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4)
2023(10769)
2022(9531)
2021(9017)
2020(7553)
2019(17286)
2018(17209)
2017(32968)
2016(18303)
2015(20504)
2014(20548)
2013(20354)
2012(18680)
2011(16768)
2010(16517)
2009(14792)
2008(14285)
2007(12182)
2006(10464)
2005(8967)
作者
(54185)
(44964)
(44524)
(42370)
(28394)
(21589)
(20179)
(17886)
(16999)
(15771)
(15408)
(15005)
(14101)
(14027)
(13838)
(13766)
(13668)
(13416)
(12569)
(12564)
(11351)
(10879)
(10838)
(10111)
(10055)
(9968)
(9948)
(9784)
(9060)
(8954)
学科
(72513)
经济(72434)
管理(49053)
(45596)
(37483)
企业(37483)
方法(33541)
数学(29073)
数学方法(28746)
地方(18919)
(18529)
(18524)
中国(17368)
(15878)
业经(15319)
农业(12744)
(12525)
环境(12118)
理论(11815)
(11770)
贸易(11765)
(11354)
技术(10938)
地方经济(10673)
(10536)
(9912)
财务(9854)
财务管理(9838)
(9744)
教育(9743)
机构
大学(256845)
学院(255701)
管理(102023)
(94665)
经济(92475)
理学(89308)
理学院(88240)
研究(86999)
管理学(86614)
管理学院(86178)
中国(61556)
科学(59075)
(55059)
(44835)
(44156)
业大(42063)
研究所(41633)
(41007)
中心(38605)
(35400)
(35269)
师范(34912)
北京(34878)
农业(34850)
财经(33659)
(32084)
(30577)
(29786)
师范大学(28396)
技术(27754)
基金
项目(186573)
科学(145471)
基金(133757)
研究(133298)
(118332)
国家(117385)
科学基金(99626)
社会(81071)
社会科(76674)
社会科学(76653)
(73903)
基金项目(72393)
自然(67306)
自然科(65631)
自然科学(65616)
自然科学基金(64383)
(62910)
教育(60210)
资助(54750)
编号(54506)
成果(43149)
重点(42449)
(40617)
(39918)
(38403)
课题(37563)
科研(36039)
创新(35838)
计划(35395)
大学(33847)
期刊
(99517)
经济(99517)
研究(70862)
学报(45675)
中国(43336)
科学(41176)
(39357)
管理(34919)
大学(33354)
学学(31553)
(28397)
教育(28100)
农业(28068)
技术(21148)
(17096)
金融(17096)
业经(16717)
经济研究(15214)
财经(14926)
(14669)
图书(14294)
科技(14054)
资源(13979)
问题(12937)
理论(12924)
(12540)
(12308)
实践(12180)
(12180)
林业(12100)
共检索到355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朝军  穆兴民  孙文义  高鹏  赵广举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大面积恢复,导致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发生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朝军  穆兴民  孙文义  高鹏  赵广举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红霞  李锐  杨勤科  李静  梁伟  
【目的】通过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失治理和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延河流域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运用RUSLE模型,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计算流域1997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量,并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草)和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由于降雨的变化,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均值由1997年的775.32MJ·mm·hm-2·h-1·a-1增加到了2000年的1292.07MJ·mm·hm-2·h-1·a-1,降雨大大加剧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坡耕地面积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周窈  何淑勤  逯传琦  郑子成  
为探究干旱河谷区强降水条件下坡耕地水流特性的变化情况,以汉源县典型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探究了不同降雨强度(1.0、1.5、2.0 mm/min)对不同坡度(10°、15°、20°)的横垄及平作坡面的产沙率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时长的增加,各坡面的侵蚀产沙率先增后减;阻力系数则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径流剪切力和单位径流功率呈增加趋势,后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不同坡度的横垄坡面产沙率增加了4.43~38.96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49~3.40倍,单位径流功率增加了0.64~1.50倍;平作坡面产沙率增加了1.46~1.81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94~1.30倍,单位径流功率增加了0.11~0.52倍。而阻力系数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坡度坡面间的阻力系数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3)不同实验条件下,横垄坡面的侵蚀产沙率和径流剪切力总体低于平作坡面。而二者间的阻力系数和单位径流功率虽差值较大,但无明显规律。(4)降雨强度的增加导致各坡面的径流流态从“层流-缓流区”(Re<500,Fr500,Fr<1)。综上所述,在强降水条件下,不同坡度的坡耕地均可通过横垄措施有效调控水沙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减沙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莉  苗连朋  温仲明  
为研究近年来植被对黄河各支流来水来沙锐减的贡献,选择植被变化极为显著的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定量化估算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论文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流域的气象水文资料,基于Morgan-Duzant版Morgan-Morgan-Finney(MMF)模型估算流域的径流量与输沙量,分析各植被因子与径流量、输沙量的相关性,并利用相邻时期的植被降雨数据进行情景模拟,以此估算植被与降雨对流域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MMF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流域年径流量,输沙量次之;2植被因子与径流量、输沙量空间分布格局上相关性不明显,径流量与间接植被因子(截留率、林下降雨侵蚀力和坡面沉积率)相关性较高,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景玉  张楠  王荣彬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国土资源动态变化模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始终是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结合“数字黄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广大地理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围绕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产沙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从经验模型到理论模型,不仅提出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实用价值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模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自主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经验统计模型与物理模型两个领域简要回顾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在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丽霞  张志强  王新杰  王盛萍  查同刚  
