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7)
- 2023(7331)
- 2022(5667)
- 2021(5271)
- 2020(3975)
- 2019(8875)
- 2018(8786)
- 2017(15899)
- 2016(8722)
- 2015(9896)
- 2014(10101)
- 2013(9328)
- 2012(8516)
- 2011(7742)
- 2010(7879)
- 2009(7468)
- 2008(7465)
- 2007(6904)
- 2006(5945)
- 2005(5393)
- 学科
- 济(31037)
- 经济(30988)
- 管理(25342)
- 业(21501)
- 企(19263)
- 企业(19263)
- 方法(10357)
- 中国(10253)
- 学(10147)
- 理论(9972)
- 农(9656)
- 业经(9566)
- 财(8862)
- 制(8396)
- 体(7324)
- 教育(7263)
- 数学(7007)
- 数学方法(6844)
- 和(6472)
- 农业(6376)
- 银(6338)
- 银行(6319)
- 地方(6212)
- 行(6076)
- 融(6051)
- 金融(6044)
- 务(5323)
- 财务(5301)
- 财务管理(5289)
- 企业财务(5010)
- 机构
- 学院(125947)
- 大学(123696)
- 济(44062)
- 管理(43497)
- 研究(43156)
- 经济(42875)
- 理学(36913)
- 理学院(36464)
- 管理学(35720)
- 管理学院(35483)
- 中国(31501)
- 科学(27332)
- 京(26487)
- 财(22927)
- 所(21773)
- 农(20870)
- 江(20037)
- 研究所(19835)
- 中心(19094)
- 范(18949)
- 师范(18687)
- 业大(17980)
- 财经(17568)
- 北京(16653)
- 技术(16458)
- 农业(16378)
- 院(16343)
- 州(16277)
- 经(15772)
- 师范大学(14639)
- 基金
- 项目(82842)
- 研究(64541)
- 科学(64105)
- 基金(56387)
- 家(49460)
- 国家(48933)
- 科学基金(40792)
- 社会(39271)
- 社会科(36843)
- 社会科学(36833)
- 省(34146)
- 教育(30894)
- 基金项目(28733)
- 划(28576)
- 编号(28516)
- 成果(25006)
- 自然(24146)
- 自然科(23503)
- 自然科学(23492)
- 自然科学基金(23051)
- 资助(21863)
- 课题(20933)
- 重点(19211)
- 发(18450)
- 项目编号(17897)
- 年(17875)
- 创(17509)
- 部(17335)
- 性(16922)
- 创新(16077)
共检索到192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则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有益探索。以之为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在于,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知识生产需求,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实践需要。围绕“主线观”、坚定“认同观”、树立“历史观”、把握“方向观”、诠释“文明观”这五大面向,则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当前,要在凝聚多元交叉和跨地域的学科力量中形塑理论体系,在政策话语和实践经验的学理性转换中检验理论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发展理论体系。通过依循这三条路径,最终构建起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成明 崔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两面”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提供了共同体书写的“中国范本”,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化教育和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层面得以落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经验参照和理论指导价值,也对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付倩 么加利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前儿童 文化场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银新 龙佳佳
幼儿园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活动是在幼儿园场域中进行的,以幼儿、教师、家长为主要参与者,旨在让幼儿萌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性教育活动。这有助于在有形有感有效中启蒙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幼儿长大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社会基础、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并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契合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认同的仪式活动模式,并遵循教育性、生活性、发展性和共同性的原则。同时,存在仪式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完整育人体系;仪式活动内容单薄,未能整合多种资源;仪式活动氛围不佳,情境创设主体单一和仪式活动主体参与度低,尚未调动多方参与等问题,需要从构建一体化仪式活动体系、丰富仪式活动基本内容、营造仪式活动育人情境和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
幼儿园 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鑫
德性知识论中关于理智德性的论述,为分析如何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问题,在知识论层面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解释。理智德性本质上讨论了主体作为认知者,在确认信念、知识及其他重要概念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品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信念,在当下是有德性的、也是恰当的。学校课程知识体系是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媒介,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学生个体理智德性的发展。学校课程知识体系以符号的形式呈现、论述、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彰显理智德性为目的。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获得作为“知识能力”的理智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路径,培养学生获得作为“思想品格”的理智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价值追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平 高宇 薛金洋
民族社会建构观认为,"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等因素建构而成的用于标记文化的标签。这一标签超越了个体固有的生理属性,能够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建构而形成的。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民族社会建构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民族社会建构观的水平及各学段的教育特点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建议。在幼儿园阶段要教育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小学阶段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建构观;在中学阶段深化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大学阶段通过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政治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李雪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差异性与共同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