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7)
2023(10734)
2022(9601)
2021(9174)
2020(7780)
2019(18230)
2018(18203)
2017(35159)
2016(19507)
2015(21987)
2014(21914)
2013(21649)
2012(19905)
2011(17857)
2010(17791)
2009(16263)
2008(15675)
2007(13405)
2006(11709)
2005(9951)
作者
(57911)
(48044)
(47905)
(45362)
(30703)
(23024)
(21578)
(19006)
(18405)
(17154)
(16542)
(16236)
(15289)
(15203)
(14896)
(14827)
(14380)
(14249)
(13776)
(13702)
(12134)
(11838)
(11738)
(11014)
(10840)
(10751)
(10565)
(10557)
(9862)
(9574)
学科
(76603)
经济(76520)
管理(53982)
(50795)
(43053)
企业(43053)
方法(40330)
数学(35352)
数学方法(34764)
(19266)
(18812)
中国(17722)
(17200)
业经(15947)
地方(14582)
理论(13995)
(12665)
农业(12662)
(12464)
贸易(12459)
(12056)
环境(11942)
技术(11780)
(11422)
(11264)
财务(11195)
财务管理(11176)
(10618)
企业财务(10605)
教育(10066)
机构
大学(279568)
学院(276355)
管理(111243)
(102357)
经济(100059)
理学(97940)
理学院(96816)
管理学(94614)
管理学院(94149)
研究(91869)
中国(64909)
科学(61987)
(59936)
(48165)
(47272)
业大(46194)
(44668)
研究所(43931)
中心(40444)
(38513)
农业(38021)
北京(37567)
(37323)
财经(37076)
师范(36938)
(33792)
(33423)
(31720)
师范大学(29999)
经济学(29727)
基金
项目(199201)
科学(155513)
基金(144218)
研究(140574)
(127813)
国家(126809)
科学基金(107769)
社会(85827)
社会科(81212)
社会科学(81189)
(78155)
基金项目(77164)
自然(73539)
自然科(71868)
自然科学(71849)
自然科学基金(70502)
(66768)
教育(65115)
资助(60634)
编号(56813)
成果(45893)
重点(44671)
(43172)
(41396)
(41126)
课题(39403)
科研(38814)
创新(38316)
计划(37841)
大学(36640)
期刊
(105381)
经济(105381)
研究(75887)
学报(50182)
中国(46162)
科学(45189)
(42990)
管理(38998)
大学(37196)
学学(35199)
(31490)
教育(30530)
农业(30455)
技术(23653)
(18378)
金融(18378)
财经(17037)
业经(16945)
经济研究(16404)
(15331)
图书(15325)
科技(14755)
(14318)
业大(13981)
(13927)
问题(13810)
理论(13698)
技术经济(13489)
林业(13028)
实践(12830)
共检索到381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蒋平  张星耀  林云华  黄照岗  何玉友  
松褐天牛缓释型引诱剂由引诱活性制剂和具强吸附力的缓释基质复合配制,其组分和配比为2种单萜烯∶乙醛∶丙酮∶乙醇∶微晶碳素∶膨润土=0.20∶0.06∶0.06∶0.08∶0.47∶0.13,引诱活性制剂和缓释基质质量分别占缓释型引诱剂总质量的40%和60%。缓释型引诱剂能控制活性成分释放速度,使引诱活性成分较平稳地持续发挥引诱效果。缓释型引诱剂引诱活性成分日均释放量为0.9 g,仅为原型引诱剂日均释放量的25.0%,可引诱以松褐天牛成虫为主的29种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广谱性的缓释型引诱剂。该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成虫的引诱活性与原型引诱剂基本一致,其林间有效作用半径和诱获率分别为70 m和43.8%...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蒋平  吴沧松  孙胜利  姜礼元  林长春  
通过连续 2 a的系统研究 ,筛选出对松墨天牛引诱活性最强的 M99-1引诱剂 ,其主要成分为单萜烯、乙醛、丙酮和有机溶剂。在松墨天牛成虫期 ,每个诱捕器可诱捕 151.5头天牛成虫 ,平均降低下代卵量 12 0 4 .4粒。该引诱剂对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密度及其携带松材线虫数量和防治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艳涛  李硕  孟昭军  王嘉冰  刘英胜  张爱军  严善春  
