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1)
2023(9169)
2022(7598)
2021(7223)
2020(5816)
2019(13503)
2018(13290)
2017(23397)
2016(12816)
2015(15033)
2014(14750)
2013(14453)
2012(13683)
2011(12888)
2010(12768)
2009(11744)
2008(11520)
2007(10170)
2006(8979)
2005(8348)
作者
(36786)
(30599)
(30523)
(29158)
(19601)
(14476)
(14038)
(12072)
(11763)
(10908)
(10621)
(10297)
(9930)
(9889)
(9887)
(9469)
(9162)
(8968)
(8750)
(8704)
(7936)
(7388)
(7384)
(7225)
(6989)
(6826)
(6818)
(6554)
(6269)
(6261)
学科
(51255)
经济(51176)
管理(30813)
(26398)
(21002)
企业(21002)
方法(20515)
中国(19404)
数学(17176)
数学方法(17010)
(13567)
贸易(13561)
(13315)
(12993)
(12766)
(12186)
(12139)
(11140)
金融(11133)
(10378)
银行(10355)
业经(10134)
(10131)
理论(9894)
(9788)
教育(9582)
(8745)
关系(8111)
农业(7821)
环境(7530)
机构
大学(188136)
学院(182262)
(81285)
经济(79801)
研究(73402)
管理(62639)
中国(57227)
理学(52746)
理学院(52054)
管理学(51253)
管理学院(50905)
(41942)
科学(41938)
(37620)
(37441)
研究所(34150)
中心(31366)
(29731)
财经(29279)
北京(27494)
(27073)
经济学(26748)
(26353)
(26216)
(26149)
师范(26072)
经济学院(23874)
业大(23723)
农业(23449)
财经大学(21971)
基金
项目(117787)
科学(92491)
研究(88823)
基金(86329)
(76045)
国家(75443)
科学基金(62719)
社会(57192)
社会科(54081)
社会科学(54068)
基金项目(43875)
(41667)
教育(41641)
自然(37614)
(37390)
自然科(36755)
自然科学(36742)
自然科学基金(36114)
资助(35486)
编号(35367)
成果(31897)
(27974)
重点(27325)
中国(25680)
课题(25587)
(25438)
国家社会(24997)
教育部(24139)
(24083)
(23293)
期刊
(92268)
经济(92268)
研究(61678)
中国(43384)
学报(30498)
(27952)
教育(27388)
科学(27247)
(27223)
管理(24862)
大学(23233)
学学(21170)
农业(18680)
(18292)
金融(18292)
经济研究(16201)
财经(15020)
技术(15007)
国际(14480)
(14412)
(13259)
世界(12444)
问题(12192)
业经(11551)
(11162)
图书(10730)
(8736)
论坛(8736)
(8501)
统计(7949)
共检索到294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有升  张培榕  
2019年12月13日,由福州大学主办,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亚太经济》编辑部等单位承办和协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天明,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叶灵,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等出席开幕式;葡萄牙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Alexandre Araújo、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纯东研究员作主题演讲。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等7国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深入研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福州大学副校长黄志刚教授主持开幕式。张天明在致辞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次会议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盛宴,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兴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毅  
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语境。既往的全球化建立在“虚假的共同体”社会生态基础之上,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破坏了自身的社会生态系统,表现出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主权面临威胁、传统历史文化遭遇解构和生态环境陷入危机等一系列“脱嵌”问题。而作为“真正的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全球共识性价值目标和典型的中国实践,注重构建国际经贸合作的社会生态,并以发展新型国际关系作为实施基础,能够为构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基础提供中国方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荣  高惠珠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是在劳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共同体指向历史现实,且关涉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一切具体形式共同体的一般本质。在这种理解的指导下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资本主义共同体时便会发现,资本主义共同体正是由于以劳动的普遍异化为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虚假和抽象。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作为人的本质确证的劳动贯彻到了人的存在境遇之中,因而具有彻底的现实性且符合共同体的一般本质。也正是在劳动这一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薛雨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自主开放,从制造业领域为主的开放到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开放,从货物和服务为重点的开放到制度性、结构性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到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共享共治的全球经济化和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开放发展之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张玉国  石源华  巴殿君  张育侨  王箫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袁靖华  
当前,全球化危机重重,世界正面临重要历史关口。中国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方案。抓住机遇,向全球清晰阐明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当前全球危机时代的特定价值,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应重点破题的方向。传媒人应主动融通中外思想资源中的世界主义话语,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作为国家战略议题,进行价值传播的顶层规划,增强国际传播的道义感召力,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创新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推进中国价值理念的全球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光鹏  王向明  
如今的世界真正步入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利益矛盾的普遍存在、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汇冲撞、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差异而导致的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价值冲突,涉及领域极为广泛乃至全面展开,表现形态纷繁复杂且随时代而变,消解弥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价值共识的达成,离不开人类共存共赢的生存样态,离不开全球化实践中的普遍交往,离不开日益紧密的文化交流碰撞,而且呈现出基础的复杂性、层次的多维性、达成的动态性等诸多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普世价值"论批判为凝聚前提,以中西分野的文化基因为关键要素,以跨文化对话协商机制为达成手段,形成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贾高建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是基于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总体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一些错误思潮和极端趋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相背离,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参与;中国作为这一倡议的发起者,理应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从各方面着手将其付诸实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同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多重内涵、层次和功能。文化构建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中凸显出主体性,在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对话中展现出多样性,在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中彰显出主导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总体表征为主体性、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的自觉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以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层次基础,通过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为其提供政治层次的保障,最终致力于在精神层次凝聚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具有个体文化认同上的统摄功能、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功能和思想文化再生产功能。文化构建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塑造全新的凝聚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世界文明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夏函伊  
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地位中越来越有国际话语权,面对外界关于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现实证实,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探索,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当今世界特殊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文章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作背景,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梳理,为今后面向世界,感受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昕  范建刚  
数字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长远利益,在客观上面临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的时代机遇,却并非一帆风顺,因各国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数字技术全球扩张内含的风险因素而遭遇巨大的现实挑战。在数字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发展境遇之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治理、繁荣数字文化、构建数字社会等方面做出努力。在数字时代能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安全稳定和人类生活福祉。中国将自觉承担“为人类谋大同”的历史使命,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贡献方案,引领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龙  刘禹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精髓要义的当代承继,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明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丰富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基于全球视野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内含国际权力观、整体安全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生态观,是对传统绝对的国家权力观、片面的个体安全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的多重超越,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