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09)
- 2023(5804)
- 2022(4983)
- 2021(4446)
- 2020(3782)
- 2019(8291)
- 2018(8278)
- 2017(15661)
- 2016(8789)
- 2015(9728)
- 2014(9767)
- 2013(9555)
- 2012(8755)
- 2011(7904)
- 2010(8144)
- 2009(7838)
- 2008(7816)
- 2007(7239)
- 2006(6475)
- 2005(6074)
- 学科
- 管理(31275)
- 济(29065)
- 经济(28997)
- 业(26272)
- 企(23199)
- 企业(23199)
- 制(12620)
- 财(12108)
- 方法(10628)
- 数学(8695)
- 数学方法(8579)
- 体(8531)
- 农(8484)
- 中国(8191)
- 学(7935)
- 业经(7915)
- 务(7431)
- 财务(7414)
- 财务管理(7393)
- 体制(7356)
- 企业财务(7032)
- 银(6612)
- 银行(6601)
- 行(6278)
- 环境(6094)
- 划(5920)
- 土地(5894)
- 融(5831)
- 金融(5828)
- 度(5549)
- 机构
- 学院(125857)
- 大学(125600)
- 济(47911)
- 经济(46690)
- 管理(45584)
- 研究(44075)
- 理学(38494)
- 理学院(38035)
- 管理学(37390)
- 管理学院(37161)
- 中国(34340)
- 科学(27282)
- 京(27145)
- 财(26818)
- 农(24099)
- 所(22950)
- 江(20659)
- 研究所(20651)
- 业大(20301)
- 中心(20201)
- 财经(20116)
- 农业(18953)
- 经(18023)
- 北京(16783)
- 院(16018)
- 州(15848)
- 省(15765)
- 范(15349)
- 师范(15198)
- 财经大学(14774)
- 基金
- 项目(84200)
- 科学(66191)
- 基金(61039)
- 研究(60571)
- 家(54341)
- 国家(53935)
- 科学基金(45682)
- 社会(38273)
- 社会科(36172)
- 社会科学(36160)
- 省(33160)
- 基金项目(32135)
- 自然(29794)
- 自然科(29055)
- 自然科学(29046)
- 自然科学基金(28504)
- 划(28496)
- 教育(28068)
- 编号(24451)
- 资助(23907)
- 制(21023)
- 成果(20653)
- 重点(19746)
- 部(18777)
- 创(17809)
- 课题(17718)
- 发(17284)
- 创新(16824)
- 国家社会(16082)
- 科研(16006)
共检索到195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传景 蒲玲媛
耕作层土壤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逐渐形成,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若耕作层土壤一旦被破坏,在短时期内很难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这个意义上,它也和煤炭、石油一样属于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有限以及开发量的加大,实现补充耕地质量数量"双平衡"的难度愈来愈大。为此,中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宋子秋
采取工程手段对建设占用耕地的优质耕作层进行剥离,并将其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表层覆土、中低产田土壤改良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做法,可以在各类建设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实现耕作层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对于耕地资源较为稀缺、耕地后备资源少、土壤条件差的地区,要保障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双平衡,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可行的好办法。从经济效益看,耕地质量提升后,会带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宋子秋
采取工程手段对建设占用耕地的优质耕作层进行剥离,并将其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表层覆土、中低产田土壤改良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做法,可以在各类建设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实现耕作层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对于耕地资源较为稀缺、耕地后备资源少、土壤条件差的地区,要保障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双平衡,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可行的好办法。从经济效益看,耕地质量提升后,会带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涛 陈东伟
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河南省焦作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设占用耕地表层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一是"村企合一"。即从农民手中将耕地流转到由村委会成立的农业种植公司统一经营;二是"政府主导"。即乡镇(街道)为剥离工程和运输、储存、管护的实施主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监管部门,财政部门为表土剥离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单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于永腾 姜绍斌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沈阳局(以下简称“沈阳督察局”)通过对东北三省建设项目占用黑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以下简称“黑表土剥离”)及再利用现状的调研,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提出了对黑土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将黑土耕地纳入黑土地保护工程、禁止或严格控制黑土产品市场化交易、健全完善黑表土再利用制度规范等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屠代豪 陈文波 刘云 刘梦婷
