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9)
2023(10667)
2022(9012)
2021(8284)
2020(6796)
2019(15850)
2018(15589)
2017(29708)
2016(16352)
2015(18633)
2014(19018)
2013(18987)
2012(18351)
2011(16870)
2010(17323)
2009(16015)
2008(16095)
2007(14937)
2006(13177)
2005(12147)
作者
(50039)
(42055)
(41761)
(39672)
(26411)
(20076)
(19209)
(16385)
(15764)
(14977)
(14264)
(13957)
(13329)
(13284)
(13114)
(13027)
(12890)
(12410)
(12076)
(11994)
(10519)
(10514)
(10326)
(9617)
(9567)
(9523)
(9428)
(9316)
(8566)
(8412)
学科
(76734)
经济(76664)
管理(42025)
(41757)
(31254)
企业(31254)
方法(28948)
数学(24985)
数学方法(24776)
中国(23702)
(22912)
地方(22564)
业经(17119)
(16172)
(15535)
农业(15436)
(14071)
贸易(14061)
(13509)
(13424)
(13134)
银行(13107)
(12967)
金融(12964)
(12685)
地方经济(12523)
(12031)
(11871)
环境(11705)
理论(10722)
机构
学院(242985)
大学(240395)
(99903)
经济(97638)
研究(88725)
管理(87694)
理学(73793)
理学院(72828)
管理学(71578)
管理学院(71119)
中国(67350)
科学(55156)
(52588)
(46609)
(46125)
(45379)
研究所(42109)
中心(40670)
(39085)
业大(36426)
财经(35530)
农业(35529)
(34904)
师范(34571)
北京(33771)
(31925)
(31554)
(31508)
经济学(30405)
(27906)
基金
项目(153696)
科学(119089)
研究(114723)
基金(106933)
(93036)
国家(92166)
科学基金(77132)
社会(70743)
社会科(66927)
社会科学(66905)
(62475)
基金项目(56409)
教育(52684)
(52317)
编号(48842)
自然(47522)
自然科(46327)
自然科学(46311)
自然科学基金(45436)
资助(43288)
成果(40905)
(39109)
重点(35339)
课题(34684)
(33273)
(31665)
发展(31396)
(30859)
创新(29576)
科研(29033)
期刊
(119221)
经济(119221)
研究(73803)
中国(53905)
(43038)
学报(38338)
(35674)
科学(34981)
管理(31080)
教育(30575)
农业(29087)
大学(28304)
学学(26427)
(25006)
金融(25006)
技术(22250)
业经(21199)
经济研究(18918)
财经(17270)
问题(16054)
(15624)
(14902)
图书(13024)
技术经济(12404)
商业(12379)
(12331)
(11927)
理论(11565)
统计(11274)
资源(11247)
共检索到379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于水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从历程演进、经验选择、路径依赖、外部要求四个角度阐释新发展格局的建构背景,从理念指导、形态运作、战略支撑、发展动力、目标实现五个维度分析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框架,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意义所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崔巍   胡洋  
中国梦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破解我国的“幸福悖论”离不开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大的时代背景,本文在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的“幸福悖论”。在当前历史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非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应该促进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在非经济方面,居民幸福逐渐转变为对政治民主、公平正义和文化审美的精神追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明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践路径,也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文章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社会资本循环理论,从理论、历史、实践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从何而来、新发展格局价值何在"等热点问题。研究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战略决策,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系、安全发展等理论全方位对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规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文章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社会资本循环理论,从理论、历史、实践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从何而来、新发展格局价值何在"等热点问题。研究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战略决策,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系、安全发展等理论全方位对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规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倪红福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目前还缺乏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对这一伟大实践问题进行系统阐释,亟需总结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科学回答“对外开放的成就之问”,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学理论体系、方法和工具。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是我国对外开放成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本质特征,故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方法是开放型经济的前沿理论和工具,也是解释当前国际经济现象的最有说服力的工具。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方法的统一逻辑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具有国内和国际共性的,但也具有历史、思想意识和开放目的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精准设计构建开放型新经济体系的政策保障体制;拓展新时代比较优势理论,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并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云  孔祥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源自"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加剧的现实。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为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深刻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机理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资本论》对企业"脱虚向实"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收益公共分享、生产要素市场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国民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数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均衡发展,畅通优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循环,提供了现实启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当代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永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为出发点,以重视发挥政府、国有经济作用为特色,不断探索"为什么要转"、"转什么"、"如何转"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答案于一体的有机架构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鑫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决定的。新发展阶段是事物发展内外因的反映,新发展理念是对新发展阶段的统筹思考,新发展格局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达。三者紧密关联,需要用系统思维把握和理解三者的内涵和特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现实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指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福岩  李月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大变局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全局上利用大国优势合理调整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更是统筹把握两个大局辩证关系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供给需求协同发力,形成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下国情世情对我国发展作出的全局性谋划,为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根本方案,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注入新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开关键局面,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荣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的战略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建立了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最本质特征、强大动力等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战略基点、主攻方向等内在逻辑以及理论创新进行了系统阐释,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体系,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完成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战略重点,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的重大举措提供了行动指南。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邵晓枫  李明旭  
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其在量和质上的优质发展,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最大程度的满足。我国老年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着老年人受教育的机会不足、质的发展不够、发展不均衡、老年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有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及老年人的需要等问题。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应为:以确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政策法规为向导与保障,以增加老年教育供给为基础,以提高老年教育的民主性、科学性及主体性为核心,以实现全面自由及公平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满足老年人及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建立起的评估体系为检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月雯  
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是采用科学、适当手段对农业经济风险源进行预防、控制,以有效减少产业波动,降低产业损失的重要举措。为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为导向,制定科学、完整的风险预警及管理方案,构建持续创新、精准可控的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框架,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及应对能力,助力农业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燕  
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域中,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变革劳动过程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结果,是具有内生动力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力。在科技与分工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能改变我国在国际大循环分工体系中的“技术——工业型依附”,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可靠全球价值链,使对外经济关系服从内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路径上,数字经济和高质量FDI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分工深化发展,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质生产力。从国内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而且可以增加专业化分工环节、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国际层面看,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FDI质量,不仅可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高策  祁峰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保持国家经济稳定的应然之举。当前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存在的卡点瓶颈主要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体系不完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日趋强化,等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找问题、破难题,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关键手段、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推进制度型开放为重要抓手,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