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5)
- 2023(10430)
- 2022(9365)
- 2021(8895)
- 2020(7401)
- 2019(17145)
- 2018(17085)
- 2017(33096)
- 2016(18269)
- 2015(20223)
- 2014(20212)
- 2013(20101)
- 2012(18301)
- 2011(16376)
- 2010(16080)
- 2009(14459)
- 2008(13901)
- 2007(11872)
- 2006(10073)
- 2005(8625)
- 学科
- 济(66883)
- 经济(66807)
- 管理(50281)
- 业(48436)
- 企(40795)
- 企业(40795)
- 方法(33742)
- 数学(29215)
- 数学方法(28877)
- 学(17856)
- 农(17170)
- 财(17079)
- 中国(16406)
- 业经(14736)
- 地方(13320)
- 理论(11994)
- 农业(11584)
- 务(11556)
- 财务(11497)
- 财务管理(11479)
- 贸(11479)
- 贸易(11475)
- 制(11447)
- 技术(11444)
- 和(11320)
- 易(11141)
- 企业财务(10954)
- 环境(10622)
- 银(9758)
- 银行(9718)
- 机构
- 大学(255062)
- 学院(252395)
- 管理(101131)
- 济(92979)
- 经济(90801)
- 理学(88909)
- 理学院(87832)
- 管理学(86186)
- 管理学院(85744)
- 研究(84663)
- 中国(59480)
- 科学(57199)
- 京(54282)
- 农(45721)
- 所(43470)
- 业大(43074)
- 财(41680)
- 研究所(40359)
- 中心(37585)
- 农业(36257)
- 江(34985)
- 财经(34446)
- 北京(33783)
- 范(32967)
- 师范(32581)
- 经(31483)
- 院(31101)
- 州(28904)
- 技术(27703)
- 经济学(27034)
- 基金
- 项目(184007)
- 科学(143055)
- 基金(133212)
- 研究(129401)
- 家(118032)
- 国家(117098)
- 科学基金(99610)
- 社会(79074)
- 社会科(74839)
- 社会科学(74819)
- 省(72489)
- 基金项目(71923)
- 自然(68025)
- 自然科(66433)
- 自然科学(66408)
- 自然科学基金(65224)
- 划(61500)
- 教育(59011)
- 资助(54992)
- 编号(51918)
- 成果(41606)
- 重点(41046)
- 部(39622)
- 发(38384)
- 创(38331)
- 科研(36033)
- 创新(35742)
- 课题(35710)
- 计划(35334)
- 大学(33764)
共检索到348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晓东 刘桂荣 陈江燕 徐贵军 李淑华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
关键词:
松球壳孢菌 致病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盛勇 张宏瑞 孔琼 李正跃 骆弟乾 王学丽 董丽玲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对西花蓟马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致病性。【结果】在3.0×105~3.0×108mL-1浓度下,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9.61,6.63,5.57和4.49d;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307×108、1.528×107、4.030×106和5.839×105mL-1。对若虫的LT50值分别为8.51,6.81,5.00和4.02d;LC50分别为2.352×107...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西花蓟马 致病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盛勇 薛春丽 陈斌 孔琼 李正跃 肖春
进行了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分生孢子液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分生孢子浓度为4.5×104~4.5×108个/mL时,该菌对4龄和5龄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87%和82.94%,4龄幼虫接种后4~8 d的LC50分别为(3.213±0.055)×108、(5.953±0.111)×107、(6.548±0.058)×106、(6.993±0.074)×105和(5.171±0.068)×104个/mL,LT50分别是(8.73±0.19)、(6.99±0.27)、(5.79±0.16)、(5.18±0.21)和(4.48±0.12)d;5龄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明秀 宋瑞清
对来源于国内11省(区)31市(县)的46株金黄壳囊孢菌进行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黄壳囊孢菌的致病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关系而与寄主种类有一定的关系,从杨树上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强于非杨树上分离的菌株。RAPD分析表明:所有来源的46个菌株可分为2大类群,第1类群包括北京、新疆、辽宁、陕西、吉林、青海、甘肃的全部菌株和黑龙江5个菌株、山东2个菌株、内蒙古1个菌株,第2类群包括四川的全部菌株、内蒙古7个菌株和山东1个菌株。第1类群又可分为北京类群、新疆类群、辽宁类群、甘肃青海混合类群和黑吉青陕甘混合类群5个类群,第2类群可分为内蒙古类群和四川类群2个类群。金黄壳囊孢菌遗传多样性分组与菌...