近50 a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1959、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和1960—2005年该流域实测输沙和降水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法研究了该流域年输沙量、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并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流域年输沙量47 a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位于1980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极端降雨指数下降。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天宏  郑丽娜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1—2010年延河流域水文站月降雨量数据、MODIS NDVI数据、DE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率定了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的相关参数,计算了研究区2001—2010年逐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利用杏河水文站实测的泥沙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延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年到2010年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小趋势,2001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大,为6 596.72 t/(km2.a),2008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小,减小到2 485.46 t/(km2.a),降低62.3...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天兴  
该文研究山西西南部黄土区小流域的泥沙来源 .从实验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地貌部位来看 ,沟谷地 (沟头、沟道和沟坡 )大于沟间地 (坡面、梁峁坡 ) ,沟谷地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60 %以上 ,沟谷地侵蚀模数是沟间地的 1 2 8~2 48倍 .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的陡坡耕地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地类 .根据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林地防治土壤侵蚀的作用 ,在生物量达到 1 4 51t hm2 时 ,林地就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效益 .所分析的林地 (乔木、灌木及乔灌混交林 )和草地均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 ,林地覆盖度达到 40 %以上具有明显的防蚀效果 ,林地活地被物和枯枝落叶物具有较好的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致颖  方海燕  
为科学地认识中国东北黑土区流域土壤侵蚀特征,探讨TETIS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利用1971-1987年日径流与泥沙实测数据对TETIS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进而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及其与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TIS模型在乌裕尔河流域适用性好,日径流与日输沙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20.70之间,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体积误差均不超过15%。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97.2 t/(km2·a),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约90%的产沙来自于坡面。平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致颖  方海燕  
为科学地认识中国东北黑土区流域土壤侵蚀特征,探讨TETIS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利用1971-1987年日径流与泥沙实测数据对TETIS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进而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及其与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TIS模型在乌裕尔河流域适用性好,日径流与日输沙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2~0.70之间,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体积误差均不超过15%。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97.2 t/(km2·a),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约90%的产沙来自于坡面。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流域侵蚀量主要来自于0°~5°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具不同的土壤侵蚀模数,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达556.3 t/(km2·a)。坡度较大的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研究表明,TETIS模型在黑土区模拟土壤侵蚀产沙应用前景好,可为研究区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小燕  韦杰  
利用长江上游主要水文站1956~2010年输沙量数据和雨量站日降雨量时间序列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研究流域降雨侵蚀力与河流输沙量的关系,并估算长江上游各子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对河流输沙量的总体贡献。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为2 362 MJ·mm/(hm2·h·a)到3 814 MJ·mm/(hm2·h·a),多年平均值为3 006MJ·mm/(hm2·h·a);各子流域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差异较大,其中乌江子流域最大,为5 055 MJ·mm/(hm2·h·a),金沙江子流域最小(1 560 MJ·mm/(hm2·h·a)),不足乌江子流域的1/3。各子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极值比大小嘉陵江>岷江>乌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殷淑燕  任利利  黄春长  
对汉江上游1951~2010年降水量、洪水与ENSO事件进行χ2检验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年,汉江上游年降水量显著减少;与非La Nina年相比,La Nina年降水量略有增多,但没有达到显著变化水平;汉江上游洪水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上一年年底或本年年初有较强El Nino,且当年为El Nino向La Nina转换的年份,发生洪水的概率最大,相关性超过极显著水平,且洪峰大,成灾重,可能会发生最大流量20 000m3/s以上的大洪水甚至超过30 000m3/s(安康站)的特大洪水;在非El Nino也非La Nina事件发生的年份,大洪水的发生概率较低;发生El Ni...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晓安  蔡强国  郑明国  李君兰  
坡面土壤流失预测、水保效益评估,无不需要坡面侵蚀模型。本文以岔巴沟流域坡面径流场降雨水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次侵蚀性降雨坡面土壤侵蚀模型、次降雨坡面细沟侵蚀模型,并对各模型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对大侵蚀产沙事件预测很准;坡度、最大10分钟雨强、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次侵蚀性降雨主要因子,坡度、最大10分钟雨强、降雨量是影响细沟侵蚀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对细沟侵蚀产沙影响很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春梅  焦峰  温仲明  林坤  王信增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