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6)
- 2023(1902)
- 2022(1786)
- 2021(1601)
- 2020(1430)
- 2019(3081)
- 2018(3092)
- 2017(6111)
- 2016(3334)
- 2015(3772)
- 2014(3788)
- 2013(3803)
- 2012(3527)
- 2011(3363)
- 2010(3481)
- 2009(3478)
- 2008(3641)
- 2007(3427)
- 2006(3120)
- 2005(2928)
- 学科
- 济(14914)
- 经济(14899)
- 管理(14793)
- 业(9919)
- 企(9336)
- 企业(9336)
- 环境(8333)
- 方法(6042)
- 财(5913)
- 学(5205)
- 划(5100)
- 数学(4455)
- 数学方法(4349)
- 规划(3855)
- 理论(3784)
- 环境规划(3737)
- 中国(3437)
- 和(3372)
- 法(3275)
- 业经(3217)
- 务(2992)
- 财务(2983)
- 财务管理(2977)
- 农(2976)
- 制(2905)
- 资源(2863)
- 企业财务(2781)
- 教育(2680)
- 地方(2564)
- 收入(2457)
- 机构
- 大学(58335)
- 学院(56569)
- 济(21710)
- 经济(21240)
- 管理(19303)
- 研究(17891)
- 理学(15909)
- 理学院(15718)
- 管理学(15398)
- 管理学院(15294)
- 中国(13634)
- 京(12429)
- 财(11931)
- 科学(11354)
- 所(9489)
- 财经(9316)
- 江(9226)
- 范(9212)
- 师范(9170)
- 研究所(8406)
- 经(8250)
- 北京(7982)
- 中心(7656)
- 州(7484)
- 师范大学(7336)
- 经济学(7017)
- 农(6760)
- 财经大学(6603)
- 业大(6565)
- 系(6226)
共检索到89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祥民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 ,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 ,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 ,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 ,以义务为本位 ,这是由环境这种特殊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关键词:
极限 分配 环境法 本位 义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长秋
法律信用是法律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活动而建立起来的,能够得到人们认同和信任的能力。执法是影响法律信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环境法律信用是我国践行环境法治的重要基础。但当前,我国环境法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这已成为我国践行环境法治所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从法理上来说,依法执法是法律信用存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环境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已经成为贬损我国环境法信用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具体而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等问题损害了环境法本身的应有信用,而违反法定程序执法的突出现象则使环境法的信用受到严重减损。以此为立足点...
关键词:
环境执法 环境法 信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志勋 郑小波
风险预防原则是环境法中用以预防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保护人类和环境的重要原则,其产生以来在许多国际环境公约中得以运用,同时也被许多国家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加以采纳。为防范日益严重的环境风险,我国应适时在国内立法中确立风险预防原则,完善相关立法。
关键词:
风险预防原则 环境风险 环境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辉
文章以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为例,阐述了产品标准化和环境法的相互促进作用,认为产品标准化的工作完善了环境法的体系并丰富了环境保护的手段,而环境法中已有的环境标准制度、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电子信息产品披露制度以及应该建立的绿色标准专项资金制度都可以促进产品标准化的发展。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品 标准化 环境法 互相促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纪文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对比分析入手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内容与中心问题的不同 ,从而证明了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区分是相对的 ,因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进而对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协同统一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合并后的部门法名称、概念和体系的重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嘉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适度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退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环境管理中就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标准判断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环境法应当把生态承载力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应当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保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并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能力。这是对执法者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所享有的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必要制约。然而,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的实施难度较大,除了需要立法的明文规定外,还应当注重研究、建立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方法体系;此外,还应当...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环境法 法律原则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熊彬 吴新明
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国,我国面临着国际减排与国内经济转型我国面的双重压力。建设低碳城市、实行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诉求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法理基础、隐匿着环境价值与理念的重大变革,架构与之相适应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支持,是是法律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
关键词:
低碳城市 碳排放 环境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锋
环保约谈制度契合了环境违法行为公共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具有风险预防、协商沟通和多元共治的功能。以往关于环保约谈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抗式法律实施范式的视角,缺乏协商式法律实施范式的视角,缺乏对两种范式的利益假设、行为特点、认知能力、归责原则等进行比较。围绕协商型环境法实施范式的内涵和特点,文章系统分析了环保约谈制度面临的参与性失衡、协商性失调和程序性失范等瓶颈,以协商型环境规制的多元参与、公共协商、程序法定等主要原则为指引,构建我国环保约谈的参与性制度、协商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等具体路径。
关键词:
环保约谈 环境法 实施范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余耀军 高利红
在对环境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盲目崇信下 ,大量的环境法律法规应运而生 ,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现有立法与社会现实的严重脱节。为此 ,必须引入法律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以求对当今环境立法的超前和滞后两种弊端以理论因应 ,遏制环境法的流动化趋势。
关键词:
法律社会学 环境法 流动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侯书平
环境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教学内容标准不确定、实践教学不完善等问题,与地方院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不协调。因此,规范课程设置并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基地是体现地方院校特色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环境法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亚男
作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风险防范原则在很多国际条约和协定中都有规定。风险防范原则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渐渐走入成熟。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很多风险发生的原因我们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是无法准确得知的。面对这一情形,风险防范原则是我们应对这一问题的法宝。文章旨在阐述该原则的产生、分类、在国际条约中的运用以及分析欧盟国家对该原则的规定,进而提出我国应该确立风险防范原则的必要性分析。
关键词:
风险防范原则 国际条约 国内立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婷
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在本质上难以充分有效地保护环境公益。环境法具有公益属性,环境纠纷的特殊性呼唤新型诉讼机制的出现,公益诉讼能够很好地弥补其缺陷。公益诉讼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己任,能够给遭受侵害的公共利益提供最彻底的救济渠道。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我国的诉讼体系中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让这种与环境法内在精神相契合的诉讼制度来更好地对环境损害进行救济。
关键词:
环境法 公益 公益诉讼 契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继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劲波 陈赛
建立良好、和谐一致的环境法律体系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目标责任制、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变革与创新。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亟待上升为法律制度。因此,《环境保护法》扮演着整合性环境立法的角色,修订时应持资源、环境与生态的整体观念。基于调研和理论思考,提出6点建议:提升立法层次、增强法律权威;确立环境优先、追求社会至善;制约行政权力、明确政府责任;提倡环境自治、保障公众参与;突破诉讼瓶颈、鼓励公益诉讼;理顺权责关系、提高管理效率,以期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环境法律制度...
关键词:
环境保护法 修改 环境法律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