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8)
2023(10101)
2022(9087)
2021(8613)
2020(7212)
2019(16822)
2018(16749)
2017(31992)
2016(17864)
2015(20139)
2014(19960)
2013(19869)
2012(18232)
2011(16393)
2010(16104)
2009(14592)
2008(13920)
2007(11974)
2006(10412)
2005(8925)
作者
(54970)
(45194)
(45173)
(42667)
(29069)
(21966)
(20365)
(17974)
(17420)
(16187)
(15640)
(15250)
(14503)
(14376)
(14181)
(14050)
(14005)
(13687)
(13094)
(12892)
(11644)
(11187)
(11053)
(10345)
(10176)
(10121)
(10119)
(9913)
(9332)
(9101)
学科
(65445)
经济(65367)
管理(48187)
(45271)
(38214)
企业(38214)
方法(32360)
数学(27893)
数学方法(27548)
(18469)
(16899)
中国(16345)
(15786)
业经(14414)
地方(13312)
理论(11751)
(11406)
农业(11387)
(11289)
贸易(11284)
(10937)
(10712)
环境(10684)
技术(10637)
(10150)
财务(10092)
财务管理(10073)
教育(9781)
企业财务(9555)
(9328)
机构
大学(251889)
学院(248375)
管理(97422)
(89692)
经济(87571)
研究(87346)
理学(85181)
理学院(84141)
管理学(82440)
管理学院(82049)
中国(61227)
科学(60574)
(55156)
(49410)
(46105)
业大(45199)
研究所(42810)
农业(39286)
(39198)
中心(38163)
(35498)
北京(34789)
(32520)
(32382)
财经(32034)
师范(31926)
(29233)
(28959)
技术(28781)
(27339)
基金
项目(181092)
科学(139129)
基金(129622)
研究(125071)
(116596)
国家(115665)
科学基金(96830)
社会(74535)
(71964)
社会科(70353)
社会科学(70330)
基金项目(69742)
自然(67471)
自然科(65816)
自然科学(65790)
自然科学基金(64606)
(61399)
教育(56862)
资助(54158)
编号(50218)
重点(40949)
成果(40408)
(38353)
(38137)
(37519)
计划(36329)
科研(35833)
课题(35234)
创新(35013)
科技(32889)
期刊
(95183)
经济(95183)
研究(69729)
学报(51242)
中国(44757)
(44326)
科学(44191)
大学(37241)
学学(35327)
管理(35130)
农业(31134)
(27848)
教育(27380)
技术(20240)
(16942)
金融(16942)
(15824)
业经(15555)
经济研究(14858)
财经(14751)
业大(14715)
林业(14486)
图书(14452)
科技(14310)
(13135)
理论(12581)
(12402)
问题(12264)
实践(11795)
(11795)
共检索到351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花晓梅  刘国龙  张效林  余良富  曾平生  黄冬青  
根据苗木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菌根真菌萌发和生长的原理,结合我国林业育苗的特点,提出了松树幼苗截根与人工接种菌根真菌结合的育苗方式。结果表明,截根菌根化育苗在促进根系发育和菌根形成,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生物量、苗木质量和产苗量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苗木的侧根数、侧根总长、苗木菌根化率、吸收根菌根化率、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分别提高20.0%~960.0%、56.2%~389.5%、0.0%~400.0%、56.2%~1792.0%、22.3%~179.3%、31.2%~253.8%、33.3%~918.2%和21.8%~740.0%,苗木成活率和Ⅰ级苗分别提高9.0%~22.1%和49.3%~15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花晓梅  骆贻颛  刘国龙  
分别用Pisolithustinctorius(Pt)菌根真菌重分离与母菌株培养物的比较及菌根子实体鉴定等方法,确证Pt菌剂人工接种的成功;并用照片描述形成Pt菌根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发现典型外生菌根真菌──pt在苗圃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与松苗形成内外生菌根。结合生产大田应用试验,证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Pt菌根剂具有明显的菌根化效果,和促进苗木生长、提高生物产量的作用。所试4种松树菌根化率均为100%,Pt指数在84以上,提高合格苗产量14.6%以上,平均苗高、地径、干物重、侧根数和根系总长分别增加28.1%~71.4%、22.8%~49.2%、66.7%~457.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志春  陈连庆  黄秀凤  
