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0)
2023(12798)
2022(11033)
2021(10943)
2020(8915)
2019(21115)
2018(21142)
2017(39028)
2016(21991)
2015(25261)
2014(25449)
2013(24538)
2012(22587)
2011(20547)
2010(20474)
2009(18224)
2008(17682)
2007(15322)
2006(13398)
2005(11835)
作者
(60082)
(49585)
(49368)
(47152)
(31641)
(23733)
(22631)
(19678)
(18993)
(17757)
(17014)
(16709)
(15712)
(15465)
(15360)
(15184)
(14895)
(14855)
(14125)
(14117)
(12422)
(12268)
(11771)
(11184)
(11053)
(11018)
(10972)
(10926)
(9902)
(9775)
学科
(80994)
经济(80906)
管理(56571)
(51538)
(42316)
企业(42316)
方法(38489)
数学(33620)
数学方法(33250)
中国(29013)
教育(22937)
(21096)
(19169)
(19052)
业经(16875)
(16692)
贸易(16684)
理论(16474)
(16294)
地方(14804)
(13995)
农业(13754)
(13488)
技术(13301)
环境(12889)
(12020)
银行(11988)
(11782)
(11478)
(11476)
机构
大学(305904)
学院(299556)
(117418)
管理(115234)
经济(114866)
研究(105594)
理学(100093)
理学院(98878)
管理学(97210)
管理学院(96643)
中国(74248)
(67156)
科学(64070)
(52383)
(51577)
(48568)
师范(48271)
研究所(48149)
中心(46188)
北京(43792)
(42841)
(42161)
财经(42036)
业大(41715)
师范大学(39644)
(38486)
(38204)
教育(37867)
经济学(35505)
(34491)
基金
项目(205460)
科学(162816)
研究(157798)
基金(147359)
(127346)
国家(126192)
科学基金(107621)
社会(97525)
社会科(92178)
社会科学(92152)
教育(78362)
(78295)
基金项目(77790)
(68576)
自然(67843)
自然科(66256)
自然科学(66242)
编号(66185)
自然科学基金(65039)
资助(60724)
成果(56497)
(47806)
课题(47730)
重点(46734)
(44341)
(42512)
教育部(41804)
项目编号(40728)
大学(39759)
创新(39383)
期刊
(123880)
经济(123880)
研究(97791)
中国(63041)
教育(62034)
学报(44712)
科学(42074)
管理(40827)
(38402)
(37058)
大学(34704)
学学(31106)
技术(28820)
农业(27646)
(21783)
金融(21783)
经济研究(20202)
财经(19974)
业经(18499)
图书(17713)
(17074)
问题(15991)
职业(15122)
(14932)
理论(14181)
(13673)
(13639)
论坛(13639)
技术经济(13638)
科技(13608)
共检索到442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钱民辉  薛芳璿  张阳阳  
《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刊发了关于"构建民族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的一组笔谈,袁同凯、丁月牙、巴战龙和陈学金四位学者针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民辉提出的"意识三态观"进行了讨论,各自的议题是:"意识三态观"能否与现行诸理论进行对话;"意识三态观"能否作为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一个补充;"意识三态观"不应从空间(宏观、中观、微观)而应从场域(政治、文化、心理)上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意识三态观"应增加历时性演化视野,等等。对此,钱民辉、薛芳璿、张阳阳三位作者读后对"笔谈"有不同的看法,故也以笔谈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商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袁同凯  丁月牙  巴战龙  陈学金  
本刊于2018年第1期刊发了钱民辉等学者撰写的"‘意识三态观’与民族教育研究"专题论文,引起了民族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民族教育的理论建构和理论创新,是一个亟待深入开展的学术议题。"意识三态观"提出从宏观(意识形态)、中观(意识生态)和微观(意识心态)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和共时性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民族教育问题。这一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对于丰富和深化中国民族教育的理论探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民族教育中的"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意识三态观"的优越性、局限性和发展前景何在?"意识三态观"能否成为民族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理论范式?它和现有的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是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否从对"意识三态观"的讨论中,更好地回顾、反思、总结和展望中国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本土理论建构问题?本期我们特邀袁同凯、丁月牙、巴战龙、陈学金诸学者,围绕钱民辉教授提出的"意识三态观",探讨"构建民族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问题。通过此组笔谈,相信会对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对话与理论创新有所裨益。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话语不只是一种思想表达的工具,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思维,全球化时代,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权力与地位。中国教育学应该具有中国的话语体系,但考察中国百年教育学建设的历程,教育学一直存在着中国话语的缺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既是中国教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变中国教育学对西方的依附状态,使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是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四个要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教育改革与实践,立足传统文化精神,寻求与西方理论的对话,是建设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基本策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卢晓中  李望梅  黄福涛  陈廷柱  李立国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仍需强化“中国式”基本遵循,更需注重“中国式”使命担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与改革,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阎凤桥   沈文钦   刘继安   李璐   张优良   方芳   王东芳   巫锐   刘进  
