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5)
2023(9469)
2022(8006)
2021(7451)
2020(6039)
2019(13777)
2018(13512)
2017(25197)
2016(14228)
2015(15809)
2014(16110)
2013(15612)
2012(14598)
2011(13186)
2010(13547)
2009(12327)
2008(12300)
2007(11372)
2006(10181)
2005(9145)
作者
(40004)
(33309)
(32895)
(31554)
(21306)
(15914)
(15227)
(12841)
(12614)
(12456)
(11330)
(11184)
(10735)
(10422)
(10228)
(10227)
(10140)
(9685)
(9632)
(9536)
(8370)
(8153)
(7939)
(7787)
(7757)
(7512)
(7396)
(7395)
(6759)
(6609)
学科
(52474)
经济(52330)
管理(39053)
(36495)
(28206)
企业(28206)
(22271)
方法(18895)
中国(16468)
(16270)
数学(16138)
数学方法(15871)
农业(14558)
业经(13832)
(11940)
地方(11510)
(11499)
(10675)
(10111)
贸易(10104)
理论(9910)
(9826)
(9243)
银行(9224)
土地(9168)
(8788)
(8743)
财务(8684)
财务管理(8650)
(8540)
机构
学院(197612)
大学(192921)
(76090)
经济(74054)
管理(73597)
研究(65251)
理学(61569)
理学院(60803)
管理学(59678)
管理学院(59285)
中国(51284)
(41308)
科学(39155)
(38934)
(34313)
(33531)
(32674)
中心(31268)
财经(29090)
研究所(28964)
业大(28693)
(28281)
师范(28044)
(26391)
农业(26301)
(26176)
北京(25820)
(23987)
技术(22934)
(22819)
基金
项目(124059)
科学(96985)
研究(96449)
基金(86633)
(74196)
国家(73420)
科学基金(62752)
社会(59127)
社会科(55778)
社会科学(55761)
(50113)
教育(45658)
基金项目(44947)
编号(42600)
(41450)
自然(38599)
自然科(37624)
自然科学(37615)
自然科学基金(36965)
成果(36366)
资助(35365)
课题(30256)
重点(27658)
(27036)
(27010)
(25282)
(25189)
(24898)
项目编号(24836)
(23718)
期刊
(93407)
经济(93407)
研究(59821)
中国(48911)
(34025)
(30947)
教育(30248)
学报(28057)
科学(26732)
管理(25844)
农业(22840)
大学(21905)
(20895)
金融(20895)
学学(19969)
技术(18409)
业经(17539)
财经(13789)
经济研究(13653)
图书(12918)
(11902)
问题(11854)
(10702)
(10133)
职业(9727)
(9594)
(9522)
论坛(9522)
书馆(9461)
图书馆(9461)
共检索到312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存智  
研究目的:探索如何以换地权益书作为土地要素返流的保障手段,以期构建城乡土地自由流动的政策工具。研究方法:政策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要素流动存在诸多困境,不仅包括土地多重负担造成流动困难,还包括土地单向流动为主、缺乏双向流动的保障,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流动中面临的空间和位置障碍。研究结论:要大胆创设新的政策工具,采用"换地权益书"的形式来构建土地要素自由流动的保障,这在当前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文博  孔凡文  王英华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城乡土地要素流动的主要特征,探究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产业聚集的互动关系,提出应明确并有效利用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政策以影响城乡产业发展;基于城乡产业聚集特征有针对性的调整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政策;科学“搭配”入市、征地、增减挂钩三种土地要素流转方式等促进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元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而农村土地一直难以迈开市场化步伐。城乡土地的二元化体制导致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缺失。新土改为农村土地的物权化、资本化、市场化开启了闸门,将对城乡土地利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土地流转过程中,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是明晰土地产权,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快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步伐,是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根本性措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苏玺鉴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对于我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过程的基础上,从政府将土地作为政策工具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土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潜在成本。本文认为土地作为空间政策工具、地方财政工具和产业政策工具,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价格攀升、地方政府债务扩大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问题。本文的分析可以为未来中国更好地利用土地这一政策工具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金励  
中国从二元户籍的隔离走向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的统一,使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了新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时代变革之一,但同时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也凸显出来。基于对全国1620个行政村的调查,主要考察退地补偿方案、留地制施行期限、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土地确权、承包地合理利用、"逆城市化"回迁等问题,分析发现,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中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不力。据此,在居住证制度新政实施中,亟需完善思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的互动。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高丹桂  张志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利  夏显力  
