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62)
- 2023(3841)
- 2022(2997)
- 2021(2840)
- 2020(2017)
- 2019(4504)
- 2018(4193)
- 2017(7472)
- 2016(4186)
- 2015(4740)
- 2014(4573)
- 2013(4526)
- 2012(4418)
- 2011(3787)
- 2010(4010)
- 2009(3321)
- 2008(3206)
- 2007(2900)
- 2006(2497)
- 2005(2357)
- 学科
- 济(13081)
- 经济(13058)
- 管理(11651)
- 财(11593)
- 财政(9772)
- 政(8164)
- 业(7503)
- 中国(6973)
- 企(5770)
- 企业(5770)
- 地方(5023)
- 农(4990)
- 制(4569)
- 教育(3837)
- 方法(3809)
- 策(3647)
- 体(3372)
- 学(3369)
- 业经(3350)
- 度(3272)
- 制度(3269)
- 理论(3072)
- 数学(3032)
- 数学方法(2997)
- 出(2982)
- 及其(2945)
- 农业(2886)
- 体制(2807)
- 政策(2739)
- 方针(2568)
- 机构
- 学院(50806)
- 大学(50103)
- 济(19301)
- 经济(18825)
- 研究(18623)
- 管理(17516)
- 财(15212)
- 中国(15035)
- 理学(14633)
- 理学院(14368)
- 管理学(14093)
- 管理学院(14000)
- 科学(11210)
- 京(10673)
- 所(9183)
- 中心(8987)
- 江(8895)
- 财经(8625)
- 范(8019)
- 研究所(8006)
- 师范(7975)
- 经(7837)
- 农(7500)
- 省(7470)
- 院(7001)
- 州(6996)
- 北京(6872)
- 财政(6647)
- 技术(6635)
- 师范大学(6360)
共检索到91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闯
加快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校对原有的工作格局、运行机制、工作载体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核心要义,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传道"。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必要保障。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成永军
"大思政"工作格局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回应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要求。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之下,要强调"协同效应",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知识内化,注重价值引领;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形成"大思政"的长效运行和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
“大思政”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邱国良
全程和全方位是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两个维度,育人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的强弱决定了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效性。本文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提出了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二维四分模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矩阵式模型 大思政 育人格局 构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就是"讲理",讲授彻底的、有深度的理论,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注重"讲理"的思政课才能有深度,才能透彻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正确解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才能指引社会未来的前进方向。因此,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抓住"讲理"两个字,在"讲什么理"和"如何讲理"上下功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寿其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可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鲜明导向,开发潜力是落实关键。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将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摆在最重要位置,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关键词:
三全育人 思政工作 思维构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宫辉 苏玉波 顾蓉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教育功能,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具有品行引导功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深化"两支队伍"的有效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两支队伍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团队,参与学生理论社团活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晶 曾长秋 张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要构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新任务。各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唱主角甚至是独角戏的德育工作体系不能适应需要,包括共青团等组织在内的高校德育新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等新命题亟待破解。高校现代德育体系应该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贡献应有力量。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大思政” 德育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莉 郑添华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过度行政化、泛集体主义、非专业性等特点使其在应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新情况、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的相通性和互补性,提出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平等观念、扩展介入渠道等基本路径。
关键词:
大思政 高职院校 社会工作介入 可行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尹冬梅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尊重把握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规律。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站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学习观念转变、融通第一第二课堂的前沿。现代社会科学与中国古代智慧都在提示我们,思政教育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应重在过程、落在个体、入在人心。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从尊重和把握学生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入手,打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孟志宏 张祖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纲要”“概论”为主体的“可逆形态教学共同体”建立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意之上,坚持以“八个统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则,旨在充分发挥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一线教学经验,集两课程之优势力量,全面推进教学方法一体化,拟创设“教—学”横纵向穿透回流的模式、逻辑、运用、回访的全局式可逆形态,从而构建异课同建的“术”“学”“道”三位合一、框架清晰、层次丰富、收效明显的“教学共同体”。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可逆形态 教学共同体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精准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统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惠朝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工作育人格局为导向,将培育一批课程思政"金课",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团队,形成一套"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考评标准,凝练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与成果作为"大思政"课程育人行动目标;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大思政"课程育人的建设内容,通过建设两大平台、实施三大工程、打造三大品牌、实现四大融通,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大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耦合育人效应,切实实现全课程、全体教师、全教学过程的协同育人;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协同推进大思政专项督导检查,健全典范宣传机制,形成"大思政"课程育人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大思政 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俊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需要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构建“大课堂”育人体系、以勇毅的历史担当完善“大师资”育人格局、以科学的历史思维构建“大平台”保障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彬 何健勇 王素芳
“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是北京市商业学校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服务超大城市运行管理和高品质民生需求,与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育人的教学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通过“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路径、评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果在育人理念、育人机制、数字化创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构建并实施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有利于思政教育融通育人实现多要素协同,优化并创新育人路径,融入线上线下全空间,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办学治校全方位,有助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