通过对马褂木菌根真菌种类调查,发现其为典型的内生菌根树种,分离和鉴定出地表球囊霉菌、苏格兰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3种优势的共生菌根。利用马褂木福建武夷山种源苗木,通过接种效果比较,摩西球囊霉菌的促生效果最好,为马褂木的优良菌根菌种。利用摩西球囊霉菌进一步的菌根化育苗试验表明,马褂木菌根化育苗的促生效应明显,显著促进了苗木对N、P素的吸收利用,其苗高、地径、根长、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未接种试验对照提高了42.41%、38.30%、12.90%、21.13%和137.78%。此外,菌根化育苗还能有效地改善基质的理化性质,其速效N和有效P含量分别较育苗前原始基质提高了158.48%和48.0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志鹏  郭秀珍  张良谱  
将工业液体发酵法生产的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固体菌剂与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孢子粉剂、细菌菌剂及磷肥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组合,应用到油松容器育苗中,并将生长百天的菌根化油松苗在山西黄土高原造林。结果表明,将厚环乳牛肝菌与细菌混合接种并施磷肥效果最佳,接种菌根真菌并施肥的处理优于菌根真菌单接种的处理,单施肥处理优于对照但不及其它处理。接种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生长,尤其是增加苗木的干重和对磷元素的吸收,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在造林后数年内继续发挥菌根的生长促进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蕊  郑红娟  贾桂霞  
为提高北美蓝云杉引种成活率并促进其幼苗生长,于2007年进行了适宜菌种的筛选和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裂褶菌和Pt菌剂为较适宜的菌种。2)接种Pt菌剂后,不同种源间的平均苗高差异不显著,不同接种时间的平均苗高差异极显著。3)不同种源的适宜Pt菌剂接种量不同。1号和3号种源施用1g/株的菌剂,2号和4号种源施用0.5g/株的菌剂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2个月后1~4号种源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为3.31、3.90、3.84和3.54cm。4)在幼苗移植时接种Pt菌剂不仅可以提高移植成活率,还有助于保持观赏性状。接种Pt菌剂后移植成活率均达85%以上,其中4号种源移植成活率最高,为92.8...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弓明钦  王凤珍  陈羽  陈应龙  
利用我国滇产松茸 992 4菌株及日产松茸 9960 6菌株 ,分别对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及加勒比松 6种松树幼苗实施人工菌根接种 ,研究结果表明 ,接种后 90 d的云南松和湿地松分别有 75%和 78.1%的幼苗受感染并形成菌根 ;接种后 180 d,6种松树幼苗全部都可形成菌根 ,菌根感染率分别达 90 .63 %~ 10 0 % ,感染指数达 50 .0 0~ 84 .68;菌根形态主要有棒状、二叉分枝状及多叉分枝状 3种 ;随树种的不同 ,各类菌根形态所占比例也不同 ;不同树种根系上形成菌根的长度也有差异 ,以马尾松根系上的菌根最长 ,华山松的菌根最短 ;此外 ,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来友  李文钿  成小飞  花晓梅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的第3~4d首先开始形成菌丝套,第8d开始形成哈蒂氏网,第18d菌丝进入皮层细胞内,哈蒂氏网由单列变为多列菌丝细胞组成;采用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进行截根菌根化,促进了菌根真菌的定殖,以截面伤口侵入为主要的侵入方式,扩大了根内外菌根侵染区(MIZ),定殖、侵染同时发生,菌丝套、哈蒂氏网和胞内菌丝结构几乎同时形成,仅在2 5h内就开始形成,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了内外皮层...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德祥  杨灵仙  蒋明  钱滕  宋金春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提出了安徽省马尾松大田育苗截根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深度。通过3a的试验初步得出:截根深度以9cm和10cm较好,截根时间8月中旬至9月中旬较好,造林成活率为97%。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连庆  裴致达  
