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1)
- 2023(10058)
- 2022(8364)
- 2021(7335)
- 2020(6013)
- 2019(13280)
- 2018(12978)
- 2017(24265)
- 2016(13124)
- 2015(14589)
- 2014(14523)
- 2013(14479)
- 2012(13606)
- 2011(12633)
- 2010(13022)
- 2009(12411)
- 2008(11968)
- 2007(10828)
- 2006(10005)
- 2005(9349)
- 学科
- 济(77687)
- 经济(77602)
- 管理(42489)
- 业(32451)
- 企(26528)
- 企业(26528)
- 地方(22927)
- 方法(22037)
- 数学(19243)
- 数学方法(19127)
- 中国(16769)
- 学(15876)
- 环境(15765)
- 农(15456)
- 业经(15354)
- 制(15111)
- 财(15055)
- 地方经济(14807)
- 体(11602)
- 融(10740)
- 金融(10737)
- 农业(10556)
- 划(10147)
- 和(9759)
- 银(9661)
- 银行(9650)
- 发(9350)
- 行(9325)
- 资源(9273)
- 经济学(9242)
- 机构
- 学院(199806)
- 大学(198643)
- 济(92971)
- 经济(91220)
- 研究(76079)
- 管理(71749)
- 理学(60827)
- 理学院(60041)
- 管理学(59110)
- 管理学院(58731)
- 中国(56785)
- 科学(45335)
- 财(42850)
- 京(42703)
- 所(38826)
- 江(36860)
- 研究所(35069)
- 中心(33315)
- 财经(33149)
- 农(30257)
- 经济学(30140)
- 经(29731)
- 院(28123)
- 业大(27802)
- 经济学院(26674)
- 范(26176)
- 北京(26141)
- 师范(25943)
- 省(24765)
- 州(24736)
- 基金
- 项目(132437)
- 科学(105680)
- 基金(97115)
- 研究(96582)
- 家(85146)
- 国家(84550)
- 科学基金(72287)
- 社会(65082)
- 社会科(61806)
- 社会科学(61790)
- 省(52795)
- 基金项目(51373)
- 自然(44848)
- 自然科(43571)
- 自然科学(43562)
- 划(43226)
- 自然科学基金(42774)
- 教育(42150)
- 资助(38325)
- 编号(36578)
- 重点(31312)
- 发(30942)
- 成果(29461)
- 制(29062)
- 部(29002)
- 国家社会(27786)
- 创(27224)
- 课题(27079)
- 创新(25820)
- 发展(25211)
共检索到315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李平
综合利用泰尔指数、空间重心模型以及成本评价模型,对2002—2013年松花江生态经济走廊流域经济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流域经济差异程度演变特征各异,且流域经济差异程度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发展特征,中游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整个流域经济差异情况发挥重要作用。2流域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现象明显,上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增速趋缓,下游发展水平最低,但速度激增。另外中低水平及低水平发展区占据主体,但数量趋减,流域经济虽有提升,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3环境成本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特征逐渐演化为中游>下游>上游的特征。另外流域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情况各异,综合型城市外部成本最低,资源型城市以及区域型城市外部成本较高。4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各异,上游地区的驱动机制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环境管理与政府调控,而中游地区为所有制结构与外商投资,下游地区为所有制结构、政府调控与科学技术。
关键词:
流域经济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松花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相利
黑龙江省松花江经济走廊开发建设构想吴相利(黑龙江省绥化师专地理系)松花江是我国较大的河流之一,其干流从肇源县三汊河入黑龙江省境内到同江市同江口汇入中俄界河黑龙江。干流长938km,流经7市12县,横切黑龙江省腹地,贯穿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及东南山地和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陈保华
基于2010—2019年松花江流域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与人口集聚系统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系统综合水平指数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的时空异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大体平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为缓慢;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随时间变化呈平稳上升并趋于稳定的态势;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说明松花江流域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人口集聚系统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集聚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由空间杜宾模型以及效应分解可知,投资调整、政府能力会对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提高产生正向作用,城市化水平、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对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没有起到预期正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陈保华
基于2010—2019年松花江流域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与人口集聚系统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系统综合水平指数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的时空异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大体平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为缓慢;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随时间变化呈平稳上升并趋于稳定的态势;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说明松花江流域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人口集聚系统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集聚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由空间杜宾模型以及效应分解可知,投资调整、政府能力会对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提高产生正向作用,城市化水平、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对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没有起到预期正向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耿清格 王小艳 刘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艳芹 冯仲科 刘惠清 周嘉 孟昭虹
