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4)
2023(13472)
2022(11294)
2021(10486)
2020(8732)
2019(19650)
2018(19520)
2017(35774)
2016(19639)
2015(22551)
2014(22634)
2013(22413)
2012(20847)
2011(19381)
2010(19545)
2009(18842)
2008(18615)
2007(17158)
2006(15676)
2005(14527)
作者
(57813)
(48320)
(48101)
(45780)
(30830)
(22740)
(21692)
(18636)
(18212)
(17236)
(16833)
(16126)
(15863)
(15650)
(15323)
(14785)
(14336)
(14056)
(13984)
(13770)
(12413)
(11802)
(11647)
(11053)
(10833)
(10763)
(10711)
(10634)
(9790)
(9561)
学科
(97093)
经济(96978)
管理(67851)
(52852)
(45159)
企业(45159)
方法(33458)
数学(27587)
数学方法(27396)
中国(26047)
(23935)
地方(21552)
(21352)
(21331)
业经(20527)
(19467)
环境(17650)
(15874)
(15868)
银行(15854)
(15201)
(15188)
贸易(15178)
(14821)
金融(14814)
(14747)
(14599)
理论(14265)
(14170)
财务(14120)
机构
大学(291288)
学院(291024)
(129494)
经济(126846)
管理(108133)
研究(105889)
理学(89669)
理学院(88582)
管理学(87352)
管理学院(86762)
中国(84596)
(63363)
(63215)
科学(60679)
(53260)
财经(48364)
研究所(47767)
中心(47391)
(45646)
(43702)
(42648)
经济学(41161)
北京(40795)
(38535)
师范(38171)
(38036)
业大(36728)
经济学院(36570)
(35904)
财经大学(35503)
基金
项目(182139)
科学(143957)
研究(135990)
基金(133223)
(115626)
国家(114734)
科学基金(97887)
社会(89576)
社会科(84999)
社会科学(84980)
基金项目(69502)
(69182)
教育(61500)
自然(59632)
自然科(58115)
自然科学(58098)
(58023)
自然科学基金(57068)
资助(55422)
编号(53116)
成果(44534)
重点(41600)
(41248)
(40487)
课题(38444)
国家社会(38398)
(37560)
(36879)
教育部(35711)
中国(34817)
期刊
(159735)
经济(159735)
研究(92988)
中国(65744)
(51293)
管理(45298)
学报(41599)
科学(40966)
(39493)
大学(32422)
学学(30538)
(29856)
金融(29856)
教育(29441)
农业(26625)
财经(25824)
技术(25432)
经济研究(25260)
(22511)
业经(22426)
问题(20166)
(16957)
世界(16301)
(16036)
国际(15665)
技术经济(14941)
资源(13405)
现代(13153)
统计(13121)
(12909)
共检索到468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秋华  修新田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中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的超负荷、低技术、高同质开发日趋严重,带来巨大的旅游资源承载压力以及旅游消费的浪费、旅游景区的高碳排放和旅游产业经济低效率等问题。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丁元竹  
一、国外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与主要问题1.通过政府的社会政策行为实现社会管理首先,人们在技术层面上使用社会管理比较多,指在一些项目中,诸如环境生态、工程、灾害、社会风险等,对社会影响进行评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景杰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必虎  
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中国旅游研究也应该取得更多的成就,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声音,并对旅游业实践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目的,本刊特意组织了主题为"为中国旅游研究出谋划策"的笔谈,欢迎大家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清海  
一、成就与问题:对八十年代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反思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基本经济结构的协调,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坚持国民经济管理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国民经济管理的大权要集中于中央。但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差异很大,区域间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在没有分区管理的构架下,长期保持较高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经济持续、稳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刚  梁文兰  牟红  陈更  
我国在80年代初期才在高等院校设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也不过十几年的发展时间。因此,高等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的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旅游行业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明义  
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既是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在分析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和阐述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本质理论、旅游经济发展理论、旅游经济改革理论、旅游经济开放理论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平  
本文审视了建国以来旅游管理体制的变革 ,分析了中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 ,总结了相应的经验教训 ,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洪岱  
论及中国旅游管理体制问题,人们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触目惊叹现状的复杂度,远不如昂首警觉改革的紧迫性。从1986年南昌会议以来,推进宏观管理的阻力並未衰减,保持和开拓国际客源构成新的难关,而旅游业本身究竟能带来多少综合效益也已经引起了争议。——这一切奇怪吗?没有怀疑便不能深入,没有辩论便没有发展。诚然,当旅游界人士闻及旅游业的信条“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创汇多”竟遭到全面反驳,确实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孙志筠,何锦国,费朝晖  
作为卫生体制微观运行主体的医疗机构,其改革不仅面临自身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也涉及宏观和中观运行环境的相应变革。因此,医疗机构的改革思路应该是:紧紧围绕制度创新,实现三个机制改革,即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医疗机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于金富  
改革开放前,中国照搬以"苏联范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单纯地致力于诠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范式,或者照搬以"美国范式"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与新政治经济学。这些做法都存在教条性与僵化性的缺陷,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自主创新,致力于构建民族性与原创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这既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征。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应当立足中国实际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生产方式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着力研究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问题;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崭新范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溶沧  
关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刘溶沧1994年是中国的大改革之年。也是中国满怀信心地大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年、攻坚年。尽管改革的任务决不可能在这短暂的一年之内完成,但它却拉开了全面改革攻坚战的序幕。中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都期望.以建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文  包炜杰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需要从理论上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市场经济论""国家资本主义论""国进民退论"(私企退出论)等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揭示和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即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优势以及坚持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针对美国在贸易战中对我国的污名化指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应当摆脱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的语词之争,从现代化经济体制层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西方话语陷阱,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