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6)
- 2023(12092)
- 2022(9766)
- 2021(8933)
- 2020(7202)
- 2019(15890)
- 2018(15698)
- 2017(29337)
- 2016(16093)
- 2015(18065)
- 2014(18415)
- 2013(17741)
- 2012(16273)
- 2011(14886)
- 2010(15216)
- 2009(14283)
- 2008(14213)
- 2007(13195)
- 2006(11626)
- 2005(10869)
- 学科
- 济(68693)
- 经济(68593)
- 管理(50857)
- 业(43310)
- 企(36772)
- 企业(36772)
- 方法(22531)
- 农(19399)
- 中国(18720)
- 地方(18613)
- 业经(18578)
- 数学(17485)
- 制(17372)
- 数学方法(17266)
- 财(16890)
- 学(16804)
- 环境(14501)
- 理论(13815)
- 体(13513)
- 农业(12748)
- 产业(11978)
- 和(11938)
- 融(11733)
- 金融(11725)
- 银(11556)
- 银行(11529)
- 划(11193)
- 行(11122)
- 地方经济(11079)
- 技术(10852)
- 机构
- 学院(236793)
- 大学(235115)
- 济(94625)
- 经济(92491)
- 管理(86340)
- 研究(83205)
- 理学(73470)
- 理学院(72590)
- 管理学(71362)
- 管理学院(70919)
- 中国(62041)
- 科学(51282)
- 京(50487)
- 财(46680)
- 所(41933)
- 农(38035)
- 研究所(37949)
- 江(37773)
- 中心(37250)
- 财经(35930)
- 业大(33582)
- 范(32974)
- 师范(32633)
- 经(32258)
- 北京(31556)
- 院(30961)
- 州(29863)
- 经济学(29465)
- 农业(29442)
- 技术(26391)
- 基金
- 项目(158459)
- 科学(125341)
- 研究(119423)
- 基金(112699)
- 家(98441)
- 国家(97628)
- 科学基金(83239)
- 社会(76671)
- 社会科(72626)
- 社会科学(72613)
- 省(64118)
- 基金项目(58971)
- 教育(54080)
- 划(53125)
- 自然(50471)
- 自然科(49144)
- 自然科学(49127)
- 编号(48702)
- 自然科学基金(48231)
- 资助(43916)
- 成果(40749)
- 重点(36973)
- 发(36321)
- 课题(35347)
- 部(34234)
- 制(33811)
- 创(33493)
- 国家社会(32212)
- 创新(31354)
- 性(29964)
- 期刊
- 济(114187)
- 经济(114187)
- 研究(70841)
- 中国(52570)
- 学报(37722)
- 财(37016)
- 农(36200)
- 科学(34637)
- 管理(34004)
- 教育(30573)
- 大学(28818)
- 学学(27175)
- 农业(24580)
- 技术(20867)
- 融(20200)
- 金融(20200)
- 业经(19575)
- 财经(18412)
- 经济研究(17169)
- 经(16094)
- 问题(14801)
- 业(12310)
- 版(12173)
- 科技(11964)
- 现代(10970)
- 资源(10744)
- 技术经济(10432)
- 坛(10380)
- 论坛(10380)
- 商业(10340)
共检索到362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胤晨 张智勇 文传浩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选择。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应以实体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推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基于这一目标,在回溯产业结构及产业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域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的概念,并阐明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与既有研究的“单层式”解读不同,本文建构涵盖一个目标体、四类域态面、两项助力轴的“一体、四域、两助力”多层式理论框架,通过剖析“体系内链接”“体系外助推”协同运行机理,进一步阐释构建全域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所蕴含的“自上而下”传导、“域态链接”融通、“自下而上”反馈三重实现机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兴旺 李志刚 孙玮 朱帅帅
战略逻辑是有关战略思维的一系列的规律、规则。通过对国内外战略逻辑研究文献的分析,以战略管理过程的三个阶段梳理整合其体系、以逻辑学视角系统补充整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战略逻辑理论体系。
关键词:
战略逻辑 理论体系 因果映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兴旺 李志刚 孙玮 朱帅帅
战略逻辑是有关战略思维的一系列的规律、规则。通过对国内外战略逻辑研究文献的分析,以战略管理过程的三个阶段梳理整合其体系、以逻辑学视角系统补充整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战略逻辑理论体系。
关键词:
战略逻辑 理论体系 因果映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泰岩 片飞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本文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出发,提出了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数字化发展为方向,以绿色化发展为要求,以开放合作为国策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理论体系,力图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理论的逻辑体系作出全面、准确、科学地阐释,为我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 现代化 逻辑体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文传浩 李春艳
中国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前提,这一经济体系的构建分为徘徊萌芽、探索准备、持续发展、全面推动、深度发力五个阶段。中国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与绿色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体系、循环经济体系以及传统生态经济体系等有区别,是以全民共享的良好生态环境福祉为发展目标,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运行载体,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制度保障。这一经济体系具有五大特征,即创新、融合的全产业,绿色、文明的全空间,协同、竞争的全领域,开放、互惠的全过程,共享、关联的全要素;该经济体系包括三类运行关系,即经济与生态相互依存,物质、能量、信息、价值要素内在循环,以及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互促进。未来,中国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研究应着手建立规范的学术话语体系,致力于构建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现代化 生态经济体系 历史演进 科学内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雪洁 宋培 艾阳 李琳
本文首先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总体目标,对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界定与内涵丰富,接着采用系统论方法构建包含“要素—主体—结构—制度环境”四个层次的理论逻辑,梳理出我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有创新,无精尖”“有要素,弱协同“”有主体,缺活力“”有产业,少融合“”促开放,需调整“”推改革,要深化”等瓶颈制约,最后从构筑能发挥创新驱动“定力”的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体系、培育“链主”企业的价值链“控制力”,构建“以我为主”的价值链体系、建立提升体系“协同力”的全方位协同融合发展机制、完善释放改革“动力”的制度政策环境四个方面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超 堵文静 钱江涵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影响深远,不可替代,其多元、跨界、开放等鲜明特征倒逼学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单治”向“共治”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化、从“经验”向“科学”的转换,深刻把握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要从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内容与选择、“双高计划”引领下的特色与创新、类型层次视域下的实然与必然等维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要从治理理念价值重塑、治理形态一体协同、治理效能内外评价、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治理制度基础支撑五个层面,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进行“五位一体”的逻辑构建。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治理体系 教育现代化 类型教育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宇玮
