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1)
2023(11555)
2022(10315)
2021(9689)
2020(8120)
2019(18761)
2018(18700)
2017(36013)
2016(19967)
2015(22412)
2014(22423)
2013(22134)
2012(20151)
2011(18136)
2010(17999)
2009(16671)
2008(16201)
2007(14060)
2006(12312)
2005(10946)
作者
(58598)
(48401)
(48208)
(45708)
(31029)
(23351)
(21909)
(19012)
(18476)
(17381)
(16628)
(16301)
(15441)
(15278)
(15072)
(14803)
(14714)
(14468)
(13988)
(13784)
(12102)
(12016)
(11715)
(10963)
(10867)
(10792)
(10780)
(10708)
(9853)
(9577)
学科
(73386)
经济(73269)
管理(61270)
(55758)
(48026)
企业(48026)
方法(34084)
数学(29153)
数学方法(28820)
(21811)
(19304)
中国(18624)
(18071)
(17964)
业经(17445)
地方(14111)
(13876)
财务(13809)
财务管理(13781)
企业财务(13082)
理论(12936)
环境(12656)
(12621)
贸易(12615)
(12568)
农业(12557)
(12468)
技术(12294)
(12259)
(11889)
机构
大学(283283)
学院(280015)
管理(111503)
(106361)
经济(103854)
理学(96935)
理学院(95802)
管理学(94180)
管理学院(93680)
研究(93596)
中国(67678)
(60441)
科学(59959)
(51401)
(47597)
(47010)
业大(44652)
研究所(43471)
中心(41475)
财经(40838)
(40608)
北京(37983)
(37027)
农业(36914)
(35907)
师范(35520)
(34332)
(32794)
经济学(31353)
财经大学(30455)
基金
项目(196394)
科学(153347)
基金(142108)
研究(141998)
(124372)
国家(123372)
科学基金(105498)
社会(87713)
社会科(83009)
社会科学(82989)
(77124)
基金项目(76232)
自然(70065)
自然科(68361)
自然科学(68338)
自然科学基金(67110)
(64965)
教育(64818)
资助(58254)
编号(57723)
成果(47373)
重点(43763)
(42892)
(41029)
(40937)
课题(39967)
创新(38326)
(38182)
科研(37844)
教育部(36623)
期刊
(116642)
经济(116642)
研究(82158)
中国(52695)
学报(48757)
科学(43379)
(42926)
管理(41170)
(39613)
大学(36662)
学学(34646)
教育(30821)
农业(29672)
技术(23093)
(22332)
金融(22332)
财经(19825)
业经(18785)
经济研究(17631)
(16702)
问题(15053)
科技(14639)
图书(14599)
理论(14521)
(14303)
(13701)
实践(13432)
(13432)
业大(13099)
技术经济(12614)
共检索到403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祁高富  包宏  封维忠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 2d后 ,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 ,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 ,寄主愈伤组织于 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继而诱发膜脂脂过氧化反应 ;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 ,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毒素作用后于 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DA ,6h内则可检测到严重的离子渗漏 ,造成膜的破坏 ,细胞受到伤害并死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李传道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福建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月波  曲强  魏雅冬  佟德利  孙军德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修剪对病情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在30℃、相对湿度大于60%时,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指数明显升高,最高病情指数为80.9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桥  赵秀香  吴元华  
对分离自辽、冀、鲁三省43个市(区)的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Kert)Wei]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测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占34.91%)和4株(占3.77%);气生菌丝类型分为密集型和几无菌丝型,菌株数分别为88株(占83.02%)和18株(占16.98%);菌落颜色表现深墨绿、深褐、灰、浅灰和白色等多样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多;菌株色素分泌情况包括无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黄素红  李传道  程淑婉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生健康针叶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水平与针叶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在测定的13个无性系和单株中,4个易感株的酶活性较低,9个抗病无性系中除个别酶活性与易感株相近外,其余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都明显比易感株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株间差异相对较小,但在总体水平上,抗病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也比易感株略高。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液处理后,无论是抗病针叶还是易感针叶,6-磷酸葡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华  周天仓  程晶晶  李小虎  黄丽丽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苹果褐斑病菌生长发育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6和0.055μg·mL-1,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别为0.009和0.024μg·mL-1;但2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值较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高104~105倍,分别为128.825和331.131μg·mL-1。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的毒力较强,EC50值明显低于戊唑醇,说明其抑制效果较好;而戊唑醇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时效果略优于苯醚甲环唑,表现为EC50值相对较小。2年独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在推荐使用浓度对苹果褐斑病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朝宇  王园秀  蒋军喜  欧阳慧  秦双林  黄婷  
【目的】鉴定江西省鄱阳县美国红枫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该病害的发生时期和为害程度,对病害症状进行观察记载。随机采集30份不同发病阶段的病叶样品,采用PDA培养基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和菌种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PM-1和PM-2作为供试菌株,用浓度为1×106个·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美国红枫健康叶片进行刺伤接种,并对接种发病后病斑进行病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将各分离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中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逐日观察测量菌落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及产孢情况等性状。对自然发病寄主上着生的病菌和人工培养的病菌分别制作切片,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雍道敬  李保华  张延安  王彩霞  董向丽  郭长飞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海东  李晓雁  杨红澎  卢显芝  刘畅  
为了研究中药内生菌对植物病害真菌的拮抗效果,以云雾龙胆为材料进行试验,筛选到1株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XJ0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成团泛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黄瓜褐斑病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拮抗作用,拮抗活性物质在20℃和30℃时活性较强,高于40℃则活性降低。在pH值为5~10之间均有抑菌活性,对低pH值更敏感;在30℃条件下,50μg/mL的蛋白酶K处理2 h可以使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摇瓶发酵24 h时,内生菌XJ01的抑菌活性最高。盆栽试验表明,内生菌XJ01对黄瓜褐斑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