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44)
2023(16931)
2022(14376)
2021(13346)
2020(11202)
2019(26009)
2018(25765)
2017(49093)
2016(26640)
2015(30048)
2014(30343)
2013(29898)
2012(27382)
2011(24820)
2010(24999)
2009(22906)
2008(23028)
2007(20970)
2006(18117)
2005(16599)
作者
(76000)
(63697)
(63436)
(60662)
(40570)
(30547)
(29148)
(24797)
(24257)
(22912)
(21801)
(21516)
(20409)
(20014)
(19897)
(19756)
(19200)
(18846)
(18596)
(18369)
(15784)
(15551)
(15482)
(14636)
(14321)
(14269)
(14188)
(14141)
(12941)
(12505)
学科
(112555)
经济(112413)
管理(82816)
(73514)
(62565)
企业(62565)
方法(51069)
数学(44141)
数学方法(43550)
(31716)
中国(28618)
(28076)
(24959)
业经(24173)
(23317)
地方(22189)
(19946)
(19907)
贸易(19895)
财务(19880)
财务管理(19824)
理论(19487)
(19268)
环境(19226)
企业财务(18796)
(18725)
银行(18689)
(18513)
金融(18507)
农业(17950)
机构
大学(382830)
学院(381616)
(156974)
经济(153613)
管理(147692)
理学(126193)
理学院(124841)
研究(124072)
管理学(122512)
管理学院(121799)
中国(97246)
(80190)
(77318)
科学(74098)
(61825)
财经(60502)
(59264)
中心(59001)
(58736)
研究所(55283)
(54664)
业大(53606)
北京(50219)
(48946)
经济学(48901)
师范(48460)
(46810)
农业(45723)
(44962)
财经大学(44808)
基金
项目(250031)
科学(197696)
研究(184292)
基金(182091)
(157471)
国家(156187)
科学基金(135247)
社会(116901)
社会科(110915)
社会科学(110885)
(97905)
基金项目(95564)
自然(87069)
教育(86356)
自然科(85038)
自然科学(85014)
自然科学基金(83450)
(82223)
编号(75991)
资助(74774)
成果(62292)
重点(56581)
(55718)
(53042)
(52185)
课题(52127)
创新(48863)
国家社会(48540)
(48464)
教育部(48264)
期刊
(173778)
经济(173778)
研究(112041)
中国(78021)
(63882)
学报(56913)
管理(54963)
科学(51988)
(51825)
大学(43790)
教育(42911)
学学(40737)
(37518)
金融(37518)
技术(35790)
农业(34214)
财经(30622)
业经(27484)
经济研究(27318)
(26269)
问题(22541)
图书(20026)
统计(19519)
理论(19383)
技术经济(18910)
(18649)
(18635)
(18100)
(17628)
财会(17562)
共检索到576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建峰  傅一玮  
建立统一碳市场定价机制,是未来统一全国碳价格的参照,也是保障碳市场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区域碳交易试点市场是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先行者,因此本文利用其碳价格、成交量和成交额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定价模型,对不同碳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深圳、湖北、天津的碳排放价格极具参考价值,有助于发现全国统一碳价格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控。此外,应该平衡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减排需求,关注区域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衔接,避免买卖双方的市场操纵和套利行为,以期早日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敏  苍玉权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被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的工作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再次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敏  朱淑珍  厉无畏  
在当前空前激烈的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中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制定科学的碳价决策方法。现有研究表明,我国碳定价机制不成熟是导致碳价偏低且波动较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本文基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视角,提出了碳价决策原则和具体方法,包括提高碳价原则、实际碳成交价与开盘价的趋同原则、逐月提升开盘价的设计原则和大宗交易价格折扣原则等。其中,逐月提高碳价的设计原则是一种惩罚机制,而按单笔大宗交易时间和交易数量进行折扣设计的方法则是一种奖励机制,这两种原则都有利于促进控排大户提前完成大宗交易并完成其规定的减排任务。基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视角,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的碳交易数据为研究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价决策原则和方法对提升碳市场的有效性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已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万方  杜莉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正在全球推广,以期通过经济调节手段来抑制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欧盟作为全球节能减排的先行者建立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参与国家最多、碳排放交易量最大的碳交易系统,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取得了阶段性的瞩目成效。但作为前期的摸索者因无例可寻,碳排放交易体系在不同阶段因其政策、规则及分配等运行机制设定等方面的缺陷,暴露出其系统设计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中国计划在2016年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系统,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相对成熟的运行经验与教训,对优化和完善中国的碳交易运行机制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何桂梅  徐斌  王鹏  陈绍志  
碳市场体系是国际碳定价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全球碳贸易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先行建设者。在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运行背景下,总结林业碳汇市场供需影响因素以及项目开发交易最新进展情况,分析碳汇交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根据未来碳市场政策形势提出夯实法规政策根基、扩大碳汇市场需求、统筹监管得力、完善市场支撑体系等策略建议,为推进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培育提供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长征  李东伟  王秀娜  郭森  