重构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产业体系重构的动力机制、内在机理及关键路径的探讨,勾勒了一个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研究表明:快速增长偏向的传统产业体系下已出现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而现代产业体系在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产业内容和产业间关系、产业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态、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市场需求类型和竞争手段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并且,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分别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机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机制,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公平性、空间平衡性以及可持续性,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机理在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三种要素互补互促,共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基于这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产业体系重构的关键路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敬勇 王盛丹 薛丽达
数据资产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在对其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数据泄露、歧视性分析、数据质量低下等问题。为了保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被引入数字治理研究领域。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数据资产审计的本质、目标、原则、要素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逻辑框架,以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地,围绕企业数据资产审计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企业数据资产审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审计价值,提升数据资产质量。
关键词:
数据资产 审计 审计目标 审计本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戴翔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已经出现诸多不适应性,亟待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新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的引领理念、以"开放"为基本导向、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为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新体系指明了方向,必将在引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时代价值。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出现的新变化,是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新体系的基本理论逻辑。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新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需要有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其具体实现路径是走"和平稳定""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包容联动"的开放发展之路。实践中,中国表现出了大国担当和责任,已经走在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新体系的实践道路上,并仍将不遗余力地为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新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培勇 杜创 刘霞辉 袁富华 汤铎铎
本文以经济体系为核心概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方法,建立一个逻辑框架,阐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主要结论如下:(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经济体系转换的过程,即从传统经济体系转换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包括"四个转向":社会主要矛盾、资源配置方式、产业体系、增长阶段等方面的特征性变化。(2)与"四个转向"相对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转体现为"四个机制",即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产业体系特征,产业体系特征与经济增长阶段一致,高速增长引起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上述结果表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转型,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邦彦 叶光毓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基石。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学分析中假设条件缓释和区位选择因素增加两条主线,对区位理论的产生和衍变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理论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一次逻辑梳理,使研究者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理论体系、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理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钟贞山 赵晓芳
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要构建内涵式发展、中高等职教育发展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渗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美好愿景,是职业教育思想现代化、职业教育内容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体制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促进的过程,需要加强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成为建设公平普及、优质终身和有创新服务能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构建文化强省(市)指标评估体系研究"课题组 陈澍 孟东方 李志 黄意武 吴大兵 王资博 祝国超
建设文化强省(市),需要用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基于"文化业"的文化强省(市)指标体系,应是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指标群"。其中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文化事业发展是基础,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是关键,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管理是依托,知名文化品牌建设是抓手,文化人才建设是保障,文化功能发挥是目的。这七个主要指标构成了评估文化强省(市)的指标群。
关键词:
文化强省(市)指数 评估体系 指标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多维测度体系,对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8—2020年,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上稳步提升,可以将其划分为领先型、成长型、追赶型和起步型四大类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东部整体领先、中部快速崛起、西部逐步提升、东北有待振兴”的空间格局和“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各维度发展存在不协调倾向和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大致表现出先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规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