马尾松容器育苗菌根化促进了苗木生长,苗高比非菌根化的提高109.7%,地径提高66.4%,干物重提高411.2%;改善了容器基质的理化性质,使其结构疏松良好,水分涵养能力增强,提高了有机质、N、P、K等养分含量;促使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比例的变化,R/S比值减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慧君  郑槐明  李江南  万细瑞  
在苗圃地培育湿地松苗木 ,分别进行 4种处理 :①稳态营养 +Pt菌剂 ;②不施肥 +Pt菌剂 ;③稳态营养 +松林土 ;④常规施肥 +松林土。生长季末测定苗木的高度和地径。测定各小区标准木的叶、茎、根鲜重及干重 ,侧根条数和总长。按“十分法”目测吸收根外生菌根感染率。观测结果表明 ,湿地松苗木形成外生菌根的能力较强 ,无论是人工接种还是天然感染 ,菌根感染率均超过 85 % ,其中稳态营养下 ,人工接种Pt菌剂感染率最高 ,可达94 8%。稳态营养人工接种Pt菌剂处理的苗木生长最佳 ;稳态营养下松林土处理的苗木其次 ;人工接种Pt菌剂但不施肥处理的苗木再次 ;常规施肥 +松林土处理最差。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国龙  
林木菌根应用和截根菌根化技术研究分别达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在林业部世行项目管理中心及中国林科院世行办的领导下,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主持,有12个单位和上百名科技人员参加,进行主要用材树种菌根研究和推广,从1990年开始,历时5年,现已取得重要成果——截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红菊  王幼珊  张淑彬  左强  张永清  邹国元  
为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在蔬菜育苗上应用的可能性,以黄瓜和生菜为供试作物进行适用育苗基质的筛选,研究其对菌根真菌侵染和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以Glomus intraradics、Glomu mosseae、Glomus aggregetum、Glomus etunica-tum为供试菌根真菌制剂,采用5种基质配方,分别是常规基质(V草炭∶V蛭石∶V珍珠岩=6∶3∶1)和4种低草炭配比基质(陶粒+草炭、蛭石+草炭、泡沫+草炭、珍珠岩+草炭,草炭分别占基质总体积的20%)。结果表明,低草炭配比基质中陶粒+草炭处理各菌种侵染率较高,达24.17%,常规基质中接种Glomus intraradics黄瓜和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克丽  夏玉芳  杨怡之  
以构树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分别径级0.5~1.0、1.0~1.5和≥1.5 cm的苗木进行留顶、截顶(地上部分留30 cm)和切根+截顶(留主根5 cm,地上部分留30 cm)3种处理。造林成活一年后调查每个处理根系生长状况,通过测定主根、一级侧根、二级侧根和须根(d≤1 mm)的生物量、累计长度和表面积,研究其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径级0.5~1.0 cm的苗木,留顶效果最好,根系总生物量、累计长度以及表面积分别为71.3 g、758.1 cm、1371.2 cm2,其次是截顶处理,切根+截顶处理效果最差;径级1.0~1.5 cm切根+截顶处理最好,根系总生物量、累计长度以及表面积分别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对桉树幼苗进行人工菌根接种的结果表明,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及菌根感染率。其中,内生菌根(Glomus epigaeum)菌土接种的苗木高为对照苗木的247%,地径为对照的193%;外生菌根菌(Pisolithus tinctorius)纯培养接种苗高生长比对照增加17.4%,地径增加9.9%;P.t孢子粉剂接种的苗高生长比对照增加103%;罐栽法纯培养芽苗接种的以Scleroderma(H4331)为好,对赤桉和尾叶桉高生长可增加42.83%~44.29%,Loccaria(E4100)对赤桉高生长增加53.9%;Mycobeads对刚果12号桉扦插苗的接种效果以Piso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霞  何明霞  高锋  刘静  曹旸  许欣景  王文兵  王云  
在天然思茅松林下,尚未发现印度块菌的生长。在温室条件下,用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对思茅松和云南松树苗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印度块菌和思茅松、云南松均可以形成典型的块菌外生菌根。形成的外生菌根呈二叉分枝状或单支棒状,初为浅褐色,后变为黑褐色;菌丝套及外延菌丝结构明显,菌丝套内部迷宫状,外延菌丝直角分支;哈蒂氏网明显。同时,在含有自然石灰土和腐殖质的基质1中,思茅松的菌根感染率为100%。在p H值6.5、7.0、7.5的条件下,印度块菌均能侵染思茅松,且菌根感染率均为100%。本研究为印度块菌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