要素优化组合的不充分使得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仍面临土地利用不集约、资本下乡不畅通、“地—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综合河南孟楼镇、江西余江区以及浙江德清县在农地流转、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强权、纾困、增值”是新时代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的主基调。通过“产权+治权”联动“强权”可以激活主体与要素市场,通过制度“松绑+创新”进行“纾困”可以加速要素整合,通过“地—业”匹配“增值”可以形成土地溢价和产业振兴的双赢局面。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视“人—地—钱—业”要素的有效组合,强化乡村治理,提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土地管理的主动性;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下乡资本驱动土地溢价效果;推进制度联动改革,促进“地—业”相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利  夏显力  
要素优化组合的不充分使得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仍面临土地利用不集约、资本下乡不畅通、“地—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综合河南孟楼镇、江西余江区以及浙江德清县在农地流转、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强权、纾困、增值”是新时代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的主基调。通过“产权+治权”联动“强权”可以激活主体与要素市场,通过制度“松绑+创新”进行“纾困”可以加速要素整合,通过“地—业”匹配“增值”可以形成土地溢价和产业振兴的双赢局面。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视“人—地—钱—业”要素的有效组合,强化乡村治理,提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土地管理的主动性;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下乡资本驱动土地溢价效果;推进制度联动改革,促进“地—业”相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灵辉   张迎新  
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构建农民关于无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策略的心理认知影响执行意愿的理论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支配农民保障策略执行意愿的主观决策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构成行为态度,进而正向影响农民执行意愿。(2)上级影响与同伴影响化为主观规范,进而正向影响农民执行意愿。(3)便利条件与自我效能塑造感知行为控制,进而正向影响农民执行意愿。(4)在影响农民执行意愿的9个因素中,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的效应位居前列,起决定性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严金明   蔡大伟  
<正>核心提示本文立足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以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提出促进土地要素与国家区域战略更加高效衔接、增强土地要素对主体功能优势地区的发展保障、提高优势地区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等三大论点,并重点分析了以土地要素保障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味着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核心任务。同时也意味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完善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已刻不容缓。土地乃社会经济发展最基础的要素载体,通过推进其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要素的有序流动,提高土地要素市场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志刚  
研究目的:为有效解决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研究方法:现象溯因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民"基于土地所享有的"权益",而非农民享有的"土地权益",其不仅包括农民土地经济权益、农民土地政治权益、农民土地社会权益和农民土地文化权益等实体权益,还包括农民土地程序权益。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权利属性决定了农民土地权益具有公法性质,并随之也决定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应只是私法的任务,也应是公法的任务。研究结论:只有将农民土地权益提升至基本权利的高度,才能实现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国家耕地安全的重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敏  
研究目的:真正地实现女性土地权益保障的法治命题。研究方法:用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女性土地权益易流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国集体土地资源的身份化配置、家庭财产的性别化配置和农地流转的再分配配置必然造成女性的土地权益极易被剥夺。研究结论:中国现行的土地立法重行政管理而欠缺民法赋权色彩,为集体和家庭剥夺女性土地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私法化改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娟  张笑寒  
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的土地权益长期受到侵犯,农民损失土地经济的权益主要流向了各级政府的财政。从宪法到部门法难以形成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体系;执法不严、侵害农民土地权益违法行为的低风险、官员的价值取向、法律滞后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因而,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立法需要着眼于现有法律的完善,以及新法律的制定,并完备法律体系,加大违法的惩处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