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8)
- 2023(11776)
- 2022(9636)
- 2021(9260)
- 2020(7573)
- 2019(17093)
- 2018(16509)
- 2017(31478)
- 2016(16967)
- 2015(19250)
- 2014(19039)
- 2013(18456)
- 2012(17426)
- 2011(15937)
- 2010(16240)
- 2009(15411)
- 2008(14538)
- 2007(13127)
- 2006(11912)
- 2005(11026)
- 学科
- 济(65663)
- 经济(65586)
- 管理(46632)
- 业(42986)
- 企(34217)
- 企业(34217)
- 中国(29424)
- 融(27490)
- 金融(27483)
- 银(25902)
- 银行(25882)
- 行(25176)
- 方法(24771)
- 数学(22003)
- 数学方法(21770)
- 财(19934)
- 农(19712)
- 制(18652)
- 贸(15871)
- 贸易(15857)
- 易(15595)
- 业经(14325)
- 地方(13940)
- 学(13261)
- 体(12719)
- 农业(12675)
- 策(12321)
- 中国金融(11559)
- 务(11484)
- 财务(11439)
- 机构
- 学院(233586)
- 大学(232947)
- 济(106119)
- 经济(103964)
- 研究(87882)
- 管理(84338)
- 中国(75431)
- 理学(70673)
- 理学院(69893)
- 管理学(68895)
- 管理学院(68453)
- 财(51944)
- 京(50398)
- 科学(48495)
- 所(43736)
- 中心(41560)
- 财经(39942)
- 研究所(39387)
- 农(36840)
- 经(36518)
- 江(35488)
- 经济学(34508)
- 北京(32657)
- 院(31923)
- 经济学院(31025)
- 范(30451)
- 师范(30166)
- 财经大学(29675)
- 业大(29669)
- 农业(28603)
- 基金
- 项目(148950)
- 科学(117729)
- 研究(114356)
- 基金(108711)
- 家(94264)
- 国家(93452)
- 科学基金(79073)
- 社会(73794)
- 社会科(70037)
- 社会科学(70025)
- 省(55626)
- 基金项目(55060)
- 教育(52242)
- 划(47661)
- 自然(47348)
- 编号(46374)
- 自然科(46280)
- 自然科学(46264)
- 资助(45877)
- 自然科学基金(45492)
- 成果(40191)
- 部(34406)
- 重点(33951)
- 课题(33538)
- 发(33224)
- 国家社会(31577)
- 创(31112)
- 性(30414)
- 中国(29908)
- 教育部(29901)
- 期刊
- 济(118495)
- 经济(118495)
- 研究(78892)
- 中国(53179)
- 融(40995)
- 金融(40995)
- 财(39340)
- 农(34597)
- 学报(33416)
- 管理(32564)
- 科学(31550)
- 教育(28897)
- 大学(26077)
- 学学(24456)
- 农业(22800)
- 经济研究(20797)
- 财经(20634)
- 技术(19370)
- 经(17937)
- 业经(17406)
- 贸(15400)
- 问题(15392)
- 国际(14617)
- 世界(13576)
- 业(12182)
- 理论(11069)
- 坛(10625)
- 论坛(10625)
- 统计(10412)
- 技术经济(10388)
共检索到378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滨 耿楠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预示着金融监管理论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此次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达成共识,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监管的不利,而应该采取宏观审慎政策来支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稳定,而现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随着其高度发达而大大增加,仅仅依靠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能够完成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一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商业银行负债方式的改变,使得私人货币的使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马勇博士的新著《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理论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了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结构性重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马勇博士的新著《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理论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了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结构性重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慧
在现有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一块政策管理的空白,充斥着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各种因素,亟需通过完善政策框架加以应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体系稳定 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体系稳定 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宋科 李戎
1970年代以来,由于货币稳定无法保障金融稳定、个体稳健无法实现系统稳健等问题无法在制度层面得以解决,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下增加"宏观维度"并以此重构全球金融监管格局,不仅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而且已经真正走进了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实践当中。近年来,尽管中国紧随全球监管改革大趋势,不断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但就目前来看改革仍限于工具创新而未真正触及体制改革的核心,系统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因此,在人民币加入SDR,内外部风险相互交织衍生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尽早构建起与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相匹配、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本文详细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目标、工具、政策协调等问题,并据此为新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SDR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宋科 李戎
1970年代以来,由于货币稳定无法保障金融稳定、个体稳健无法实现系统稳健等问题无法在制度层面得以解决,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下增加"宏观维度"并以此重构全球金融监管格局,不仅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而且已经真正走进了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实践当中。近年来,尽管中国紧随全球监管改革大趋势,不断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但就目前来看改革仍限于工具创新而未真正触及体制改革的核心,系统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因此,在人民币加入SDR,内外部风险相互交织衍生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尽早构建起
关键词:
SDR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积极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应充分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扬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紫薇 陈一稀
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及政策框架,又结合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提出以通胀率为主要或唯一目标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是否合理和以单个金融机构为监管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模式是否完善的两大质疑,得出货币政策必须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借我国正努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契机,对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逆周期调控机制、政策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政策体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近期,人民银行在全球首次提出要探索将规模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动落实这一创新举措面临较多未知挑战,建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构建系统重要性互联网金融业务评估体系;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MPA子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四是开发能够有效调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宏观审慎工具箱;五是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协调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江洲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金融创新方式更为复杂、更新速度更为惊人。跨行业、跨市场合作创新的层出不穷和金融行业边界的日益模糊,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更凸显了风险管理手段同步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金融创新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总结当前宏观审慎管理面临的挑战,建议构建更加完备的宏观审慎管理法律体系、更高层次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的宏观审慎监测体系、更为广泛的宏观审慎自适应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最终形成宏观审慎管理、金融稳定及金融创新的适应机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雷进贤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国际上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核心,我国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我国在宏观审慎统计体系建设方面则明显滞后,必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尚不充足,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本文详细总结了国际上宏观审慎统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并基于金融周期理论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