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25)
- 2023(5334)
- 2022(4920)
- 2021(4482)
- 2020(4180)
- 2019(9877)
- 2018(9823)
- 2017(19363)
- 2016(11089)
- 2015(12875)
- 2014(13230)
- 2013(13273)
- 2012(12718)
- 2011(11677)
- 2010(11801)
- 2009(10916)
- 2008(11063)
- 2007(10246)
- 2006(8667)
- 2005(7847)
- 学科
- 济(47068)
- 经济(47031)
- 业(29040)
- 管理(28273)
- 方法(24866)
- 数学(22469)
- 数学方法(22297)
- 企(22131)
- 企业(22131)
- 农(13661)
- 财(12459)
- 中国(11697)
- 学(10675)
- 贸(9917)
- 贸易(9917)
- 易(9608)
- 地方(9292)
- 农业(8954)
- 制(8499)
- 业经(8386)
- 务(7675)
- 财务(7655)
- 财务管理(7632)
- 银(7245)
- 银行(7213)
- 企业财务(7205)
- 和(7133)
- 融(6864)
- 金融(6862)
- 行(6832)
- 机构
- 大学(166382)
- 学院(164735)
- 济(67367)
- 经济(65875)
- 管理(60504)
- 研究(58223)
- 理学(51908)
- 理学院(51260)
- 管理学(50317)
- 管理学院(49998)
- 中国(42963)
- 科学(37922)
- 京(35806)
- 农(35368)
- 所(32256)
- 财(30069)
- 研究所(29498)
- 业大(28553)
- 农业(28328)
- 中心(26875)
- 江(25784)
- 财经(24176)
- 北京(22614)
- 经(21854)
- 范(21661)
- 师范(21400)
- 经济学(20996)
- 州(20196)
- 院(20165)
- 经济学院(19209)
- 基金
- 项目(107947)
- 科学(82403)
- 基金(76357)
- 研究(76061)
- 家(67745)
- 国家(67161)
- 科学基金(55192)
- 社会(46039)
- 社会科(43531)
- 社会科学(43513)
- 省(43038)
- 基金项目(40623)
- 划(36644)
- 自然(36441)
- 自然科(35561)
- 自然科学(35547)
- 教育(35519)
- 自然科学基金(34921)
- 资助(32466)
- 编号(31376)
- 成果(26101)
- 重点(24778)
- 部(24477)
- 发(23531)
- 创(22019)
- 课题(21914)
- 科研(21486)
- 计划(21325)
- 创新(20625)
- 教育部(20247)
共检索到241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国彬 曹均 周连第 兰卫宗 兰彦平
本文通过表型分析法,对以雄性不育种质为母本的杂交F1代群体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株高、总苞/果枝等生长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较大变异,除果枝粗度、母枝粗度变异系数较小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变异丰富;②F1代群体中坚果果形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下,是稳定的性状指标,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程度大,达24.2%;无性繁殖后代性状稳定;③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等营养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变异,淀粉、水分、蛋白质表现稳定,变异系数小于10%;总糖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89.38%。推测亲本杂种优势在F1代发生性状分离导致杂交后代群体在果实表型性状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关键词:
板栗 F1代 雄性不育 坚果 表型变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国彬 兰彦平 姚研武 兰卫宗 王金宝 刘建玲
通过对板栗杂交后代株产、单粒重等形态特征及坚果总糖、淀粉、蛋白质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研究了板栗杂交后代坚果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后代性状差异显著,坚果高度、宽度与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无论在总体水平还是各杂交组合内部均小于10%,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学性状,坚果厚度与脂肪含量变异系数也低于15%,也比较稳定;而株产、平均单粒重及总糖含量、粗纤维含量等性状在总体水平上高于15%,总糖含量变异系数甚至在50%以上,遗传多样性丰富,在其中选择特异性状单株具有很大潜力;分析还发现,母本(雄性不育板栗种质)相同,父本不同,杂交后代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近似,而平均单粒重变异系数...
