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67)
2023(13353)
2022(11479)
2021(10950)
2020(9142)
2019(21148)
2018(21189)
2017(40506)
2016(21957)
2015(24710)
2014(24548)
2013(23808)
2012(21823)
2011(19395)
2010(19589)
2009(18147)
2008(16598)
2007(14588)
2006(12791)
2005(11107)
作者
(61822)
(50969)
(50662)
(48115)
(32326)
(24485)
(23129)
(20048)
(19549)
(18250)
(17507)
(17079)
(16112)
(16035)
(15815)
(15608)
(15132)
(15100)
(14594)
(14395)
(12635)
(12604)
(12392)
(11592)
(11438)
(11376)
(11277)
(11254)
(10337)
(10247)
学科
(77946)
经济(77843)
管理(62472)
(58694)
(50030)
企业(50030)
方法(35016)
数学(29947)
数学方法(29601)
(28061)
金融(28052)
中国(27407)
(26695)
银行(26649)
(25737)
(23546)
(21118)
(20311)
业经(19512)
(18602)
地方(18424)
(15823)
财务(15749)
理论(15737)
财务管理(15712)
企业财务(14988)
农业(14155)
(14132)
(13752)
贸易(13739)
机构
学院(293253)
大学(293056)
管理(116126)
(110424)
经济(107699)
理学(99931)
理学院(98831)
管理学(97081)
研究(97003)
管理学院(96570)
中国(78766)
(62549)
科学(61103)
(53870)
(48604)
(48055)
中心(46313)
业大(44530)
研究所(44481)
财经(42744)
(42721)
北京(39581)
(38858)
(38113)
农业(37727)
师范(37694)
(35943)
(35732)
技术(32738)
经济学(32477)
基金
项目(204061)
科学(158831)
研究(150405)
基金(145770)
(127040)
国家(125924)
科学基金(107685)
社会(91880)
社会科(86922)
社会科学(86897)
(81225)
基金项目(77923)
自然(70435)
教育(68798)
自然科(68783)
自然科学(68765)
(67918)
自然科学基金(67512)
编号(62869)
资助(59915)
成果(51334)
重点(45344)
(43920)
课题(43269)
(43025)
(42781)
创新(39802)
项目编号(39459)
科研(39066)
大学(37985)
期刊
(118785)
经济(118785)
研究(86359)
中国(58611)
学报(48563)
(43456)
科学(42730)
管理(41774)
(41181)
(39619)
金融(39619)
大学(36223)
教育(35271)
学学(34115)
农业(29581)
技术(25066)
财经(20219)
业经(20020)
经济研究(18770)
(17091)
图书(16296)
理论(15939)
问题(15039)
(14966)
实践(14854)
(14854)
科技(14287)
(13520)
现代(12910)
技术经济(12612)
共检索到434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一稀  魏博文  
"云端"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运用最为广泛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在其模式创新、市场拓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给传统金融监管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本文从"云端"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云端"互联网金融在技术革新、对象虚拟化、金融形态变化等方面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并以构建"云端"监管系统、突破"云端"监管桎梏、重建"云端"监管制度为框架提出构建我国"云端"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开展创新监管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松  孙谦  
文章通过界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范畴,以及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究方法——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产品所替代的金融功能)和互联网属性(互联网技术在产品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以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海员  王盼盼  
本文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及监管现状,并分析了美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度。研究发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存在着操作平台法律地位模糊、欺诈现象较普遍、立法滞后、监管体系不统一、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等缺陷。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要思路是将其作为新兴金融业态补充到传统监管框架中,着重于监管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并实行分头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借鉴美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明确监管主体及监管立场、监管模式和原则、内外部控制与协调、动态监管与风险保护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设想。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邓舒仁  
"互联网+金融"是创新2.0时代下的金融业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催生了新的特点,如形态突变、跨界混业、技术密集等,不仅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以"产品逻辑+机构逻辑+分业监管"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处于"弱监管"状态,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自律管理体系、监管协同体系和统计与技术体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涂怡雯  
生产力决定生产系,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发展必将带来金融监管理论的重大变革,传统的忽略技术手段的监管理论已经不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重构基于技术驱动的金融监管理论刻不容缓。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范逸男  任晓聪  
作为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特征明显,这与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监管制度背道而驰。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无法与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监管需求相匹配,制定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政府监管之间的"驱动-反应"协同互动模式,通过明确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演变趋势,以监管资源碎片化及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引出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包括创新监管主体、制度安排、金融监管科技及可竞争的监管市场;最后通过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体系框架,并着重分析该协同监管体系内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以协调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为开展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依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琪  姚舜达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行动中,相关监管政策和整顿行动的落实,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针对金融监管而言,当前所处的阶段是中央顶层设计调整和地方底层创新并行。中央层面的监管体系,整体呈现出全面性、制度特征明显、制度间联动性强的特点。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中央授权地方政府开展金融监管;地方通过中央监管部门的委托对地方金融进行监管;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监管。具体说来,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存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承惠  
近年来,在网络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乱象。一些机构"野蛮生长",行业内鱼龙混杂。跑路、倒闭、停止兑付等风波频发,且涉及金额和人群数量庞大。一旦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暴露,往往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巨大的负面社会影响。由于网络金融活动监管缺失,带来了巨大的道德风险,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需要尽快出手治理。从互联网金融的经营者结构看,目前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真想做事又稳健经营者,运作规范审慎,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龙春玲  
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客户数量急剧增长,对人们的生活和金融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在2013年全球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第三方支付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达76.3%,P2P小额贷款占11.2%,众筹融资占9.8%,新型电子货币
[期刊] 改革  [作者] 饶越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的互相渗透,凭借其成本及信息两大优势,为传统金融业务开辟新的渠道和市场,为开展小微金融提供便利,更以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处于融资困境这一现实背景为契机,在国内迅猛发展。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研究现状的梳理,讨论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其重点关注问题。在分析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探析国内互联网金融模式。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双  刘鹏  
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规制缺失带来的潜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亟待化解的三大突出风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差异化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并从处理好"必须"监管与"必要"监管关系,实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监管方式,构建登记注册、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底线,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科技属性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双  刘鹏  
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规制缺失带来的潜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亟待化解的三大突出风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差异化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并从处理好"必须"监管与"必要"监管关系,实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监管方式,构建登记注册、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底线,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科技属性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东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念和核心举措应该围绕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来展开,以行为监管、功能监管为主,审慎监管为辅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互联网金融"尚未成为一个有着明确内涵与外延的正式概念,而是泛指各种以互联网为手段或平台并在形态结构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有别于网下现实环境中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传统金融领域的新的金融现象。互联网金融并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现代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如果说早期的电子银行、在线支付等网上金融业务尚不足以改变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势力的依附地位的话,那么随着近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硕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需要监管技术与时俱进。论文对监管科技(regtech)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并指出监管科技在监管机构提升管理能力、金融机构满足合规要求及提升自身风控能力三大驱动力下快速发展。最后,提出了不同参与主体监管科技的创新方向与重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滕磊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建立了政府监管当局和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进化博弈模型。对博弈双方的稳定性条件的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成效与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鼓励措施、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以及违法经营的负面危害等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得出四个稳定策略和一个不稳定策略。博弈策略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要制定相关措施,加强监管,并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守法经营;还可以通过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必须是长期、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