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9)
2023(9111)
2022(8008)
2021(7489)
2020(6166)
2019(14351)
2018(14386)
2017(26821)
2016(14964)
2015(17123)
2014(17625)
2013(17076)
2012(16088)
2011(14401)
2010(14948)
2009(13758)
2008(14044)
2007(12967)
2006(11131)
2005(10218)
作者
(44256)
(37186)
(36823)
(35493)
(23392)
(17937)
(17170)
(14403)
(13868)
(13563)
(12521)
(12397)
(11864)
(11776)
(11720)
(11673)
(11510)
(10921)
(10881)
(10642)
(9235)
(9145)
(8986)
(8617)
(8459)
(8403)
(8364)
(8185)
(7560)
(7472)
学科
(58737)
经济(58678)
管理(43356)
(37394)
(30244)
企业(30244)
方法(27093)
数学(23438)
数学方法(23177)
(17271)
(16123)
中国(15190)
(13767)
环境(13293)
地方(12036)
业经(11973)
理论(11913)
(11517)
(11441)
贸易(11434)
农业(11188)
(11088)
(10299)
财务(10274)
(10241)
财务管理(10234)
(9970)
企业财务(9606)
(9399)
银行(9375)
机构
学院(216379)
大学(213796)
(82627)
经济(80457)
管理(77180)
研究(70484)
理学(65349)
理学院(64582)
管理学(63249)
管理学院(62851)
中国(54278)
(45882)
科学(44488)
(39537)
(37221)
(36554)
(35440)
中心(34011)
研究所(32877)
业大(32515)
财经(30965)
(30205)
师范(29846)
农业(29305)
北京(29192)
(28468)
(27824)
技术(26105)
(25396)
经济学(25236)
基金
项目(136525)
科学(104220)
研究(102398)
基金(93947)
(81439)
国家(80690)
科学基金(67801)
社会(60591)
社会科(57089)
社会科学(57070)
(55684)
基金项目(49777)
教育(49540)
(46052)
编号(44441)
自然(43292)
自然科(42148)
自然科学(42131)
自然科学基金(41348)
资助(39138)
成果(36654)
课题(31439)
重点(31246)
(29696)
(29609)
(27958)
大学(26684)
科研(26385)
项目编号(26291)
创新(26075)
期刊
(95442)
经济(95442)
研究(62244)
中国(45304)
学报(34090)
(33532)
(33391)
教育(30847)
科学(29472)
管理(27364)
大学(25542)
学学(23617)
技术(22625)
农业(22464)
(18868)
金融(18868)
业经(16315)
财经(15183)
经济研究(15058)
图书(13261)
(13018)
问题(12705)
(12160)
(11366)
技术经济(10598)
理论(10461)
财会(10262)
商业(10214)
(10214)
职业(10019)
共检索到326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喆鸣  张敏霞  鲍沁星  
现今全球气候变化正影响极热环境实践项目之诸多方面,避暑设计成为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基于避暑设计实践与相关理论研究存在脱节的情况,旨在从风景园林师的视角出发,收录极热环境中一线避暑设计实践相关案例,并对风景园林师认知中的避暑设计景观手法加以整理探析,内容包含景观对建筑墙面、建筑平台空间、建筑空间内部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等诸多领域营造手法之介入。通过研究发现避暑设计实践相关案例均不同程度涉及风景园林针对遮荫、湿度、水体以及通风这4要素的设计营造。对相关学者了解行业一线风景园林师避暑设计认知及实践概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风景园林师今后的相关避暑设计实践项目提供经验启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喆鸣  张敏霞  鲍沁星  
现今全球气候变化正影响极热环境实践项目之诸多方面,避暑设计成为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基于避暑设计实践与相关理论研究存在脱节的情况,旨在从风景园林师的视角出发,收录极热环境中一线避暑设计实践相关案例,并对风景园林师认知中的避暑设计景观手法加以整理探析,内容包含景观对建筑墙面、建筑平台空间、建筑空间内部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等诸多领域营造手法之介入。通过研究发现避暑设计实践相关案例均不同程度涉及风景园林针对遮荫、湿度、水体以及通风这4要素的设计营造。对相关学者了解行业一线风景园林师避暑设计认知及实践概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风景园林师今后的相关避暑设计实践项目提供经验启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殷乾亮  
以城市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城市居住环境景观存在问题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的复杂性、多面性、综合性、连续性,以及由于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的特点,考虑居住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特性和人类文化特性,提出了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设计的思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适应相互协调的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继韩  
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刘继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拥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十余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速,由1975年接待国内外游人11.5万人次,发展到1991年的266万人次。其旅游环境的保护也引起有关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培新  
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避暑旅游资源成为一种稀缺性的新兴资源,避暑经济日益受到关注。但迄今为止,关于避暑经济的内涵、特征、构成等最基础的核心的问题却鲜有触及。为此,本文在系统总结现有避暑经济实践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上述基础性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将避暑经济界定为以气候资源为依托,以避暑旅游活动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二是提出避暑经济具有气候经济、服务经济、生态经济、综合经济和品牌经济五个本质特征;三是提出避暑经济产业体系的三大圈层模式:核心产业层、主体产业层、延伸产业层;四是提出避暑地经济开发的四层次推进理论模型;最后,就我国如何推进避暑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冬晖  
薤山———“中国南避暑山庄”冬晖薤山,谓之湖北谷城“祖山”。因盛产“薤白”得名。此处面朝襄阳,背靠神农架,西与武当山遥相呼应,南与自然风景区“南河小三峡”毗邻相连。因气候宜人、林木苍翠、名胜众多、景观奇特、传说神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中国南避暑山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敏霞  宋恬恬  梅丹英  叶丹  鲍沁星  