2024年6月5日,应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计划邀请,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访问北京大学,并参加了“全球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圆桌论坛。本次论坛深入讨论了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与中国贡献、高等教育研究所需处理的三对关系等话题。西蒙·马金森教授作了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天津的多位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刊特开设“全球高等教育研究瞻望”专栏,希望能激发更多的思想碰撞,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推动全球高等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童世骏  徐辉  陈锋  瞿振元  丁晓东  高书国  程介明  李军  祝智庭  于志晶  高向东  袁振国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把握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年12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了"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分享了他们对2035中国教育的认识、理解与展望;本着2035中国教育的共同愿景,分析了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任务和目标策略。现摘录论坛部分发言内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张玉国  石源华  巴殿君  张育侨  王箫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孟立军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当前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界限模糊、轻重不一、缺乏系统化研究和体系化研究的问题。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要加强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制度、民族教育实践的"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此,要把握民族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建构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教育制度框架体系和解决新时代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问题。要将民族教育理论个别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体系层面的研究,将民族教育实践的普遍研究聚焦为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将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般问题研究延伸到对未来的前瞻性研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钟秉林  洪成文  李立国  周海涛  李枭鹰  
深化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关注和发现重大现实问题,要增强问题意识,发现新问题,研究真问题。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指导、支撑和解释作用,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中,既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与经验,更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优秀教育理念,筑牢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文化基石。统筹学理研究与咨政建言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学派塑造与国际互鉴的关系,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系统化。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实践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的全局问题和趋势,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更多元的研究方法来呼应高等教育的实践。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要为立德树人服务,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理性思维和行动依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别敦荣  周光礼  刘振天  刘国瑞  陈廷柱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对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意见》是指导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的同时,还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进一步学习好《意见》精神,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邀请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为新时代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贡献智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臣  徐严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物"的界限内阐释资本,把人自身也理解为资本,得出劳资平等的结论,最终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当代西方经济学在"要素"的界限内理解资本,把资本的流动性推向全球最大化程度,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也未曾超越古典时代"物"的界限。马克思通过阐述"资本历史使命的完成"~①的观点,论述了资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必须注意的四个界限,主张"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总结"中国话语"的资本界限,对于既利用资本加快发展,又要防止资本本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更可以使资本服务于"中国道路"的发展,总结出"中国话语"的理论体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卢衍鹏  
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是指在文艺评论领域建立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遵循中国文艺发展规律、彰显中国审美特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既能够针对中国文艺做出有效阐释和指导,又能为世界提供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话语实践。话语建构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话语创新是建构中国文艺评论的关键,要塑造精神品格,对中国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挖掘,从中国精神的高度去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中国文艺批评史。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评论意识,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宏观视野下发展文艺评论,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强化评论话语建构。要提高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和预判性,面对新时代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业态、新格局,能够做出新判断,提出新思路,展示新气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欣欣  张晨宇  王菁  刘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17年11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端研讨会"。来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高教研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芬  安巧珍  郑康  李海君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从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学史"的要求,即:"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党史学习实效,坚定理想信念、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凝聚力量。在新时代更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芬  安巧珍  郑康  李海君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从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学史"的要求,即:"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党史学习实效,坚定理想信念、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凝聚力量。在新时代更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