关键词:
板栗 杂交后代 表型性状 坚果 遗传变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广鹏 孔德军 刘庆香
通过对4个杂交组合417株实生苗的分析,研究了3个经济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坚果单粒重、刺苞大小和出实率的遗传均符合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遗传特点。单粒重和刺苞大小表现同样的遗传趋势,遗传中非加性效应占有很大比重,杂交后代由于非加性效应解体,单粒重量和刺苞大小有变小的倾向。出实率的遗传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杂交后代由于非加性效应累加,出实率有提高的倾向。
关键词:
板栗 人工杂交 性状遗传 组合传递力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建章 游昌顺 吕锦松
通过10.5年生9×9半双列杂交后代试验林的生长差异、配合力效应、遗传方差、遗传力和杂种优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在杉木生长的遗传效应中起主要作用,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起次要作用的结论。在杉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不同阶段,应选择具有GCA和SCA效应值不同的亲本分别用于育种园和生产性种子园的建设。
关键词:
杉木 半双列杂交 配合力 选择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诸平 高亦珂 刁晓华 王映阁 郭彦超 张启翔
为研究多季花有髯鸢尾杂交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多季花有髯鸢尾品种Iris‘Halston’(赫氏蓝)和I.‘White and Yellow’(白与黄)为杂交亲本,构建杂交F1代群体和回交BC1代群体。表型性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F1和BC1的二次花率分别提高到24.14%和35.18%;2)与观赏性紧密相关的垂瓣长度和旗瓣长度,垂瓣宽度和旗瓣宽度分别趋于连锁遗传;3)BC1的花色变异丰富,可产生白色系、紫晕系、黄色系、深色系、垂瓣基部有斑型、垂瓣边缘有斑型、垂瓣紫色旗瓣黄色型7种不同类型的花色;4)F1和BC1的花型产生较大变异,经过多代选育,旗瓣、垂瓣长宽比逐渐增加,花瓣更加狭长,观赏性增强。综上,多季花有髯鸢尾的花部性状可连锁遗传,以赫氏蓝和白与黄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可提高后代的二次花稳定性,并产生大量花色和花型变异。
关键词:
鸢尾 多季花 杂交后代 表型性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郭艳华 徐正进 方萍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子宁 郭北海 方仁 孙敬三 路铁刚 刘辉 王景林
从5个组合的小麦×玉米杂交后代中筛选出42个变异株系与其小麦亲本作比较,这些株系在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粒重、成熟期及抗病性等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双向性的;从这些变异株系中筛选出了一些植株较矮、高抗白粉病、农艺性状好的株系,可以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材料。证明小麦×玉米杂交途径在小麦单倍体育种、品种改良和提高育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农艺性状,变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苏胜彦 董在杰 曲疆奇 梁政远 张建桥 刘伟 马良骁 袁新华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杂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期望从可能产生的多个复合杂交组合中寻找可能的优良组合。实验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方差组分剖分、灰色关联度、比较不同方法的预测效果对建鲤、黄河鲤、黑龙江野鲤3个鲤群体双列杂交F1代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未考虑PIT标记和考虑PIT标记时所测性状对体重影响作用不同。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2个时期的体长(体长和标记体长)对体重均有影响;(2)不同组合、组合内家系间以及初始体重和雌性的互作固定效应显著;(3)3种不同预测方法的分析表明,组合Hyj,Hjy和JJh可在复合育种时优先考虑。实验结果表明,杂交F1代体重与初始体重和性别(尤其是雌性)...
