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98)
- 2023(6441)
- 2022(5508)
- 2021(5099)
- 2020(4091)
- 2019(9494)
- 2018(9388)
- 2017(17811)
- 2016(9903)
- 2015(11206)
- 2014(10824)
- 2013(10618)
- 2012(10080)
- 2011(8970)
- 2010(9018)
- 2009(8137)
- 2008(8098)
- 2007(7206)
- 2006(6396)
- 2005(5579)
- 学科
- 济(38480)
- 经济(38441)
- 管理(29987)
- 业(23114)
- 企(18923)
- 企业(18923)
- 地方(14311)
- 中国(13186)
- 方法(13035)
- 环境(12785)
- 农(11336)
- 数学(10718)
- 数学方法(10579)
- 财(9067)
- 业经(8689)
- 划(8670)
- 学(8149)
- 制(7340)
- 农业(7280)
- 城市(7208)
- 和(6842)
- 理论(6360)
- 地方经济(5988)
- 规划(5899)
- 资源(5896)
- 发(5714)
- 务(5610)
- 财务(5606)
- 财务管理(5591)
- 环境规划(5512)
- 机构
- 学院(131809)
- 大学(129509)
- 管理(50418)
- 济(47926)
- 经济(46513)
- 研究(45268)
- 理学(42971)
- 理学院(42348)
- 管理学(41678)
- 管理学院(41401)
- 中国(33788)
- 京(29503)
- 科学(28827)
- 财(22352)
- 中心(22042)
- 所(21357)
- 江(21334)
- 范(20367)
- 师范(20237)
- 农(19650)
- 州(19484)
- 研究所(19379)
- 业大(18614)
- 北京(18367)
- 院(17760)
- 财经(17471)
- 师范大学(16430)
- 经(15616)
- 农业(15111)
- 省(14370)
- 基金
- 项目(92701)
- 科学(73062)
- 研究(69413)
- 基金(65408)
- 家(56442)
- 国家(55915)
- 科学基金(48791)
- 社会(44186)
- 社会科(41674)
- 社会科学(41657)
- 省(37114)
- 基金项目(35892)
- 划(31688)
- 自然(30960)
- 教育(30875)
- 自然科(30120)
- 自然科学(30113)
- 自然科学基金(29495)
- 编号(29026)
- 资助(24983)
- 成果(23308)
- 重点(20658)
- 发(20590)
- 课题(20515)
- 部(19199)
- 创(18743)
- 国家社会(17951)
- 创新(17474)
- 规划(17197)
- 科研(17100)
共检索到200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建国
以《苏州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为例,探讨"东方水城"苏州城市水系保护与治理的理念、原则、方法和关键问题,紧扣河道治理、沿岸整治、补水活水、截污治污、生态恢复等主要内容,构建"水系统"、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保护"水历史"、挖掘"水文化",以"水宁、水丰、水活、水净"为基础,达"水美"目标,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彰显城市特色、凸现城市魅力,供有关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建设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
水环境整治 水生态修复 规划 苏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寇刘秀 包存宽 蒋大和
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不低于3 728、1 016和2 019 km~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是优势因子,并估算了规划实施前后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后,苏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的赤字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草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盈亏无变化,林地的生态赤字将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盈余将增加。依据该结果提出了减缓生态赤字的措...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善学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加速传统产业的优化和新型产业的兴起是增强城市发展的关键。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和谐环境、实现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敢于创新,勇于超越,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中形成城市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
城市 中部崛起 机遇 实力 和谐 魅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善登 李庆钧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是和公众的参与态度紧密相连的。公众参与规划的态度或积极或消极。根据苏州、扬州两地城市调查结果分析,以及从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角度看,要促使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由消极的参与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城市政府须在学术界已提出的信息公开、增加参与路径、培育公众自治组织等措施之外,还应承担起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回应公众利益诉求、善待积极参与者的职责。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 态度 政府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今日文山,映入眼帘的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50米宽、近10公里长的新城大道,30多座各式桥梁横跨盘龙河上,商铺鳞次栉比,步行街热闹非凡,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图景已开始显现。"城镇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今日文山,映入眼帘的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50米宽、近10公里长的新城大道,30多座各式桥梁横跨盘龙河上,商铺鳞次栉比,步行街热闹非凡,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图景已开始显现。"城镇富州"理念是文山城建的新追求,树立城市经营新理念,拓展文山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利用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东跃
