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9)
2023(11101)
2022(10015)
2021(9334)
2020(7909)
2019(18288)
2018(18104)
2017(34677)
2016(19373)
2015(21780)
2014(21511)
2013(21474)
2012(19661)
2011(17777)
2010(17428)
2009(15798)
2008(15097)
2007(12996)
2006(11261)
2005(9707)
作者
(59737)
(49195)
(49182)
(46456)
(31538)
(23872)
(22249)
(19591)
(18954)
(17543)
(17055)
(16605)
(15827)
(15566)
(15420)
(15333)
(15312)
(14795)
(14272)
(14103)
(12577)
(12060)
(12027)
(11233)
(11056)
(11026)
(10989)
(10730)
(10103)
(9987)
学科
(72180)
经济(72099)
管理(51503)
(49014)
(40630)
企业(40630)
方法(35983)
数学(31265)
数学方法(30898)
(20315)
(19357)
中国(17734)
(16763)
业经(15918)
地方(14430)
农业(13112)
理论(12748)
(12507)
贸易(12502)
(12107)
(11980)
环境(11829)
技术(11533)
(11525)
(10714)
财务(10655)
财务管理(10635)
教育(10629)
(10175)
企业财务(10088)
机构
大学(274578)
学院(270911)
管理(105857)
(99359)
经济(97069)
研究(94985)
理学(92828)
理学院(91686)
管理学(89833)
管理学院(89394)
中国(66495)
科学(65676)
(59392)
(55753)
(50198)
业大(49730)
研究所(46678)
农业(44579)
(42648)
中心(41666)
(38876)
北京(37080)
(35646)
师范(35118)
财经(35006)
(34785)
(31967)
技术(31362)
(31358)
农业大学(29642)
基金
项目(197348)
科学(152517)
基金(141860)
研究(136135)
(127561)
国家(126548)
科学基金(106311)
社会(82076)
(78775)
社会科(77607)
社会科学(77583)
基金项目(76348)
自然(73715)
自然科(71945)
自然科学(71917)
自然科学基金(70624)
(67238)
教育(62304)
资助(58951)
编号(54388)
重点(44759)
成果(43628)
(42039)
(41838)
(40981)
计划(39790)
科研(39038)
创新(38238)
课题(38123)
大学(35779)
期刊
(104155)
经济(104155)
研究(75046)
学报(55722)
(49556)
中国(49533)
科学(47995)
大学(40400)
学学(38296)
管理(37511)
农业(34758)
(30231)
教育(29935)
技术(22116)
(18063)
金融(18063)
(17642)
业经(17001)
经济研究(16336)
财经(16209)
业大(16055)
图书(15492)
科技(15179)
(14552)
林业(13853)
(13705)
问题(13499)
理论(13236)
农业大学(12784)
技术经济(12590)
共检索到381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祁高富  包宏  封维忠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 2d后 ,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 ,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 ,寄主愈伤组织于 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继而诱发膜脂脂过氧化反应 ;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 ,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毒素作用后于 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DA ,6h内则可检测到严重的离子渗漏 ,造成膜的破坏 ,细胞受到伤害并死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李传道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福建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张茹琴  迟玉成  林海洋  许曼琳  夏淑春  
为了明确花生黑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对该病菌分泌的毒素进行了提取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花生黑斑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筛选和优化,采用氯仿提取、硫酸铵和柱层析分离纯化病菌产生毒素。结果表明:花生黑斑病菌在V8培养液、光/暗交替、静止条件下培养20 d产毒活性最强,用等量的氯仿提取,再经过8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透析和柱层析纯化,可以获得较高活性的花生黑斑病菌毒素。初步分析显示,毒素由A和B 2种成分构成,但仅A成分对花生有致病性,B成分没有,A成分是毒素的主要成分;另外,病菌毒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极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月波  曲强  魏雅冬  佟德利  孙军德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修剪对病情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在30℃、相对湿度大于60%时,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指数明显升高,最高病情指数为80.9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华  周天仓  程晶晶  李小虎  黄丽丽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苹果褐斑病菌生长发育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6和0.055μg·mL-1,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别为0.009和0.024μg·mL-1;但2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值较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高104~105倍,分别为128.825和331.131μg·mL-1。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的毒力较强,EC50值明显低于戊唑醇,说明其抑制效果较好;而戊唑醇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时效果略优于苯醚甲环唑,表现为EC50值相对较小。2年独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在推荐使用浓度对苹果褐斑病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桥  赵秀香  吴元华  
对分离自辽、冀、鲁三省43个市(区)的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Kert)Wei]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测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占34.91%)和4株(占3.77%);气生菌丝类型分为密集型和几无菌丝型,菌株数分别为88株(占83.02%)和18株(占16.98%);菌落颜色表现深墨绿、深褐、灰、浅灰和白色等多样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多;菌株色素分泌情况包括无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黄素红  李传道  程淑婉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生健康针叶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水平与针叶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在测定的13个无性系和单株中,4个易感株的酶活性较低,9个抗病无性系中除个别酶活性与易感株相近外,其余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都明显比易感株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株间差异相对较小,但在总体水平上,抗病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也比易感株略高。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液处理后,无论是抗病针叶还是易感针叶,6-磷酸葡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芝芬  张红心  崔四平  王立安  魏建昆  
稻瘟病菌90-2菌株系是从大田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上分离的对野败型(W)CMS专化致病的生理小种。研究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毒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本试验测定了此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中培养对毒素产生的影响、毒素的热稳定性及pH值变化对毒素活性的影响等。离体叶片法测定毒素活性发现毒素使离体叶段褪绿和细胞坏死,珍汕97A褪绿程度大于珍汕97B,进一步测定了毒素对W珍汕97A、97B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和对W珍汕97A、97B呼吸作用的影响,初步测定了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用根冠细胞法测定了90-2菌株毒素对一套4种同核异质CMS材料的致病力,表明稻瘟病菌90-2菌株是CMS野败型的专化生理小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月娥  李保华  董向丽  王彩霞  李桂舫  李宝笃  
【目的】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越冬后病菌的产孢条件和动态,明确褐斑病初侵染孢子的形成期和形成量,为病害前期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培养箱控温、控湿条件下测定越冬后褐斑病菌产孢所需温度、湿度条件和动态。【结果】越冬后的褐斑病菌在0—30℃都产生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15.5℃。越冬后病菌产孢需要高湿条件。将越冬病叶湿润或直接置于相对湿度97%以上的环境中,病菌在6 h内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15或20℃下经36 h以上保湿处理后产生少量子囊盘,子囊盘的检出频率为0.34%。5月下旬采集的越冬病叶中,子囊盘的检出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