关键词:
金黄壳囊孢菌 致病性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目的 ]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 ]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 fujiensis和E. 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 laricicola、E. 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 peniculi和O. 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 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 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 ]E. 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 fujiensis、O. hongxingense、O. peniculi和O. 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瀚文 陈汝婷 许建娇 周俊华 石鹏 杨青山 韩俊 初奎 宇佳 迟德富
【目的】筛选球孢白僵菌并探究其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以及分析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过程。【方法】1)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筛选菌株的品系;2)利用Excel2016软件计算累计校正死亡率,SPSS 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和LC_(50);3)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过程。【结果】1)经鉴定,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纯化得到的是4株不同的球孢白僵菌(编号分别为Bbz1、Bbz2、Bbz3和Bbz4);2)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测定,4株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毒力并不相同,其中,菌株Bbz4对幼虫的毒杀效果最好,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幼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68×10~5孢子/m L,对成虫毒杀效果最好的是菌株Bbz1,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成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27×10~6孢子/m L;3)使用菌株Bbz4和菌株Bbz1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接种0~12 h时,菌株分生孢子接触并附着在长林小蠹体表;接种18 h时,发现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接种36 h时,发现有菌丝向内穿透体壁的现象出现;接种72 h时,菌丝伸出体外;接种96~120 h时,整个虫体被菌丝覆盖。【结论】确定了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到的是4株不同球孢白僵菌,其中菌株Bbz4和Bbz1分别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致病性最强,并确定接种后不同时间节点上白僵菌的侵染进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禹博 纪明山 谷祖敏 张淑东 张双 杨宁 王勇
链格孢菌是一种丝状真菌,可以通过其菌丝产生的多种致病性毒素侵染植物组织,能够有效的用于防除水田杂草野慈姑。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链格孢菌SC-018培养基中的碳源及氮源进行了筛选,得到其最适碳源为D-半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培养温度及培养基初始pH值的最适范围。对D-半乳糖、硝酸钠、培养温度及初始pH值4因素进行响应面Box-Behnken实验,对链格孢菌SC-018的培养基中D-半乳糖、硝酸钠的含量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为马铃薯浸出液1000mL,D-半乳糖21.50g·L-1,硝酸钠3.15g·L-1,初始pH值7.81;培养温度25.94℃;通过对链格孢菌SC-018侵染水田杂草野慈姑的最适接种浓度、最佳作用时间的筛选,可得链格孢菌SC-018的孢子浓度每毫升大于1.00×105个时,便会对野慈姑植株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且孢子浓度每毫升为2.0×106个时,作用效果最佳;接种1~2叶期的野慈姑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时期;通过考察环境因子对链格孢菌SC-018致病性的影响可知,该菌成功侵染野慈姑并致其发病的最佳温度为25~28℃,光照条件为10h光照/14h黑暗交替,结露时间大于48h则可引起90%以上的接种野慈姑死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池树友 韩正敏 何月秋
2001年9月,用无菌的松材线虫对10年生黑松进行接种。2002年8月,检查黑松发病情况,并对接种的松树进行线虫和细菌的再分离。试验发现接种的8株黑松11个月后仍有5株表现正常,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而从其木质部却能分离到数量较多的无菌松材线虫。结果说明无菌的松材线虫虽然能侵入松树木质部,但在不携带细菌的情况下对松树是没有致病力的。
关键词:
无菌 松材线虫 黑松 接种 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刚 蒋金书
用18日龄公雏作为试验对象,以增重,病变和死亡为判定指标,用 E.brunetti 的0.5万、1万、5万、10万、20万、50万和100万/只为接种梯度,研究了布氏艾美耳于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接种0.5万~20万/只剂量的 E.brunetti 都明显影响鸡的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 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兵 陈洁 马胜平 殷帅文 王宁
链格孢菌为空心莲子草最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之一。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链格孢菌不同菌株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并测定了培养基、温度及pH值条件对强致病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优化了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J-14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菌株MS613、ZL500和pEC,而菌株ML03的致病性最弱,其所产生的病斑直径仅为J-14的22.12%。菌株J-14在空心莲子草茎叶煎汁培养基(ADA)上菌落生长和产孢量较高,培养5 D后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5.800 CM和519.374×106个;温度20~30℃及p H值6.5~8.5是其菌落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和酸碱度,且最适温度和p H值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铭 梁军 李箐 谢宪 程元 张星耀
