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34)
2023(20089)
2022(17086)
2021(15523)
2020(13205)
2019(29731)
2018(29521)
2017(56727)
2016(30915)
2015(34348)
2014(34042)
2013(34151)
2012(31486)
2011(28557)
2010(28766)
2009(27089)
2008(26626)
2007(24049)
2006(21768)
2005(19530)
作者
(92185)
(77004)
(76494)
(72881)
(48915)
(36942)
(34316)
(30117)
(29315)
(27588)
(26442)
(25927)
(24799)
(24635)
(23995)
(23401)
(22733)
(22688)
(22163)
(22096)
(19399)
(19167)
(18778)
(17770)
(17295)
(17167)
(17167)
(17108)
(15680)
(15139)
学科
(142527)
经济(142339)
(109333)
管理(100711)
(90533)
企业(90533)
方法(55149)
(49978)
数学(44979)
数学方法(44584)
(38475)
业经(37779)
中国(33562)
农业(33209)
地方(29555)
(28934)
(28670)
(25332)
财务(25262)
财务管理(25226)
企业财务(23954)
(22842)
贸易(22830)
环境(22437)
(22366)
技术(22144)
(22131)
(21605)
理论(21100)
(21062)
机构
学院(451104)
大学(447844)
(190645)
经济(186883)
管理(176931)
研究(154264)
理学(152102)
理学院(150461)
管理学(148121)
管理学院(147325)
中国(117798)
(95136)
科学(94866)
(88804)
(87872)
(78713)
业大(72303)
(71866)
研究所(71273)
中心(69751)
财经(69174)
农业(68812)
(62759)
北京(59177)
经济学(57278)
(55253)
(55125)
师范(54623)
(54198)
经济学院(51377)
基金
项目(300585)
科学(235959)
基金(218717)
研究(216898)
(191726)
国家(190056)
科学基金(162722)
社会(139204)
社会科(131701)
社会科学(131663)
(118580)
基金项目(116186)
自然(105791)
自然科(103258)
自然科学(103229)
自然科学基金(101397)
(98265)
教育(96897)
资助(89069)
编号(87023)
成果(69719)
重点(67318)
(65934)
(65061)
(63583)
课题(59485)
创新(59051)
国家社会(57448)
科研(57221)
(56643)
期刊
(224117)
经济(224117)
研究(133554)
中国(88094)
(85387)
学报(74792)
(69437)
管理(68191)
科学(67883)
农业(57198)
大学(56672)
学学(54324)
(42955)
金融(42955)
教育(39845)
业经(38971)
技术(38040)
财经(35039)
经济研究(34312)
(30073)
(29736)
问题(29056)
技术经济(24145)
(22656)
科技(21722)
世界(21501)
现代(21356)
商业(20472)
理论(20403)
(20096)
共检索到680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覃朝晖   潘昱辰   丁志国  
气温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探索极端气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以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极端气温能够显著抑制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其中,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程度单一门槛,即当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高于45微克/立方米时,极端低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分样本检验等方式进行再估计,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农业发达和中等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是极端气温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因此,需要以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碳减排,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引致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碳农业生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覃朝晖   潘昱辰   丁志国  
气温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探索极端气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以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极端气温能够显著抑制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其中,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程度单一门槛,即当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高于45微克/立方米时,极端低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分样本检验等方式进行再估计,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农业发达和中等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是极端气温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因此,需要以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碳减排,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引致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碳农业生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领娣  李飞  王琪  
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就业效果,厘清战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更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7年全国268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评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经济带就业影响的净效应;其次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影响就业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就业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表明该结果成立;(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要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以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三条路径,作用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就业。各级政府应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共同稳定长江经济带就业大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魏玻   安彧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魏玻   安彧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德春  沈雪梅  竺运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采用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以及高碳制造行业相关数据,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分析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2006~2019年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呈“下中上游”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2)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不同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差异大。(3)行业成长能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行业规模、人均GDP水平、城镇化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行业FDI、工业化水平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性。因此,需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绿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和完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与结构,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曾康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若梅  马海良  王锦  
长江经济带水稻和马铃薯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约占全国50%以上,其农业碳排放直接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水、土、能、碳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考察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首先对长江经济带2009—2016年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计算水土匹配情况,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值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碳排放呈阶段式上升趋势,从2009年1208.7398万t上升为2016年1407.2846万t,增长率达到16.43%,其中2016年湖南、江苏、浙江和湖北农业碳排放占比合计达59.32%;②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碳排放表现为抑制因素,而农业水资源的经济产出和人口因素则表现为促成因素。③从分省市层面看,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尽相同: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对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起促进作用,而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北起抑制作用;且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越高的省市区,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果相对越好。据此提出,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策略,要综合考虑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土、能要素,将农业低碳发展与节水节能、保护性开发利用耕地等相结合等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玉  
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均碳排放数据、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人口数据以及统计资料,在计算研究区地级市城市蔓延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蔓延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整体呈现蔓延式发展;研究期间,该区城市蔓延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城市蔓延对邻近城市的碳排放没有显著影响;其余各控制变量对该区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及大小各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黎振强  周秋阳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减排的具体影响,研究基于2000—201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长江经济带地区各省市在碳排放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某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降低相邻省份的碳排放来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减排;其次,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前期较高的碳排放将导致本期碳排放量的增长;最后,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的效应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应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沿江11省市应加强合作,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发展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碳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黎振强  周秋阳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减排的具体影响,研究基于2000—201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长江经济带地区各省市在碳排放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某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降低相邻省份的碳排放来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减排;其次,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前期较高的碳排放将导致本期碳排放量的增长;最后,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的效应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应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沿江11省市应加强合作,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发展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碳减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华锡  封亦代  余泳泽  
文章从“水平—效率—福利”维度评估绿色发展绩效,并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检验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稳健。此外,绿色发展绩效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典型的“滚雪球”效应,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在集聚模式、地区差异和发展阶段异质性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机制检验发现,制造业集聚会通过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共享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显著影响绿色发展绩效。当三大作用机制均处于低水平门槛区间时,制造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绩效,一旦越过门槛值,其效果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性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耀文   王明利  
在使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7-2020年省际生猪碳排放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生猪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生猪碳排放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第二,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保持在45.1%以上时,规模化发展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碳减排;第三,小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是显著的单调递增关系,而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之间表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四,聚集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生猪碳排放的主要作用途径。建议合理规划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稳妥实现生猪产业碳减排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赢”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耀文   王明利  
在使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7-2020年省际生猪碳排放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生猪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生猪碳排放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第二,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保持在45.1%以上时,规模化发展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碳减排;第三,小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是显著的单调递增关系,而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之间表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四,聚集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生猪碳排放的主要作用途径。建议合理规划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稳妥实现生猪产业碳减排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赢”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振中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地区,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承载力有限、短期经济开发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在全流域构建生态管控体系,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在沿线各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建设,以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系统治理为重点,在沿线各关键节点上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全域—片区—节点"生态建设与保护战略框架下推进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