研究目的:探讨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并以南昌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方法的两次平衡计算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土方空间配置思路。首先,确定剥离、覆土优先度并结合供求关系划定供需圈,在供需圈内部进行第一次调配平衡;其次,对于内部不能平衡的供需圈,进行第二次跨圈调配平衡,达到缩短运输距离,控制成本目的。研究结果:(1)南昌市耕作层剥离量能够满足覆土数量与质量的需求;(2)空间配置结果共划定18个供需圈,供需圈内土方调配加权平均运输距离为6 682 m,小于期望值10 km,满足项目实施要求;(3)共有15个供需圈存在土方量不平衡问题,跨圈调配的距离平均为72 071 m,满足短距离运输的要求。研究结论:以耕作层土壤剥离、覆土优先度及供求关系为基础划定供需圈,基于线性规划及OD成本矩阵的两次平衡计算的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可以优化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成本,提高项目实施效益。本文提出的空间配置思路可以为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世昌 陈正 孙春蕾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是保护耕地优质资源的重要措施。尽管《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条例》都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有要求,国土资源部也多次发文强调做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但目前全国只有12个省份以及部分市、县开展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许多地方认为剥离利用成本高是制约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主要原因。近期,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红富
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优质土壤资源丧失,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因此,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将耕作层回填于新开垦耕地,能加快新耕地质量的培育,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耕作层都适合剥离,比如:一些分布于城市、工矿或交通等用地类周边的土壤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就不适宜剥离回填,因此,评价耕作层土壤剥离的适宜性是开展剥离工作的前提。但当前,对于耕作层剥离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林依标 陈艳华 林瀚
本文在分析我国现有耕地、建设占用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产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在总结我国部分省份十多年来开展相关试点实践的经验做法和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全力推行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完善法律、制度机制和经济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韦羡侠 陈慧云 吴静
随着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走向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本文通过介绍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标准体系建设背景,分析当前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完善技术标准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建立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艳 张凤荣 赵华甫 姜广辉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区域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新增耕地、劣质耕地土壤培肥的必要条件。研究方法:现象溯因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不同土壤类型的耕地其土壤肥力水平和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不一样。研究结论: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应该因地制宜,使得取土区的供土状况与填土区的需土条件相互匹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程棋奎
耕作层土壤剥离不仅要实现高标准造地,更要实现高水平用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环节上包括"剥、运、储、造、用"等,推进过程中涉及资金、技术、储存、监管、利用等具体且复杂的问题,包括各个环节之间费用如何合理分摊,各主体之间责任如何明确,利益如何分配等。经过几年努力,安徽省宁国市初步探索出一条"主体统一、标准规范化、土壤商品化"的剥离再利用模式。主体统一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涉及普通农民、基层政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贺斐 沈先明 袁建龙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喀斯特丘陵山区的特殊地貌区,其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区情,决定了保护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西目前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涵盖耕作层土壤剥离、存储、管理、交易、使用等全过程的工作机制及技术标准。广西的实践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29.9%,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北、桂西南和桂东北。由于喀斯特作用的结果,造成地表坎坷嶙峋、土地瘠薄,土壤较少、土层薄、多为红、黄、灰壤;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维 胡德勇 姚帮松 肖卫华 张立成 黄正忠 程峰 阮三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紫千 刘小庆 王秋兵
土壤的天然形成过程极其缓慢,且具有一定的不可再生性。而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许多城镇周边的优质土地被建设占用,加剧了土壤资源的稀缺性。表土剥离工作,即是指将建设占用耕地上适合耕种的表层土壤进行剥离,并用于原地或异地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等用途,及其土层剥离、存放、搬运、耕作层构造与检测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总称。然而,表土剥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