[目的 ]研究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代谢系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探究其抑菌机制。[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在不同处理时间段内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酶活性,以及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可显著影响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中各关键酶活性。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在处理8~12 h内达到峰值,为75.25 U·(g·min)~(-1)、0.066 U·(g·s)~(-1)、5.8U·(g·s)~(-1)和12.33 U·(g·s)~(-1),分别是初始时的1.96、6.09、16.37和7.86倍;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处理12~24 h内显著下降,由初始时的0.55、0.066、2.35 U·(g·min)~(-1)下降至0.18、0.03、0.66 U·(g·min)~(-1),后下降趋缓;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辅酶Ⅰ含量在处理12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由初始时的30.33U·(g·min)~(-1)、 15.55U·(g·min)~(-1)、 5.70nmol·(g·min)~(-1)分别下降至10.00 U·(g·min)~(-1)、3.65 U·(g·min)~(-1)、1.34 nmol·(g·min)~(-1),处理12 h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不断升高;Na~+,K~+-ATP、Mg~(++)-ATP和Ca~(++)-ATP酶活性在处理8 h或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09、1.76和3.18μmolPi·(g·h)~(-1);此后迅速下降,处理24 h后下降趋缓并逐渐趋于0;松球壳孢菌细胞膜电导率在处理12 h内显著升高,且处理组在各时间段的电导率值始终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在处理24 h内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1.06 nmol·g~(-1),处理24 h至96 h内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各处理时间段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通过破坏松球壳孢菌的防御系统,阻碍了病原菌正常的生理代谢路径,从而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铭 梁军 李箐 谢宪 程元 张星耀
[目的 ]研究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代谢系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探究其抑菌机制。[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在不同处理时间段内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酶活性,以及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可显著影响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中各关键酶活性。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在处理8~12 h内达到峰值,为75.25 U·(g·min)~(-1)、0.066 U·(g·s)~(-1)、5.8U·(g·s)~(-1)和12.33 U·(g·s)~(-1),分别是初始时的1.96、6.09、16.37和7.86倍;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处理12~24 h内显著下降,由初始时的0.55、0.066、2.35 U·(g·min)~(-1)下降至0.18、0.03、0.66 U·(g·min)~(-1),后下降趋缓;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辅酶Ⅰ含量在处理12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由初始时的30.33U·(g·min)~(-1)、 15.55U·(g·min)~(-1)、 5.70nmol·(g·min)~(-1)分别下降至10.00 U·(g·min)~(-1)、3.65 U·(g·min)~(-1)、1.34 nmol·(g·min)~(-1),处理12 h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不断升高;Na~+,K~+-ATP、Mg~(++)-ATP和Ca~(++)-ATP酶活性在处理8 h或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09、1.76和3.18μmolPi·(g·h)~(-1);此后迅速下降,处理24 h后下降趋缓并逐渐趋于0;松球壳孢菌细胞膜电导率在处理12 h内显著升高,且处理组在各时间段的电导率值始终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在处理24 h内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1.06 nmol·g~(-1),处理24 h至96 h内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各处理时间段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通过破坏松球壳孢菌的防御系统,阻碍了病原菌正常的生理代谢路径,从而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丽 周蕾 潘珺 康李鹏 叶建仁 朱丽华
【目的】探讨无菌和带菌松材线虫对赤松的致病性,明确松材线虫在松树萎蔫病中的地位,为致病机制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赤松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每块组织接种无菌松材线虫250条,培养12天后,利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对愈伤组织进行染色,分析无菌松材线虫对赤松愈伤组织细胞活性的影响。以赤松组培苗和4年生盆栽实生苗为对象,每株接种无菌松材线虫和带菌松材线虫(组培苗250条,4年生苗3 000条),分别于18天和35天后统计2种类型线虫接种所致松苗萎蔫率,并对植株体内线虫进行再分离,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无菌 致病性 赤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