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3)
2023(4450)
2022(3557)
2021(3157)
2020(2495)
2019(5359)
2018(5643)
2017(9724)
2016(5671)
2015(6376)
2014(6604)
2013(6042)
2012(5507)
2011(5055)
2010(5218)
2009(4818)
2008(4663)
2007(4444)
2006(3904)
2005(3467)
作者
(17603)
(14632)
(14417)
(13773)
(8994)
(6921)
(6614)
(5739)
(5578)
(5142)
(5041)
(4853)
(4778)
(4679)
(4567)
(4387)
(4283)
(4259)
(4252)
(4003)
(3719)
(3705)
(3547)
(3395)
(3322)
(3287)
(3280)
(3126)
(3066)
(3040)
学科
(17102)
经济(17071)
管理(16674)
(10466)
(8333)
企业(8333)
环境(8074)
(7665)
(6754)
中国(6213)
(5504)
生态(5448)
(5316)
地方(5062)
理论(4958)
业经(4676)
(4602)
方法(4546)
(4500)
(4476)
农业(4178)
教育(4036)
(4019)
(4016)
金融(4009)
银行(4003)
资源(3987)
(3909)
(3640)
数学(3254)
机构
学院(78134)
大学(75518)
研究(29902)
管理(25861)
(24974)
经济(24189)
中国(21908)
理学(21478)
理学院(21165)
科学(20669)
管理学(20618)
管理学院(20487)
(17214)
(17051)
(15823)
研究所(14620)
业大(13703)
中心(13586)
(13344)
农业(13297)
(12736)
(11908)
师范(11725)
(11409)
技术(11369)
北京(10875)
(10552)
(10536)
财经(9421)
师范大学(9120)
基金
项目(54423)
科学(41598)
研究(40385)
基金(36513)
(33068)
国家(32782)
科学基金(26809)
社会(23775)
(23258)
社会科(22290)
社会科学(22284)
(19439)
基金项目(19156)
教育(18294)
编号(17279)
自然(16747)
自然科(16209)
自然科学(16201)
自然科学基金(15864)
成果(14588)
资助(14046)
课题(13011)
重点(12874)
(12291)
(11127)
(11050)
计划(10712)
(10644)
(10607)
创新(10388)
期刊
(33076)
经济(33076)
研究(20965)
中国(20117)
学报(16157)
(15904)
科学(13117)
教育(13110)
大学(11481)
学学(10892)
农业(10785)
(10006)
管理(9108)
技术(6947)
业经(6594)
(6175)
金融(6175)
(5600)
(4996)
资源(4989)
职业(4671)
业大(4524)
图书(4509)
经济研究(4418)
科技(4401)
财经(4271)
林业(4113)
问题(3958)
(3796)
论坛(3796)
共检索到121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爱霞   左路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其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等。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鲜明的生态问题指向,包括生态问题的全球化、全球生态正义问题等。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生态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在建设生态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生态正义并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着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要遵循其生态逻辑,具体包括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发展共享性生态经济、实现协同性生态治理、共育和谐性生态文化、维护全球性生态正义、共担全球性生态责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爱霞   左路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其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等。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鲜明的生态问题指向,包括生态问题的全球化、全球生态正义问题等。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生态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在建设生态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生态正义并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着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要遵循其生态逻辑,具体包括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发展共享性生态经济、实现协同性生态治理、共育和谐性生态文化、维护全球性生态正义、共担全球性生态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开芳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成为困扰和阻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大问题。面对人类发展新的外部约束条件和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既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新纲领,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议题、新理念虽然均是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开芳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成为困扰和阻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大问题。面对人类发展新的外部约束条件和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既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新纲领,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议题、新理念虽然均是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问题,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薛雨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自主开放,从制造业领域为主的开放到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开放,从货物和服务为重点的开放到制度性、结构性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到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共享共治的全球经济化和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开放发展之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张玉国  石源华  巴殿君  张育侨  王箫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求索  [作者] 傅守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袁祖社  
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必须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思想论述。在前期多学科全面、系统地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原创性智慧的基础上,遵循唯物史观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逻辑,从“百年未有之变局”之宏观的长时段历史变迁视野着眼,立足人类普遍性福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高度,以全球公共治理和善治、全球公共正义宗旨的达成,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格局的确立为目标,立足整体性意义上人类文明价值观与新形态创造实践,依照“核心理念重置”、“实践主题自觉”、“叙事逻辑变革”以及“话语表达创新”之思维图式,对其所蕴含的一般世界观意义上,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以及价值论等多重意蕴,以及所体现、所代表着的具有时代性高度和长远性、根本性、指导性意义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做出与其原创性新思想贡献的深度、高度相匹配的学术性诠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超  
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危,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态治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它能够成功破解生态格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塑生态秩序,推动生态治理的创新发展。在精确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生态治理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寻找应对措施:聚焦生态危机,探寻治理路径;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整体发展;重塑生态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担当;深化绿色发展,共建美好生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耿可欣  
“交往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视界中,交往、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从根本上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交往活动的限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民族、区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在全球范围内挥动制裁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人类前途命运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交往正义的正确方向前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明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丰富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基于全球视野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内含国际权力观、整体安全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生态观,是对传统绝对的国家权力观、片面的个体安全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的多重超越,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观。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海洋  崔健  廉晓梅  郭锐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全球纷繁复杂矛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深入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就习近平外交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了深入研讨,会后组织四位专家对各自的会议发言进行再梳理和完善,并分别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题进行刊发,以期深化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与政策实践的研究,引导学术界深入开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同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多重内涵、层次和功能。文化构建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中凸显出主体性,在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对话中展现出多样性,在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中彰显出主导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总体表征为主体性、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的自觉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以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层次基础,通过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为其提供政治层次的保障,最终致力于在精神层次凝聚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具有个体文化认同上的统摄功能、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功能和思想文化再生产功能。文化构建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塑造全新的凝聚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世界文明体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