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33)
2023(8556)
2022(7119)
2021(6436)
2020(5010)
2019(11404)
2018(11196)
2017(20936)
2016(11486)
2015(12538)
2014(12669)
2013(12498)
2012(12165)
2011(11190)
2010(11540)
2009(10305)
2008(10260)
2007(9490)
2006(8527)
2005(8017)
作者
(34798)
(29105)
(28894)
(27256)
(18558)
(13960)
(13029)
(11227)
(10991)
(10535)
(10005)
(9664)
(9503)
(9365)
(9241)
(8800)
(8580)
(8551)
(8449)
(8179)
(7467)
(7329)
(7097)
(6702)
(6638)
(6555)
(6507)
(6407)
(6065)
(5796)
学科
(51784)
经济(51734)
(29118)
管理(29023)
(21522)
企业(21522)
中国(18699)
地方(18122)
(15124)
方法(15121)
业经(12723)
数学(12494)
数学方法(12353)
(11219)
(10763)
银行(10745)
(10689)
金融(10688)
农业(10543)
(10509)
(10334)
地方经济(10225)
(9941)
(9760)
环境(8682)
技术(8598)
(8492)
贸易(8481)
(8212)
(8113)
机构
学院(163921)
大学(160295)
(65701)
经济(64183)
研究(63671)
管理(56958)
中国(48450)
理学(47376)
理学院(46701)
管理学(45855)
管理学院(45546)
科学(40419)
(35831)
(33553)
(31400)
(31120)
研究所(30300)
中心(28526)
(26628)
(24192)
农业(24142)
业大(24040)
师范(23912)
财经(23822)
北京(23177)
(23007)
(22286)
(21483)
(21180)
经济学(19839)
基金
项目(105214)
科学(82328)
研究(78132)
基金(73053)
(64488)
国家(63857)
科学基金(53560)
社会(48601)
社会科(46104)
社会科学(46093)
(43455)
基金项目(38055)
(36203)
教育(35427)
自然(33135)
自然科(32346)
自然科学(32337)
编号(31992)
自然科学基金(31731)
资助(29608)
(28853)
成果(26990)
重点(24412)
课题(23767)
发展(23000)
(22594)
(22158)
(22130)
(21020)
创新(20715)
期刊
(81669)
经济(81669)
研究(52833)
中国(41211)
(30488)
学报(27275)
科学(25312)
教育(23603)
(23553)
管理(22575)
农业(20905)
大学(20166)
(19925)
金融(19925)
学学(18877)
业经(15123)
技术(14632)
经济研究(13384)
财经(11704)
(11190)
问题(10430)
(10129)
图书(8598)
科技(8499)
商业(8224)
(8073)
论坛(8073)
(7772)
(7692)
(7684)
共检索到267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立人  
经济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内涵丰富,并与社会、政治、文化相联系,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我国经济60多年来有成功,也有曲折;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应当构建良性循环,以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这包括很多方面,总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应宗  
在世界贸易领域里,已经出现良性和恶性循环发展机制,而教育、人才与经济效益的循环作用机制已客观存在。本文从我国东西部的具体情况入手,认为人力资本增值,即把教育投资当作企业发展资本是产生良性循环的先导;技工贸结合能促使循环发展机制的跃变,并提出了技工贸结合的几点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莹莹  
调研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基层存在的问题,人才是影响基层发展的制约条件,初步提出加强基层人才建设,推动基层软硬件建设,改善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良性循环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利平  赵秀乐  毛春华  陈明衡  
本文通过对温州市民营企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揭示出经济金融发展良性循环的基础是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文琼  刘建平  
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楚市257户农民家庭城市化经验的调查,以农民家庭的农村退出和城市进入为切入点,基于阶层流动的视角对进城农民家庭"半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由农民家庭、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互构出来的发展型半城市化路径。该路径以托举型、减负型、后路型和脱钩型四类与农村相关联的状态为具体内容,以可逆的城市化和去城市二元结构所依托的就近城市化为亲和形态,以农民家庭通过城市化获得体面且优于乡村的城市生活从而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为目标。该发展型半城市化路径可在一个制度化了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农业去过密化—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文琼  刘建平  
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楚市257户农民家庭城市化经验的调查,以农民家庭的农村退出和城市进入为切入点,基于阶层流动的视角对进城农民家庭"半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由农民家庭、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互构出来的发展型半城市化路径。该路径以托举型、减负型、后路型和脱钩型四类与农村相关联的状态为具体内容,以可逆的城市化和去城市二元结构所依托的就近城市化为亲和形态,以农民家庭通过城市化获得体面且优于乡村的城市生活从而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为目标。该发展型半城市化路径可在一个制度化了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农业去过密化—阶层流动资本增量—农民城市化实现"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互推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挺  
众所周知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互为促进因素,本文引入属地内制造业的行业特征作为良性循环计量研究的中介,包括制造业的投资总额以及地区内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利用中国分省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助于制造业的就业创造能力,而制造业又带动了配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之间的互动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贝多广   董纪  
<正>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力量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被确定为首篇大文章,彰显了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科技金融的重要意义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国科技博弈的逻辑更加错综复杂。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袁明,刘良炎  
论科研开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湖北省化学研究所袁明,刘良炎对应用开发型研究所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技工贸一体化”的模式是科研开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结果把应用开发型研究所推向厂面向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田雪原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某些传统观念正在经历着时代的震撼而改变,这一切已经并且正在对人口变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无疑,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包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晋才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源总量下降,资源结构失衡,环境破坏日益加剧。因此,珍惜资源,用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今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区域资源优势,把握经济发展的脉博,因地制宜,科学管理,使煤炭资源和畜牧资源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功能得以全面发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涂文涛  
全面贯彻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首要的问题是把中央的精神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推进学校事业良性发展。作者紧紧抓住“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培养人才 ?”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少元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界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命题,我有幸从1987年国家教委组织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初始,就带着这个命题去河北省顺平县(原完县)进行实验探索,转眼间,连驻点2年带抓点跑面8年计十周年了。现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就教于同行智士。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炘  毛青  李佐虎  罗国安  
探求既能有效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以此为目的 ,根据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得出 ,以恢复、保持和发展自然生态循环的良性平衡为锁定目标 ,发展、形成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巨大科技产业体系 ,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科技产业的发展条件 ,指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形成和实现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 ,同时就如何在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的环境中发展科技产业提出了建议。以“恢复、保持和发展自然生态循环的良性平衡”为锁定目标 ,建立造福人类的科技产业体系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迫切呼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