【目的】研究颜色改进型暗褐色拦截挡板诱捕器诱捕效果;将缓释的1-戊醇和2-戊醇单独或与信息素组合后,结合颜色改进型暗褐色诱捕器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探究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以期开发监测光肩星天牛的有效工具。【方法】在每个样地用尼龙绳分别将32个诱捕器(4种引诱剂×4种释放率×2种颜色)悬挂在柳树枝干上,3个样地共悬挂96个诱捕器。每天检查一遍诱捕器,统计、鉴定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的雌、雄数量。【结果】诱捕器颜色显著影响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暗褐色诱捕器的平均诱捕量为1.521头,显著高于黑色诱捕器的平均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温小遂  喻爱林  唐艳龙  廖三腊  施明清  
[目的]明确APF-Ⅰ型诱剂样品(A)和F型诱剂样品(C)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方法]以生产上使用的APF-Ⅰ持久增强型诱剂(B)和F1型诱剂(D)为对照,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成虫试验。[结果]表明:诱剂A的平均诱虫量最高,分别为诱剂B、诱剂C和诱剂D的1.17倍、1.41倍和1.58倍,且显著高于诱剂C和诱剂D。在持效试验中,诱剂A平均诱虫量也高于其他3种诱剂。在161 d诱捕期内4种诱剂诱到的松墨天牛雌虫是雄虫的1.65 1.93倍,平均1.76倍。诱剂C也优于同类产品的诱剂D。[结论]诱剂A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连芹  宋世涵  黄焕华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马尾松、湿地松、黑松及日本赤松的主要蛀干害虫,也是台湾五针松、北美短叶松、日本冷杉、欧洲云杉、柳杉等主要蛀干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以东、河北以南,东至台湾、南至广东;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近10年来,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多处发生天牛危害,不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伍苏然  张淑颖  熊国如  袁素蓉  董文霞  肖春  
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松节油与乙醇、苯乙醇、松油醇、糖酒醋液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7种引诱剂(Ⅰ、Ⅱ、Ⅲ、Ⅳ、Ⅴ、Ⅵ、Ⅶ)、2种成品引诱剂(Ⅷ、Ⅸ)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松节油对松墨天牛有一定引诱作用(Ⅰ诱虫量2.4±0.92头,雌性比0.33±0.06)。乙醇可显著增强松节油的引诱效果(Ⅴ诱虫量22.4±4.52头,Ⅲ雌性比0.57±0.04)。苯乙醇、松油醇组合引诱剂对诱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诱雌能力(Ⅵ雌性比0.68±0.05)。添加糖酒醋液显著降低了组合引诱剂的诱虫量(10.80±3.73头)及雌性比(0.26±0.10)。组合引诱剂Ⅵ诱虫量(22.05±5.74头)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平  郭瑞  张真  
在固定的剂量下和相同的时间段内,对国产4种引诱剂在浙江富阳林间对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墨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浙江产的ZGHC-M-99和上海产的HYP-SH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福建产的FJ-Ma-05引诱剂,但与广东产的A-3引诱剂差异不大。基于所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个体数,4种引诱剂的诱捕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ZGHC-M-99引诱剂、HYP-SH引诱剂、A-3引诱剂、FJ-Ma-05引诱剂。诱捕结果分析表明,4种引诱剂的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地理差异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何学友  杨希  徐耀昌  林庆源  
研制开发的FJ-Ma-0 2松墨天牛引诱剂 ,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密度虫口的松阔混交林内 ,当年新诱捕点每个诱捕器平均引诱到 1 1 9 3头松墨天牛 ,其中 46 48%为雌成虫 ,平均每头雌虫怀卵量为 3 7 82粒。在福建中部地区诱虫高峰时间为 5— 8月。在诱虫点周围翌年虫口数量可降低 2 3。研制的活虫捕捉器 ,通过简单原理可直接捕捉活虫 ,其活虫可供各种试验使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林长春  姜礼元  吴沧松  姚剑飞  俞盛明  