城市旅游在经济、文化、环境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一方面,旅游者成熟度不断提高,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要求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彰显本地旅游形象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城市旅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以苏州市为例介绍了城市旅游卖点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城市旅游 USP 营销 苏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结构 演化 优化 苏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眉舞 张京祥
中国城市的旅游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城市决策者应当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只是旅游专业部门的事情,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催化剂",将成为城市产业发展乃至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制高点。文章把旅游业发展和城市整体联系起来,以苏州市为例,指出苏州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的外在价值。最后,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对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
关键词:
旅游业 城市竞争力 苏州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兵 邓一凌 徐建刚
常规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增强规划的实施性意义重大。在反思大城市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规划层次缺失的问题,划分全网、片区、线路等三个公交线网规划层次,重点突出中观层面的片区线网优化规划;针对规划类型单一的问题,在全网和片区两个层次根据不同主题细分公交线网规划类型,应对多样化的公交线网优化需求;针对规划评估不足的问题,增加线路层面和全网层面的后评估研究及公交线网年度报告,使公交线网规划体系形成闭环。研究最终构建了分层次、多主题、重评估的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并以苏州市为例,介绍常规公交线网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工作。
关键词:
大城市 常规公交线网 规划体系 苏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传明 陈婧 崔亮
随着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住宅小区停车服务相对滞后,停车问题日益突出。在对苏州市住宅小区停车的实际调研及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城市住宅小区停车存在的问题,如停车位供需矛盾、管理及规划不足、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所有权归属多样、物业管理欠缺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城市住宅小区停车的做法,提出合理控制居民民用汽车保有率、科学规划、市场化刺激、拓展停车方式、加强物业管理等措施,以助苏州乃至全国城市住宅小区提升停车管理水平、解决停车问题。
关键词:
住宅小区 停车问题 解决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庚 吴昊 陈金留 胡少华 保拉·佩莱格里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其中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规划师探寻人群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文章以苏州市微博签到数据为载体,探寻了新兴大数据在解读城市结构与活力度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还就理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聚集程度以及时间长短。以上研究尝试在新兴数据载体下重新理解城市结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论探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肖湘东 王波 马建武 张媛媛 冯美玲 李欣芮 程业典
城市大面积的植被覆盖对城市环境尤其是热岛效应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常识,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植被覆盖度及植物配置对于环境的温度及湿度的影响,推及到对人的一个服务作用。这方面也一直缺乏一个相关的调查及研究。选择苏州市20个不同地点作为样本,研究植物的遮阴度及配置对环境的温度及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的城市中,植物遮阴度较大时在局部区域内起到一个降温增湿的作用,而在植物配置方面,多植被区阻力较小,有助于空气流动从而也达到一个降温增湿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人群在此区域内活动休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振龙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选择。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城乡关系的协调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世纪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城乡规划中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政府、规划师和城市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苏州为例,总结了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发展模式,并从苏州的实际入手,分析和总结苏州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规划体系、保障措施和机制创新等实施经验,为苏州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实施和其它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规划 模式 机制 苏州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宪浩 孙莹
准移民体面安居是社会公平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准移民生存状态的基础条件,是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课题。制约准移民体面安居的障碍主要有传统户籍文化的影响、户籍为本管理制度的束缚以及资源约束等。目前,深度现代化理念的确立、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社会心理改善、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等有利于准移民体面安居的支撑条件正在成长积聚,已形成相对优势,能够突破阻碍准移民体面安居的瓶颈。推进准移民体面安居,一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理念,二要创新基本住房保障体制,三要创新基本住房保障供给机制,四要创新基本住房保障供给思路。
关键词:
准移民 体面安居 基本住房保障 公平正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