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1)
- 2023(11783)
- 2022(9655)
- 2021(8722)
- 2020(7179)
- 2019(15845)
- 2018(15596)
- 2017(30325)
- 2016(16556)
- 2015(18609)
- 2014(18636)
- 2013(18385)
- 2012(17048)
- 2011(15305)
- 2010(15831)
- 2009(15396)
- 2008(14341)
- 2007(13327)
- 2006(12208)
- 2005(11421)
- 学科
- 济(62145)
- 经济(62041)
- 管理(55038)
- 业(48342)
- 企(40288)
- 企业(40288)
- 融(27650)
- 金融(27646)
- 中国(27584)
- 银(26951)
- 银行(26939)
- 行(26076)
- 方法(23000)
- 制(22621)
- 财(22515)
- 数学(20042)
- 数学方法(19814)
- 农(19052)
- 业经(16439)
- 环境(14519)
- 体(14111)
- 务(13957)
- 财务(13919)
- 财务管理(13884)
- 地方(13588)
- 企业财务(13238)
- 贸(12850)
- 贸易(12832)
- 易(12608)
- 农业(12207)
- 机构
- 学院(232356)
- 大学(230379)
- 济(99240)
- 经济(96974)
- 管理(86012)
- 研究(76178)
- 理学(71915)
- 理学院(71209)
- 管理学(70200)
- 管理学院(69774)
- 中国(67679)
- 财(54371)
- 京(48043)
- 财经(41295)
- 科学(40929)
- 中心(37795)
- 江(37161)
- 经(37101)
- 所(36885)
- 研究所(32376)
- 农(31992)
- 经济学(31750)
- 北京(30853)
- 财经大学(30503)
- 州(30285)
- 经济学院(28671)
- 范(28629)
- 业大(28526)
- 师范(28368)
- 院(27851)
- 基金
- 项目(142905)
- 科学(112647)
- 研究(111810)
- 基金(102515)
- 家(86627)
- 国家(85856)
- 科学基金(73807)
- 社会(71987)
- 社会科(68368)
- 社会科学(68353)
- 省(56741)
- 基金项目(53304)
- 教育(51695)
- 划(46874)
- 编号(46773)
- 自然(43332)
- 自然科(42226)
- 自然科学(42217)
- 自然科学基金(41431)
- 资助(41188)
- 成果(40138)
- 课题(33284)
- 制(33205)
- 重点(32415)
- 部(32236)
- 发(31874)
- 创(30637)
- 性(29969)
- 国家社会(29689)
- 项目编号(29182)
- 期刊
- 济(115610)
- 经济(115610)
- 研究(77020)
- 中国(51601)
- 财(43238)
- 融(42123)
- 金融(42123)
- 管理(33765)
- 农(30666)
- 学报(29600)
- 科学(28099)
- 教育(27921)
- 大学(23987)
- 学学(22384)
- 财经(21075)
- 技术(19833)
- 业经(19232)
- 农业(19034)
- 经济研究(18302)
- 经(18088)
- 问题(15495)
- 贸(13316)
- 理论(13158)
- 实践(11827)
- 践(11827)
- 国际(11545)
- 现代(10642)
- 商业(10614)
- 财会(10536)
- 技术经济(10368)
共检索到375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文乐
碳金融与碳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息息相关,自产生之日起,碳金融就拥有推动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力。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着碳意识不强、中介发育不成熟等制约因素。因此,实现碳金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仅要构筑一整套碳金融业务和市场体系,而且要借鉴国际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大力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和衍生品业务,努力提升我国碳金融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构建 碳金融制度 路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黎志成 曹凝蓉
本文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融信用制度的路径,主要包括金融信用制度建设的主导模式选择、环境支撑、市场主体建设和其他配套支持举措。认为中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分为启动期、完善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主导模式;此外,在环境支撑部分还设计了金融信用制度运行体系。
关键词:
主导模式 运行体系 流程 惩戒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天柱 夏显力 崔卫芳
农地金融制度的欠缺,业已构成农业投资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约束,并且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影响。本文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为核心,就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外在动因、功能、目标、方案及支持体系做了初步探讨,并指出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是保证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享有完全所有权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建立有效率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加快农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地金融制度 支持体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良瑞
建国以来,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经历了从市场金融到计划金融再到市场金融的过程。回顾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通过实证与逻辑分析说明了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强制性、渐进性、滞后性,进而引发对未来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新旺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随着农地金融制度的推行,农业保险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以及土地对中国农户的特殊性使得农业风险很容易转化为经济风险,进而转化为社会风险与伦理道德风险。因此,农地金融制度在目前的中国缺乏可行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善明
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和根本措施是减少碳排放。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碳交易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逐渐衍生出相关的金融需求。目前,随着总量管制、排放权交易计划及其他监管措施的逐步完善,碳金融已成为国际上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随着2013年碳市场试点的实施,亟待探索出有效的金融支持工具和方法,并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在碳市场减排中的作用从国际经验看,碳金融与碳市场息息相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欣欣
农地金融不仅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地流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农地金融制度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政府支持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路径选择方面应注意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相契合,次级制度优先、诱导基础性制度变迁。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制度构建 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欣欣
农地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和农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地金融制度对于促进农地流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及政府支持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路径选择方面应注意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相契合,次级制度优先、诱导基础性制度变迁。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制度构建 路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夏先德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发挥好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政府间财政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和纽带,是实现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重要财政制度安排。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健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维健 王春播 屈霞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找出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做法,提出了支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苑书义
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在金融组织、宏观调控、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存在制度缺陷,因此需要有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金融制度变迁方式在我国不大可能实现,而地方政府最有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成为连接中央政府制度供给和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因此,我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变迁可行的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关键词:
制度创新 金融改革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蒋一乐 施青 何雨霖
近20年我国金融市场实践了直接入市和互联互通两种对外开放模式,互联互通模式表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两种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国际经验有所不同,这是由我国特定国情和政策决定的。本文基于对制度型开放内涵和国际实践的剖析,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现,虽然互联互通模式的市场吸引力更强,但直接入市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此外,本文勾勒出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的政策目标、发展原则和具体路径,认为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应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原则,以直接入市模式为主、互联互通模式为辅,以全市场开放为主、管道式开放为辅。未来,我国应加快提升直接入市便利化程度,推动制度规则统一,鼓励境内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为全球人民币资产多元化国际交易需求提供服务,抓住战略窗口期开展试点,以推动金融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樊志刚 李卢霞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吸取危机的教训、遵循科学的创新路径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创新出现结构性失衡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制度创新滞后于产品创新导致的内部创新失衡以及由于宏观制度创新不足导致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劣化共同酝酿并催生了危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应遵循理性的金融创新路径,大力推进产品创新的同时同步推动制度创新。此外,积极加强宏观制度创新,为中国商业银行提供有利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新才 陶君道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有助于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难题,对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农地金融制度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和现实约束,最后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提出初步设想。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土地流转 农地抵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