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9)
2023(13315)
2022(11478)
2021(10787)
2020(8813)
2019(20417)
2018(20476)
2017(38789)
2016(21237)
2015(23926)
2014(24054)
2013(23788)
2012(22185)
2011(20103)
2010(20276)
2009(18242)
2008(17659)
2007(15611)
2006(13839)
2005(12296)
作者
(61893)
(51172)
(50929)
(48172)
(32583)
(24485)
(23137)
(20254)
(19538)
(18367)
(17522)
(17270)
(16301)
(16189)
(15767)
(15678)
(15228)
(15203)
(14563)
(14559)
(12768)
(12729)
(12331)
(11663)
(11458)
(11458)
(11442)
(11335)
(10358)
(10058)
学科
(88040)
经济(87952)
管理(58262)
(55591)
(44925)
企业(44925)
方法(35064)
数学(29553)
数学方法(29220)
中国(26849)
地方(24308)
(24197)
业经(20719)
(19472)
(18800)
农业(16479)
(15145)
贸易(15131)
理论(14947)
(14911)
(14775)
环境(14634)
(14572)
技术(14303)
(14131)
银行(14092)
(13726)
金融(13724)
(13585)
(13355)
机构
学院(297721)
大学(297070)
管理(117423)
(114630)
经济(111932)
研究(103619)
理学(100767)
理学院(99540)
管理学(97866)
管理学院(97341)
中国(76736)
科学(65999)
(65283)
(52526)
(51811)
(48468)
研究所(47829)
中心(46486)
业大(44421)
(44253)
(42569)
师范(42191)
北京(41951)
财经(40827)
(37878)
农业(37581)
(36987)
(36858)
师范大学(34026)
技术(33419)
基金
项目(202571)
科学(158635)
研究(151076)
基金(143485)
(124516)
国家(123382)
科学基金(105585)
社会(92413)
社会科(87431)
社会科学(87409)
(80845)
基金项目(76887)
教育(69325)
自然(68108)
(67805)
自然科(66467)
自然科学(66455)
自然科学基金(65214)
编号(63583)
资助(58453)
成果(52079)
(46926)
重点(45308)
课题(44399)
(43539)
(42008)
创新(39028)
项目编号(38877)
科研(38108)
发展(37453)
期刊
(132530)
经济(132530)
研究(90555)
中国(61913)
学报(46083)
(45103)
管理(43720)
科学(43558)
教育(40478)
(37287)
大学(34533)
学学(32097)
农业(31833)
技术(27133)
(26417)
金融(26417)
业经(23438)
经济研究(20449)
财经(18786)
图书(18648)
问题(17013)
(16281)
(15930)
科技(15498)
理论(15123)
技术经济(14128)
实践(14051)
(14051)
现代(13823)
资源(13653)
共检索到448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裴长洪  刘洪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观点。所谓理论,就是认识并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用经济学的学理方法论证其中蕴含的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只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探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分析基础之上,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正是这一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和创新发展。认识和阐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客观规律性不应以"外贸依存度"来考察,中国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未来趋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的历史实践总结,否定了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中的片面性理论观点,又揭示了中国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多元平衡基础上动态平衡的客观规律。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还蕴含了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伴随的深化改革等重要内容,是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冠清  
以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依据,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内涵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包含六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内涵: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和拥有稀缺的市场资源,关键因素是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核心要义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指导原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经济史,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和习近平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方法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石,对其背后的学理基础进行了揭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全局性部署,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透过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经济运行可靠性、要素市场支撑性、统一大市场培育、贸易往来、投资往来、技术交流、国际科研七个方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并开展动态因子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各省份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表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不同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排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影响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分为市场整合与营商环境、科研合作与观念开放、经济活力与信息融通、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等四大类。因此,建议加快整合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立新发展格局的动态监测系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荣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的战略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建立了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最本质特征、强大动力等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战略基点、主攻方向等内在逻辑以及理论创新进行了系统阐释,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体系,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完成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战略重点,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的重大举措提供了行动指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满华  
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是实行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行共享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实国情是实行共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共享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增加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要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的"兜底"机制、保障机制、分享机制和动力机制,促进共享发展的实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婵  张克俊  
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论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历史逻辑是从"贫困—温饱—小康—富裕"的必然结果,现实逻辑是脱贫成果还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科学内涵是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标准、对象、工作领域等多方面的拓展和提升,使脱贫人口在稳定脱贫基础上继续向富裕目标迈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宏观区域维度应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从微观个体维度应提升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政策制度维度应保持政策总体上稳定与适度调整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波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唯一途径。建立完善两型社会的主要措施就是围绕末端治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转变等过程,形成一套全面的控制机制,包括法律机制、社会文化机制、科学技术等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姜作培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择其要者,可归纳为四个层面,即城乡通开、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按照这四个层面去研究城乡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和要求、发展的政策举措,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郗继宏  李朝鹏  杨历  
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基本框架分析后,指出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将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协同发展等要素以更加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视角相整合,从而促使城市发展系统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不同发展阶段均有其最优状态。在此基础上,分别回顾了大小城市发展之争、制度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向最优布局要发展空间、多方主体参与下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城际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等5个核心问题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应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模型,探究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进而探究人口规模提升路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最优空间布局、多元社会治理模式和最优协同发展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进辉  王殿安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全球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慧   方城钧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演变新的阶段,是新中国70多年党和人民摆脱贫困、推动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协同、文明普及、空间融合四个方面阐释城乡融合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公平与效率三个维度,对城乡融合与城乡一体化进行理论辨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曦  韩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自立自强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明确其主要标志和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保障体系、创新区域布局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五大支撑体系"予以加快推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郝雪云  
自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新发展阶段之"时",度国内外环境之"势"做出的战略抉择,它的提出既具有现实层面的必要性又具有理论层面的科学性;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核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党为"舵",以企业为"桨",以乡村为"指南",形成构建主体的耦合机制融入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远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人的新农村"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人的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于"物的新农村"建设,是两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有的实践内容,更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心理情感、价值取向、精神信仰、文化认知和习惯习俗等人性发展方面的尊重。"人的新农村"建设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农民精神信仰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性发展和乡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侯淑芳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是指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配合得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