该文依据第二松花江干流的地形、水文、水质信息及其干流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选用合理的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模型,将水环境纳污能力与水环境的地理、水文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第二松花江干流水环境承载力的地域分异特征,探索水环境承载力与其水体动力特征、环境压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深入探讨第二松花江流域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并提出减污、增水、污水资源化等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进而为该流域污染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又铭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乡村性是描述乡村地域特征的重要指标,其时空分异可以有效反映乡村发展及转型的基本面。聚焦我国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采用乡村性指数测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7年长江经济带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并运用GWR模型重点分析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县域乡村性总体有所减弱,空间上呈现"东部低、中西部高"的特点;县域乡村性在城市群(圈)、省会及大城市附近呈现较低水平,向外围逐渐升高。(2)乡村性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传统农区,随时间推移明显缩减;低低集聚则集中在长三角、武汉、长株潭等城市群(圈)地区,且整体格局较为稳定。(3)农业技术、政府支持、资本投入、市场调节因素能促进乡村发展及转型,其中,农业技术的作用最强。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则兼具促进和限制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及转型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未来制定区域乡村发展策略应针对不同地区分类精准施策。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佳 周祖昊 王浩 刘佳嘉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及周边的56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布整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且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低纬度地区。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8.25 cm/10a,与冻土同期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41℃/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在1980s中期发生突变,突变年前后最大冻土深度减小了35 cm。此外,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比低纬度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滞后。
关键词:
最大冻土深度 变化趋势 突变 松花江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陆志华 夏自强 于岚岚 王景才
利用松花江流域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Kriging)法进行插值,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降水系列的变化趋势,用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等,分析了流域降水特征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1958—2009年52 a来流域年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②年内降水不均匀,大多集中在5—9月,6—8月最为集中,汛期(6—9月)降水占全年77.65%,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③流域年降水集中度很大,多年均值为0.682,呈东南小西北大的特点。年降水集中期为181.90°~187.68°,最大降水一般出现在7月20—26日,集中期地域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佳 周祖昊 王浩 刘佳嘉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及周边的56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布整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且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低纬度地区。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8.25 cm/10a,与冻土同期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41℃/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在1980s中期发生突变,突变年前后
关键词:
最大冻土深度 变化趋势 突变 松花江流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一平
1 西江流域概况 西江流域是珠江流域的主体,干流长2214多km,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4省(区),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9%,其中云南省在西江流域范围内的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6.5%,贵州省占16.8%,广西区占56.2%,广东省占7.3%。西江流域地处祖国南疆,西靠云贵高原,东接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南接北部湾和南海。流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运蕴藏量为2900万kW,可供开发的达2133万kW,开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林哲 牛腾 于强 岳德鹏 马骏 裴燕如
【目的】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空间网络的破坏,因此合理构建生态空间网络可以促进生态源地之间能量的流动,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方法】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生态源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MCR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其次,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计算生态源地“度”,运用引力模型计算松花江流域潜在生态廊道“边权”,依据复杂网络中“边权”和“度”得到研究区生态源地“权重”;最后,通过权-度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分析生态空间网络鲁棒性。【结果】(1)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由450个生态源地和1 019条潜在生态廊道组成。(2)在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中,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松原市生态源地斑块聚集度低,生态廊道结构简单,呼伦贝尔市、牡丹江市斑块聚集度高,生态空间网络错综复杂。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出现两极分化,生态环境亟需优化。(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共识别增边节点20个,模拟增边24条,模拟增边优化后,网络连接鲁棒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连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有很大提升。【结论】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空间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增边优化,提升生态空间网络的鲁棒性,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兆雪 孙萍 张景奇
在分析1986—2017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最小生态用地面积。结果表明:1986—2017年研究区生态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转移速率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其他生态用地、水域、耕地、草地、林地,且1996—2006年生态用地活跃程度最高; 1996—2017年耕地的空间稳定性最好,林地和水域次之,其他生态用地的空间稳定性最差;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2017年人均生态盈余为-0.821 10 hm2/人,出现了生态赤字,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需要4 919. 32 km2耕地或3 330.13 km2草地或1 382.03 km2林地或856. 95 km2水域。最后,提出退耕还林、其他生态用地还林、非生态用地转耕地3种生态用地调整战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裘浪 郝春旭 葛察忠
将系统科学中表征系统要素重要性程度的信息熵理论引入到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领域,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总量减排因素情况下,遴选出人均GDP、人均排放强度、重点行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废水COD处理率、生活废水COD削减率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六项分配依据指标,构建一个定量化的基于公平性的流域间水污染物总量的公平分配模型,并以松花江流域"十二五"总量分配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松花江流域的各地区之间COD削减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庆市COD削减率最高(22.55%),辽源市削减率最低(6.34%),10个地区的COD削减率高于目标削减率(12.43%),COD削减量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