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5)
- 2023(11004)
- 2022(9213)
- 2021(8267)
- 2020(6737)
- 2019(14898)
- 2018(14790)
- 2017(27697)
- 2016(15302)
- 2015(17087)
- 2014(16871)
- 2013(16379)
- 2012(15153)
- 2011(13578)
- 2010(13585)
- 2009(12545)
- 2008(12546)
- 2007(11516)
- 2006(10273)
- 2005(9194)
- 学科
- 济(60090)
- 经济(60006)
- 管理(48321)
- 业(39172)
- 企(33128)
- 企业(33128)
- 地方(20105)
- 方法(19079)
- 农(17766)
- 中国(17477)
- 制(17422)
- 财(17187)
- 数学(15998)
- 数学方法(15822)
- 业经(15455)
- 体(11852)
- 环境(11793)
- 农业(11397)
- 银(10760)
- 银行(10752)
- 地方经济(10575)
- 学(10471)
- 融(10338)
- 金融(10334)
- 行(10303)
- 务(9893)
- 财务(9862)
- 财务管理(9831)
- 体制(9746)
- 和(9590)
- 机构
- 学院(204943)
- 大学(202641)
- 济(80209)
- 经济(78183)
- 管理(76628)
- 研究(69604)
- 理学(64715)
- 理学院(63914)
- 管理学(62930)
- 管理学院(62523)
- 中国(55133)
- 京(43427)
- 财(41829)
- 科学(40953)
- 江(33905)
- 中心(33337)
- 所(33240)
- 财经(31241)
- 农(29829)
- 研究所(29611)
- 范(28989)
- 师范(28772)
- 经(27952)
- 州(27119)
- 业大(26968)
- 北京(26837)
- 院(26514)
- 经济学(24191)
- 师范大学(23175)
- 省(22811)
- 基金
- 项目(137617)
- 科学(109164)
- 研究(106850)
- 基金(97446)
- 家(83367)
- 国家(82624)
- 科学基金(71774)
- 社会(68277)
- 社会科(64504)
- 社会科学(64486)
- 省(55965)
- 基金项目(51884)
- 教育(49246)
- 划(46221)
- 编号(44884)
- 自然(43454)
- 自然科(42332)
- 自然科学(42324)
- 自然科学基金(41507)
- 成果(37553)
- 资助(37257)
- 课题(32459)
- 重点(31680)
- 制(31344)
- 发(30727)
- 部(30042)
- 创(29339)
- 国家社会(27947)
- 创新(27596)
- 项目编号(26999)
共检索到324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肖远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奇帆
一个国家的开放高地,一般具有5个基础条件:一是具有较大的城市群体系,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较强的腹地优势,连接产品供给和市场、消费地区。二是具有联通全球的交通枢纽(航运、航空、铁路),在国内外经济中发挥枢纽功能。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既有海关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湖斌 齐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复合系统理论和耦合度模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2001-2016年的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内协同度、区域间协同度进行了具体计算。最后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演化规律和空间协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提升1. 051个百分点。同时两个子系统对协同发展的贡献机制并不一样,上海市、浙江省的情况正好和江苏省相反。在空间协同发展特征上,整体协同度伴随着区域内地区之间协同度的趋同性而逐步提升,体现出良好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婧 姜哲
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区域41市的经验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空间分析工具检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空间效应和经济复合效果。检验结论有:(1)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和问题导向特点,区域内环境排放逐渐趋同;(2)长三角区域环境排放空间关联较强,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双低”区域分布在城市群外围,“双高”区域则集中于核心区域;(3)各城市环境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长效动态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应兼顾区际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以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而处于控制组的全国其他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协同治理 合成控制法 空间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婧 姜哲
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区域41市的经验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空间分析工具检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空间效应和经济复合效果。检验结论有:(1)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和问题导向特点,区域内环境排放逐渐趋同;(2)长三角区域环境排放空间关联较强,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双低”区域分布在城市群外围,“双高”区域则集中于核心区域;(3)各城市环境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长效动态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应兼顾区际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以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而处于控制组的全国其他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协同治理 合成控制法 空间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樊霞 陈娅 贾建林
构建协同度测度模型对长三角和珠三角1202项创新政策展开量化评价与特征比较。研究发现:政策主体以主管科技资源和掌握行政和经济资源部门协同为主,协同深度不够理想;目标协同存在差异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需求导向措施严重缺位,长三角的需求型政策与环境型政策表现更为协同,环境型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较好,而珠三角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协同度更高,需求导向型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性优于长三角;两区域的措施协同、措施与目标协同整体呈上升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楼洪豪
苏浙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差距甚大的三大地带。中间地带的“二传手”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加大区域经济在空间结构上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统筹长三角的协调发展中应该将中间地带城市的发展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文章以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为例对此提出相应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要素传导机制 协调发展 长三角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生态环境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积极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着力打造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新路径,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向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应博
区域协调发展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其中,协调发展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立足长三角区域发展实际,阐述了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的现状,剖析了机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机制重构的对策。文章认为,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动态稳健的区域协调机制,是长三角未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区域 协调发展 政府合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文静
在一体化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一体化发展协作机制迫在眉睫。协调沪苏浙皖污染"联防共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立足长三角大气、水等污染防治的现状,针对区域污染防治困境,从协作治理角度完善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探寻源头防控、统筹协作、强化制度、协同推进的污染防治"共保联治"新路径,推动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取得更大成效。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污染防治 协作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露璐
基于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目标,界定了区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其技术经济特征,进而依据长三角的现实需要,分析了专业技术服务系统的现实需求,并依据产业技术链及生命周期两个变量,确定了不同长三角区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的建设内容。
关键词:
长三角 专业技术服务 系统 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鞠立新
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是城市化高水平的重要趋势与重要标志。城市群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既有许多共同的利益诉求,又有许多利益矛盾和困难。为此,不少国家的城市群都在努力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例如:英国大伦敦行政架构的一体化协调模式、美国加拿大的城市政府之间的协会协议与特设机构的模式、日本韩国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的模式、法国的城市(镇)联合体的协调模式等,尤其值得我们分析借鉴。同时,结合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实际,努力探讨和积极培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实行多种有效模式特点的有机结合,全面构建,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玮 祝婉贞 秦国伟
碳减排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为早日达到“双碳”目标,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实际情况,分析碳减排的压力和潜力,设计跨区域的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建议将高排放量的五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权交易市场的范围,将个人消费和其他小碳排放源行业纳入碳税的范围。同时,针对长三角区域碳排放协同治理提出碳税政策设计:为减少江苏和安徽的碳减排成本压力,在长三角地区采取“额外碳税”政策;为有效控制江苏的碳排放量,对江苏进行“阶梯碳税”政策;为降低安徽的碳排放强度,对安徽实行相关配套政策,例如明确的奖罚政策、有效的产业转型政策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曹明园 尤宏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进
基于长三角区域2018-2022年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的数据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密度总体上趋于增大,由最初的“强横向、弱纵向”的结构特点,逐渐演化出“强横向、强纵向”的特征。(2)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行政主导特征显著,其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非梯度分布的层级特征,省级行政主体在网络结构中起关键主导作用。(3)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受省级行政边界的影响较为明显,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范围内的城市各自形成了联系较为紧密的合作子集,省界内城市在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表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跨省界的协同治理联系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或省界城市。(4)城市间距离、行政区划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三级运作”结构模式、推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扁平化发展、增强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纽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大气污染 协同治理 社会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