报道了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间 ,在马尾松 -栎类次生混交林、马尾松 -湿地松人工林和黄山松天然林 3种不同林分中 ,应用 M99-1引诱剂诱捕钻蛀性松甲虫种类、主要钻蛀性松甲虫成虫种群数量及其比率和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其比率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M99-1引诱剂诱获鞘翅目害虫达 2 6种 ,其中钻蛀性松甲虫达 14种 ,占诱获种类的 5 3.8%。马尾松角胫象、松墨天牛种群数量比率最高 ,分别达 5 7.3%~ 69.8%和 2 7.2 %~ 2 9.3%。 3种不同松林林分中 ,短角幽天牛、褐幽天牛、薄翅锯天牛等其它主要钻蛀性害虫的数量比率也较高。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孕卵...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佳敏  徐华潮  
通过设置室内多树种混合引诱实验和林间引诱实验对苦楝Melia azedarach引诱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成虫的效果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苦楝对星天牛成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并且数量较多的苦楝引诱效果更为明显,100株苦楝的诱虫率为79.25%,而50株苦楝诱虫率仅为28.57%。在同一的环境下,苦楝枝条的平均被取食面积为6.19 cm2,远大于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integrifoliol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lifolia。实验结果以期为星天牛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何学友  叶剑雄  黄衍庆  高美玲  
苦楝 (Meliaazedarach)对星天牛 (Anoplophorachinensis)成虫具有较强的引诱能力 ,引诱直线距离可达2 0 0m以上 ,6~ 7月的诱虫量占整个诱虫期的 71 6 % ,星天牛在苦楝树上的取食、停歇及交配时间每次一般在2~ 7h之间 ;诱饵树以设置在通风向阳的林道旁或郁闭度较小林分的林窗中为宜 ,距寄主植物有一定距离的林缘更佳。以 5种溶剂在常温下浸泡苦楝树叶及嫩枝皮 ,用其浸提液制成滤纸和木块诱芯 ,对星天牛成虫进行引诱试验 ,以甲苯、丙酮、乙醇 3种溶剂的效果较好 ,单头次啃咬诱芯最长时间达 37min 46s,且雌虫在诱芯上表现出产卵动作 ;红外光谱仪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石娟  Kari Helivaara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剂2的触角反应(雌虫2.139mV±0.678mV,雄虫2.169mV±0.473mV)大于引诱剂1(雌虫0.440mV±0.232mV,雄虫0.297mV±0.142mV),对引诱剂1的反应值和对照差不多;而红胸郭公虫对引诱剂1的触角反应(雌虫4.618mV±1.106mV,雄虫4.534mV±1.087mV)明显大于引诱剂2(雌虫2.209mV±0.680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璇  胡春祥  曹传旺  Troy Kimoto  
【目的】比较3种植物源引诱剂对鞘翅目甲虫在2种林型中的引诱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效引诱剂防治甲虫的危害。【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老山实验站样地)和人工纯林(林场样地)使用Lindgren漏斗诱捕器进行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林间诱捕试验,统计2种样地诱捕甲虫的数量、种类,比较不同林型不同样地间诱捕效果,分析环境条件对鞘翅目甲虫引诱和诱捕器释放量的影响。【结果】1)3种植物源引诱剂UHr,COB和LAP对鞘翅目甲虫均具有引诱作用,捕获的3 215号鞘翅目昆虫隶属于55科120属,其中小蠹科占48.93%,为优势鞘翅目类群。3种引诱剂诱捕效果依次为UHr>COB>LAP,其中UHr引诱剂引诱个体数占74.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威  舒金平  孟海林  张守科  吴鸿  王浩杰  
[目的]优化黄脊竹蝗引诱剂配方,更好地实现黄脊竹蝗的有效控制。[方法]配制不同的引诱剂,通过林间诱杀试验测定不同配方毒饵对黄脊竹蝗的诱杀效果。[结果]Na Cl 2%+NH_4HCO_3 10%+INdOle 5‰配方所制成毒饵诱杀黄脊竹蝗效果最好,24 H内的诱杀量可达639.4±48.14头·诱捕器-1,其次是2%Na Cl+10%NH_4HCO_3 配方,平均诱杀量达580.8±40.36头·诱捕器-1,与发酵人尿的诱杀量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时间显著影响各配方的诱杀效果。Na Cl和NH_4HCO_3 是人尿引诱黄脊竹蝗的关键物质,挥发物INdOle对诱杀具有增效作用。[结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非  郑思宁  黄居昌  吴延海  
通过基团贡献法计算了温度对诱捕器内甲基丁香酚浓度的影响,并测定了一定流速下诱芯数目对甲基丁香酚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15.68℃)内,温度越低,诱捕器内需要越多的诱芯数目才能达到最佳引诱浓度,从而对橘小实蝇起到最佳的引诱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