关键词:
鲤 方差组分 灰色关联度分析 杂交预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方周 江锡兵 龚榜初 赖俊声 吴剑 李煜
[目的 ]为明确锥栗杂交子代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和优良单株选择。[方法 ]以锥栗杂交F_1代143个单株为材料,对其果实表型7个外形特征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分别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变异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所有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杂交F_1代坚果形状等6个外形特征性状多样性指数大于0.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数量性状中,变异幅度较大的为栗苞总质量、坚果总质量与单果质量,变异幅度最小为出仁率,单株间果实表型各性状差异极显著(P <0.01),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12个果实数量性状间共存在42组极显著相关(P <0.01)与6组显著相关(P <0.05)关系,可开展联合选择;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单株综合得分最高均为G-98,2种方法综合评选出G-98等10个优良单株。[结论 ]锥栗杂交F_1代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与相关性,综合选优结果重合度较高,研究结果为锥栗新种质创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瑞 于洪柱 徐博 王多伽 徐安凯
【目的】筛选适合与不育系MS-GN杂交的苜蓿品种,以有重点、有目标地加强优良苜蓿品种的选育。【方法】以紫花苜蓿雄性不育系MS-GN为母本,与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我国的优良紫花苜蓿品种为父本配置的15个苜蓿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第1茬牧草初花期的株高、单株分枝数、鲜干草质量等产量性状和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纤维和叶茎比等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苜蓿杂交组合间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均有一定差异,组合6×M株高最高,单株分枝数以组合12×M最多,组合15×M和11×M的鲜、干草产量均较高;以俄罗斯引进资源为父本的组合在株高上表现突出,以我国苜蓿品种为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王瑞 何祥凤 赵祥云 王树栋 王文和
为了研究百合观赏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以亚洲百合品种Easy Dance与Pearl Carolina杂交获得的161株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株高、花色、斑点、花冠直径、内轮外花被长和宽、外轮花被片长和宽、花丝长、子房长、花柱长等11个主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花色多呈不同深浅的橙色,只有少量的黄色个体,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斑点在后代中分离出的4种类型为两种斑点、只有刷状斑点、只有突起型斑点和无斑点,其分离比为10∶3∶2∶1。9个数量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10.64%~26.20%,其中内轮花被片长变异系数最小,花丝长变异系数最大。株高、花冠直径、内轮花被片长、内轮花被片宽、外轮花被片长、子房长、花柱长分别占中亲值的148.09%、121.97%、114.12%、127.59%、119.59%、124.99%和122.09%,表现出了一定的杂交优势,外轮花被片宽和花丝长表现出减小的趋势。9个数量性状在后代中的中亲优势率为-2.38%~48.09%,除了外轮花被片宽和花丝长外,其他7个性状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9个数量性状组成的36对相对性关系中,有20对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和3对达到了显著相关(p<0.05),各性状间相关性紧密。杂交后代性状分离广泛,出现了大量的超亲个体,有利于选择性状优良的单株。
关键词:
百合 杂交 性状 遗传变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莉 刘玉 吴雪 王晨 何静娟 岳静宇 雷家军
红花草莓是新兴的观赏兼食用的园艺植物,具较高的观赏价值。红花草莓在花色、果实品质等方面的育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育成的红花草莓品种很少,且花色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粉色),果实品质较差。红花草莓不同花色之间的杂交,其后代花色和果实性状方面研究鲜见报道。以红花草莓品种粉佳人(花粉色)与俏佳人(花深粉色)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调查杂交后代花色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粉佳人×俏佳人和俏佳人×粉佳人这2个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85%和9.09%,播种出苗率分别为20.80%和2.64%;杂交后代花色分离明显,出现了红色、深粉色、粉色、浅粉色和白色。获得了花色艳丽的新种质,个别株系花色出现花瓣基部色深的性状。有42株后代在花大小、单序花朵数等性状明显优于亲本;杂交后代果实形状多数为圆锥形,还有楔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圆形及带果颈等形状,果实大小差异明显,单果重为5.2~22.9g。杂交后代果实品质性状变异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1%~12.5%,可滴定酸为0.2%~1.5%,维生素C含量为17.3~116.2mg·100g-1。从2个正反交后代248株杂种中,筛选出了6个果实较大、花色红艳的株系,其中5-21,5-56,6-1,6-57均为红色株系,花色深而艳丽,可用于观赏或用于培育红花草莓红色品种的亲本;优系5-17和5-39则果实较大、芳香,花深粉红色,适于观赏和鲜食。本研究选育出的不同花色优系尤其是红色种质有较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红花草莓 杂交 花色 果实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志广 赵颂民 沈银柱 黄占景
对普通小麦{[(A)京引39A×75-3369]A2×806}A7×7269-10和小黑麦杂交后代的24个株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抗虫性、有效分蘖、生育期、株高和千粒重等性状上都表现了超亲的变异,增加了普通小麦常规育种的遗传资源,有利于进行新品系的选育。是一套具有筛选价值的远缘杂交后代株系。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农艺性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甘远迪 罗明坤 李思发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