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62)
2023(12788)
2022(10789)
2021(9846)
2020(8140)
2019(18239)
2018(18319)
2017(34767)
2016(19065)
2015(21541)
2014(21528)
2013(21177)
2012(19918)
2011(18316)
2010(18715)
2009(17650)
2008(17256)
2007(15762)
2006(14371)
2005(13548)
作者
(55697)
(46040)
(45876)
(43782)
(29217)
(21881)
(20850)
(17792)
(17378)
(16716)
(15649)
(15234)
(14694)
(14584)
(14455)
(14175)
(13695)
(13464)
(13428)
(13170)
(11797)
(11472)
(11172)
(10631)
(10478)
(10457)
(10314)
(10163)
(9480)
(9180)
学科
(80701)
经济(80592)
管理(52871)
(50484)
(37580)
企业(37580)
中国(29105)
方法(27259)
(26588)
数学(23247)
数学方法(22976)
(22776)
地方(21954)
(19491)
业经(19098)
农业(17784)
(17348)
银行(17327)
(16807)
(16102)
贸易(16088)
(15938)
金融(15930)
(15552)
(15220)
(13458)
(13135)
环境(12765)
理论(12327)
地方经济(11927)
机构
学院(274796)
大学(270640)
(114611)
经济(112010)
管理(98970)
研究(96985)
理学(82685)
理学院(81750)
管理学(80376)
管理学院(79878)
中国(76777)
(58606)
(58166)
科学(56630)
(50059)
(45399)
研究所(44285)
中心(44105)
(44074)
财经(43967)
(39523)
(38493)
北京(38133)
师范(38113)
业大(36657)
(35833)
经济学(35058)
农业(35051)
(34678)
财经大学(32073)
基金
项目(167367)
科学(130951)
研究(128226)
基金(117836)
(101301)
国家(100363)
科学基金(84952)
社会(80738)
社会科(76465)
社会科学(76452)
(67176)
基金项目(60957)
教育(59446)
(55864)
编号(54254)
自然(51171)
自然科(49972)
自然科学(49960)
自然科学基金(49008)
资助(48722)
成果(45967)
(41287)
课题(39215)
重点(37739)
(36725)
(34543)
发展(33701)
(33154)
(32896)
国家社会(32712)
期刊
(141972)
经济(141972)
研究(90943)
中国(62572)
(43967)
(43888)
管理(39306)
学报(38964)
教育(37653)
科学(36163)
(33129)
金融(33129)
大学(29825)
农业(29679)
学学(27779)
业经(26067)
技术(24476)
经济研究(23182)
财经(22036)
问题(19185)
(19080)
(15788)
商业(14515)
(14485)
图书(13602)
国际(13586)
理论(13382)
技术经济(12770)
(12697)
论坛(12697)
共检索到444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明  李梦凡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转型和增长。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背景下,社会两极分化愈益显化,其中阶层变动尤其是中等收入者群体逐渐萎缩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呈现的"M"形收入分布趋势,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基于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的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发展中的判断标准与规模变动说明,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显现的两极分化程度和特征都存在着差异性。要缓解两极分化,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并针对农村和城镇的不同情况在居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上施以不同的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刚  韦利媛  
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制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相关政策,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等收入者的定义、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以及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测算三个角度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在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纪宏  陈云  
针对中等收入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中等收入者研究方法不足的状况,本文基于现代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提出测算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变动的新方法,并构建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动的因素动态分解方法。依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的微观收入数据,本文提出我国中等收入的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变动进行测算,对影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动的增长效应、分配效应和"标准"效应进行分解。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到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结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姚卫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对缩小这种差距、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及社会结构意义重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应对其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其次要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低的现状及其危害有清醒、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以达到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目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纪宏  刘扬  
针对中等收入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中等收入者研究方法不足的状况,本文基于现代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佑计方法,提出测算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变动的新方法,并构建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动的因素动态分解方法。依据居民收入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提出我国中等收入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及变动情况进行测度,并对影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动的增长效应、分配效应和水平效应进行分解。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到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结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艺妮  田敏  
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修娜  万海远  李实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冀新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水平具有波浪式变化特征,2010年极化效应开始加剧;发达区8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化的极化水平呈倒W型减弱趋势。指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弱化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曾小彬  陈明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确定方法是:比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区间,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区间值进行修正,依据修正后的区间值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依据所确定的中等收入者收入区间,运用插值法可进一步测得我国中等收入者人口占比。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我国中等收入者的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趋势,并将于2044年前后进入橄榄型社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修娜  别雍·古斯塔夫森  史泰丽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文使用“欧盟28国2018年收入中位数的60%与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成长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8年的24.7%,人数约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总和、美国当年总人口。与几个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近20年唯有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偏低,还处于“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双低的爬坡阶段。不同户籍类型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者的路径明显不同,户籍类型、父母的就业和受教育水平、出生地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出生背景,对一个人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概率有较大影响。未来应尤为关注那些出生背景不利者,为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提供畅通渠道和适当支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若石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石。"十四五"时期,若收入分布与外部条件不变,中等收入群体有望实现年均3%左右的增长,约1亿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但若世界不平等加剧、就业缺口增大、工资增长放缓,有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数量失速与发展质量下滑"双碰头"风险。为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培育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要从以量为主转变为量质双提,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加大"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力度,从稳就业、拓收入、降负担、应诉求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锦华  
本文认为,正确界定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文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者”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用当时当地的平均收入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的观点,较人均GDP更能准确反映人们的收入状况,体现其收入的地域性和相对性特征,真实体现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用平均收入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一是在贫富悬殊、基尼系数偏高的地区,平均收入界定“中等收入者”会出现偏差;二是个人收入的不透明,难以准确计算平均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永生  
(一)瞄准农民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2017年,我国低收入者的比重在55%左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约为37%,高收入者约为8%。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目标的核心是让有潜力的低收入人群尽快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2017年,我国农民工数量2.8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占劳动人口的30%左右。从收入结构看,过去10年,农民的收入整体在增加,部分高收入农民工已经达到了或超过中等收入门槛。所以,无论是从数量讲,还是从收入的水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斌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在理论上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建构了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机制框架,接着使用CGSS2010—2021年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过程与成长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整体成长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变化都不一样;经济发展未必一定推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收入再分配政策与经济结构升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强调,要想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加强有关具体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