避暑是杭州西湖夏季游赏的主要特点之一。古人于炎炎夏日在西湖周边寻觅避暑纳凉佳处并在其上营造亭台楼阁,经历代演进逐步发展成为避暑名景。近年杭州位列全国夏季最高温的城市之一,夏季户外游览体验亟待提升。然而西湖传统避暑名景的特征依旧突出,为民众提供了较为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因此对其避暑特征的研究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测来量化评价西湖传统名景的避暑效果,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选取样点,采集小气候数据,通过实测数据来验证与分析其避暑效果,并指出了山林选址、林木阴翳、巧借冷源、尺度适宜等空间特征与避暑效果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推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实证研究及传统园林避暑生态智慧的转化,以期为绘制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避暑地图、提升夏季环境安全性与舒适性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么贵鹏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对于当今城市景观规划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相关景观案例中场所无为、功能无为和文化无为的研究分析,以及在张家港香山风景区概念规划中的实践,使景观规划的无为策略得以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青丽  
地域主义景观设计是全球化背景下追求个性化与独创性的必然趋势。地域主义景观形式来源于对设计场地的解读,场地的自然境貌和人文特质构成设计思想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的手法有引用与重构、抽象与变形、隐喻与象征、对比与融合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可石  杨天翼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对生态效应、居住环境开始加以重视。城市河流作为城市内重要的景观生态元素,如今成为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关注的热点。文章以韩国清溪川改造为例,针对中国城市河流改造整治及景观设计的不足加以阐述,对如何实现城市内河流的改造整治,并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探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建雄  张培  陈兴  
目前,旅游发展正在进入大众休闲度假旅游时期,集观光-体验-居住-养身于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旅游成为未来国际旅游发展大趋势。旅游度假区建设更强调生态环境条件、观赏游憩景观、服务及设施、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等,对度假区所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要求尤为苛刻,具体涉及地质环境、地形地貌、自然安全、土壤、空气、植被、环境、水质等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为度假区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不仅决定了度假区旅游舒适度,而且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本文运用地质、土壤、生态、气候、水文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在雅安地区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基础上,对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旅游舒适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雅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燊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景观设计人才,但我国高校景观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往往相脱节。因此,景观设计理论教学急需创新改革,优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加强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项目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成熟的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惠红   吴铜   龙桂箱   张仁军  
旅游通常被认为会增加碳排放,但山区避暑游是从高碳排放的客源地到低碳排放的目的地的旅游,可能具有减碳效应,因此需要测算山区避暑游的减碳量,研究其减碳机理。以川渝地区为案例,从客源地和目的地整体视角出发,研究山区避暑游的减碳效益和机理。四川盆地盆中夏季炎热,但周边高山夏季凉爽,就近山区避暑游是盆中成渝地区居民夏季旅游的主要形式。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了山区避暑游旅游流预测模型,得到旅游流数据;再以空调使用、旅游交通和房屋建筑改造的碳排放量为测算指标,计算山区避暑游的减碳量。研究表明:(1)游客去山区避暑游,由于旅游交通和建筑改造,碳排放量会增加,且排放量并不低。(2)从客源地和目的地整体视角测算比较,川渝山区避暑游是减碳的,并且减碳效益明显,在7-8月份之间,最高可实现的减碳量为35.82万~115.92万t。山区避暑游的减碳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山区避暑游对促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俊  张永恒  席建超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的逐渐加剧,避暑旅游已是当前夏季人们最迫切的旅游需求。本文以目前中国避暑旅游资源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避暑旅游基地建设的空间适宜性分布。研究采用UTCI通用热气候指数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多元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加权求得避暑旅游基地综合舒适度指数,并对舒适度等级进行分析评价,目的是构建以国家A级景区为核心区,周边服务产业为半径的一批产业要素链齐全、旅游环境舒适,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综合性避暑旅游基地。研究表明:(1)中国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总体分布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带和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的滨海地带和部分西南地区;(2)具体分布以中国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滨海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姚兆斌  高勇  詹敏  张建国  
老年避暑游客成为旅游市场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游客满意度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而对旅游地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此,以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村为研究地,通过对老年避暑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旅游地六要素的游客满意度进行计算,得出满意度顺序为住宿>饮食>交通>环境>购物>康体娱乐,游客对旅游地总体满意度评价"一般"的结论。在对六要素各因子层进行分析之后,建议针对性地完善老年人康体娱乐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美化建筑周边环境,同时注重避暑地的卫生工作及投诉渠道建设,加强具有吸引力的品牌产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