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37)
2023(11533)
2022(9051)
2021(8326)
2020(6543)
2019(14893)
2018(15153)
2017(26933)
2016(16222)
2015(18602)
2014(18505)
2013(16999)
2012(15418)
2011(14027)
2010(14382)
2009(13282)
2008(13072)
2007(12214)
2006(11002)
2005(10434)
作者
(43671)
(36471)
(36306)
(34801)
(22967)
(17339)
(16724)
(14029)
(13949)
(13224)
(12411)
(12334)
(11910)
(11734)
(11646)
(11267)
(10922)
(10912)
(10723)
(10356)
(9515)
(9079)
(8886)
(8462)
(8371)
(8267)
(8070)
(8051)
(7384)
(7381)
学科
(51505)
经济(51413)
管理(43674)
(37827)
(30690)
企业(30690)
中国(23343)
教育(21289)
(17699)
(16617)
(16376)
方法(15626)
业经(14640)
(14094)
理论(13108)
(12896)
地方(12703)
数学(12623)
数学方法(12420)
农业(11544)
(10526)
银行(10503)
(10447)
(10083)
(10046)
金融(10038)
体制(9436)
教学(9326)
技术(9196)
(9105)
机构
大学(218565)
学院(214966)
研究(79154)
(77955)
经济(75896)
管理(71463)
理学(60156)
理学院(59316)
管理学(58039)
管理学院(57616)
中国(54974)
(48389)
科学(46824)
(41037)
(39861)
(38503)
师范(38134)
(36211)
研究所(35860)
中心(35127)
(34800)
教育(34599)
财经(31006)
北京(30964)
师范大学(30907)
业大(29436)
(28740)
(28381)
(27899)
技术(27586)
基金
项目(139034)
研究(110312)
科学(110020)
基金(96128)
(83221)
国家(82364)
科学基金(69331)
社会(68125)
社会科(64027)
社会科学(64014)
教育(57717)
(56114)
基金项目(49461)
(48779)
编号(47922)
成果(43271)
自然(40920)
自然科(39931)
自然科学(39918)
自然科学基金(39182)
资助(37454)
课题(36956)
重点(33135)
(31886)
(31579)
(30974)
(30715)
(29409)
项目编号(29044)
(28956)
期刊
(94055)
经济(94055)
研究(75999)
中国(59220)
教育(58842)
学报(34007)
(33801)
(33526)
科学(29993)
管理(27946)
大学(27169)
学学(24009)
农业(22411)
技术(21806)
(19973)
金融(19973)
财经(15996)
职业(15717)
业经(15438)
经济研究(14277)
(13872)
问题(12309)
(11518)
论坛(11518)
(11397)
(10858)
图书(10694)
技术教育(10292)
职业技术(10292)
职业技术教育(10292)
共检索到347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泰博   陈纪   王慧萍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许锋华   闫领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