碳价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要素,对碳价的准确预测有助于政府科学制定碳市场政策;也有利于企业在碳市场中的有效决策,实现碳减排成本的最小化。本文基于CEEMDAN和Transformers模型提出一种全新的碳价预测方法,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影响碳价预测的主要因素,并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识别出影响湖北碳价的关键因素;其次,考虑到碳价序列具有的非线性、非平稳性和多尺度特征,运用CEEMDAN模型对湖北碳价原始序列进行分解,得到7个子序列;最后,运用Transformers模型对7个碳价子序列分别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湖北碳价的最终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湖北碳价预测的MAPE值为1.67%,是所有对比模型中预测效果最好的。基于此,要关注影响碳价的关键因素,建立碳价预测体系、开发碳价预测工具,科学设定碳配额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松锋  李继峰  张亚雄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SICGE模型)来评估全国统一碳交易体系下碳价(100元/吨)的经济影响和减排效果。由于我国电价管制是影响电力行业参与碳交易成本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情景分析对不同电价管制方式和碳价收入返还方式下碳价的经济影响和减排效果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松锋  李继峰  张亚雄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SICGE模型)来评估全国统一碳交易体系下碳价(100元/吨)的经济影响和减排效果。由于我国电价管制是影响电力行业参与碳交易成本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情景分析对不同电价管制方式和碳价收入返还方式下碳价的经济影响和减排效果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劬  钱崇斌  张荣光  
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在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所积累经验。以这7个试点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运行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能耗排放控制多个角度比较各市场的运行效率。结果表明,各试点在交易机制设计中的差异导致其运行效率的表现差异很大,很难在交易所的机制设计中达到多方兼顾的目标。因此应认识到我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复杂度,借鉴欧盟等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碳交易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锐意创新,逐步完善碳市场机制,提高碳市场运行效率,真正达到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的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蒋震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更加有效发挥税收制度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功能作用,将成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对税收制度与产权制度、市场分工、全球分工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税收制度应更好发挥产权保护、促进市场分工、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化改革思路。本文还提出,税收征管制度是税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有利于更好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晶  崔瑛麟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作为与传统金融市场关联日益密切的新兴市场,其价格更易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产生复杂波动,因而对这种波动特征的揭示表现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湖北、广东、深圳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为样本,选取各自上市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的日度收盘价数据,在分形市场假说的基础上,结合MF-DFA和多重分形谱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碳市场交易价格存在多重分形结构特征,不同市场以及同一市场不同阶段的多重分形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进一步探究碳市场交易价格多重分形结构来源的过程中,发现除尖峰厚尾的分布之外,多重分形市场在不同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对政策与信息冲击反应的敏感程度也是影响碳市场交易价格的重要原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晓闻  方意  李胜兰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迫在眉睫,深入研究中国碳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问题能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以中国试点省市碳市场数据为样本,基于价格传导机制视角,利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DAG)等方法首次探讨了中国碳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在一体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整体一体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湖北碳市场和广东碳市场影响其他试点省市碳市场的程度更高,中国碳市场局部中心化趋势凸显。文章从滚动时间窗口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首次构建中国碳市场价格传导理论框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晓闻  方意  李胜兰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迫在眉睫,深入研究中国碳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问题能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以中国试点省市碳市场数据为样本,基于价格传导机制视角,利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DAG)等方法首次探讨了中国碳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在一体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整体一体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湖北碳市场和广东碳市场影响其他试点省市碳市场的程度更高,中国碳市场局部中心化趋势凸显。文章从滚动时间窗口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首次构建中国碳市场价格传导理论框架,通过经济基础说和市场传染说等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碳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机理,并详细解释了中国碳市场整体一体化程度不高和局部中心化凸显的内在原因,可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启动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文章从五个方面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峰  王文举  闫甜  
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要素和试点碳市场连接的关键环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已运行的8个试点碳市场都设置了抵消机制,且大部分试点碳市场还制定了专门的抵消机制管理规定;但在最高可抵消比例、来源项目类型、区域和时效等方面还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各试点碳市场普遍存在可抵消配额量远高于市场成交量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试点碳市场出现交易低迷问题。未来各试点碳市场跨区合作将会不断推进,维护市场运行稳定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不仅需要严格控制可抵消量规模,还需要及时评估已设置的抵消机制的运行效率,并进行积极完善。与此同时,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和稳定运行也需要构建统一而完备的抵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