预警体系成为进行监管的首要内容。本文以此为背景,就构建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逆周期 审慎监管 预警体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为了降低市场的波动性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意义在于对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现象进行合理调控,发挥其在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动态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率、混业经营这5个方面的调控,以逆周期的方式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要关注因动态拨备覆盖率缺乏一致标准、混业经营对风险控制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对该制度的冲击。
关键词:
逆周期 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立兴 唐海亮
本文从立足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作用的角度,在总结中国近几年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出发,对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本文的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研究的角度创新,研究的思路创新,提出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路径依赖问题;结合2011年信贷增长和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区域经济 人行分支
[期刊] 征信
[作者]
江洲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金融创新方式更为复杂、更新速度更为惊人。跨行业、跨市场合作创新的层出不穷和金融行业边界的日益模糊,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更凸显了风险管理手段同步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金融创新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总结当前宏观审慎管理面临的挑战,建议构建更加完备的宏观审慎管理法律体系、更高层次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的宏观审慎监测体系、更为广泛的宏观审慎自适应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最终形成宏观审慎管理、金融稳定及金融创新的适应机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雷
构建了嵌入低利率环境的DSGE模型,研究低利率环境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及其政策协调。一是数值模拟信贷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在低利率环境下调控有效性;二是加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后,观察其与各政策协调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效果。结论显示,低利率环境下实施积极的信贷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会触及零利率下限约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政策调控效果。然而,若在低利率环境中加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予以协调,一方面可在零利率约束情形下有效发挥稳定金融的作用,为其他宏观政策调控扩空间;另一方面可辅助其他宏观政策调控摆脱零利率约束限制,为其他宏观政策调控争时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继晔 李依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旨在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降低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和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之间的正缺口(GAP)挂钩,一些国家已经据此建立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并未就该规定提供实施细则。本文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GDP指标及其6季度移动平均值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挂钩指标可以细化逆周期资本计提具体标准,能够有效预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时期并抑制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在经济上行周期增加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健全金融监管,经济下行周期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是典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指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符瑞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因此,在区域金融管理中,应引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加强对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本文从中央银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区域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央银行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功能性作用,并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区域宏观审慎管理 中央银行 探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罗贵君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逆周期性 银行监管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许坤 汪航
本文主要从监管压力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有效性。理论分析表明,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够通过监管压力渠道对商业银行资本缓冲调整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本文运用我国106家商业银行2004~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经验研究表明:(1)监管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自身资本缓冲,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吸收损失能力;(2)预警压力和惩罚压力对商业银行提高资本缓冲的正向影响存在明显差异;(3)逆周期资本缓冲抑制信贷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逆周期资本缓冲 监管压力 宏观审慎管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璐 温兴春 王晋斌 石广平
基于坚持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本文研究全球金融周期进入衰退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韧性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全球银行、国内银行及国内企业的理论模型进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以全球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周期衰退(即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宏观经济将造成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韧性提升能够缓解该负向影响,更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进一步缓解该负向影响。其次,基于微观数据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不确定性对企业产出有显著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韧性提升能够缓解该影响,包括贷款价值比、贷款损失准备要求、针对特定交易的税收要求、区分不同货币的储备要求等宏观审慎政策更严格能够进一步缓解该影响。基于宏观数据的分位数向量自回归(QVAR)模型结果表明:全球不确定性冲击会给中国经济周期带来负面影响,当中国经济韧性处于较低分位数时影响更大,而更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缓解上述负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应更加关注通过提升经济韧性来应对全球金融周期的不利冲击;短期应侧重宏观审慎政策的合理使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贺聪 洪昊 王紫薇 陈一稀 葛声 游碧芙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应用宏观压力测试和蒙特卡洛模拟,选择GDP、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失业率、房地产价格指数、出口增长率、生产者物价指数,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分析。模型分析得出三个结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当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将会大幅增加;生产者物价指数、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出口增长率对信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房地产价格指数对信用风险产生负向影响;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出口增长率会在短期和长期对信用风险产生相对重要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宏观压力测试 政策框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王鲁滨 霍帅
从理论上讲,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实现金融稳定。从实践上讲,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宏观审慎相联系,2016年正式升级为MPA。然而,政策目标效果实现与否尚缺乏实证,在应对近期"宽货币、紧信用"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目标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为之间偏差较大。这种偏差在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是否说明金融遇冷期宏观审慎评估逆周期调节存在一定边界,导致宏观审慎评估目标难以实现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以往的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易于忽视经济周期信息;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释放一定的资本缓冲,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宽松"的信用创造环境,但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在上一轮经济繁荣阶段的扩张带来的"过度透支"与内生性信用创造受损导致的经济金融周期"双紧缩"可能导致逆周期调节"失效",最终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仁伍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各国央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都在着手进行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的探讨。结合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传导过程,如何构建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深入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