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88)
2023(3510)
2022(3155)
2021(2807)
2020(2530)
2019(5787)
2018(5495)
2017(9967)
2016(5655)
2015(6080)
2014(5645)
2013(5800)
2012(5359)
2011(4942)
2010(5030)
2009(4540)
2008(4459)
2007(3966)
2006(3543)
2005(3220)
作者
(20148)
(16716)
(16616)
(15583)
(10679)
(8283)
(7465)
(6556)
(6448)
(6104)
(5745)
(5626)
(5587)
(5552)
(5348)
(5321)
(5160)
(4963)
(4944)
(4870)
(4399)
(4364)
(4307)
(3790)
(3773)
(3753)
(3701)
(3696)
(3651)
(3531)
学科
(20505)
经济(20494)
管理(10272)
(10122)
方法(9076)
数学(8079)
数学方法(7939)
(7825)
(7565)
企业(7565)
(5652)
中国(4770)
地方(3751)
业经(3744)
(3744)
贸易(3742)
农业(3723)
关系(3691)
(3617)
(3405)
理论(3401)
(3381)
(3197)
及其(3067)
环境(2868)
(2783)
经济关系(2694)
教育(2661)
对外(2643)
虫害(2624)
机构
大学(80699)
学院(78497)
研究(33565)
(27079)
经济(26519)
(26420)
科学(25669)
管理(24133)
中国(22453)
农业(21159)
理学(21126)
理学院(20743)
业大(20581)
管理学(20047)
(19947)
管理学院(19917)
研究所(18665)
(18474)
农业大学(14406)
中心(13832)
(12998)
(12913)
(12714)
(12275)
实验(11659)
技术(11355)
北京(11223)
实验室(11191)
(11156)
(10912)
基金
项目(59071)
科学(44274)
基金(42329)
(40776)
国家(40490)
研究(35050)
科学基金(32399)
(24376)
自然(23804)
自然科(23277)
自然科学(23262)
自然科学基金(22877)
基金项目(22398)
(20716)
社会(20657)
社会科(19585)
社会科学(19577)
资助(17551)
教育(16746)
计划(14136)
重点(14103)
科技(13505)
(12499)
科研(12246)
编号(12177)
(11968)
(11775)
创新(11245)
专项(11227)
(11183)
期刊
(28231)
经济(28231)
学报(26366)
(23929)
研究(20434)
科学(19675)
大学(18994)
中国(18427)
学学(18211)
农业(16100)
业大(9383)
教育(9258)
管理(8888)
(8441)
(8328)
农业大学(7661)
林业(7506)
(6527)
技术(6153)
科技(5402)
经济研究(4990)
中国农业(4896)
自然(4747)
(4425)
金融(4425)
财经(4401)
自然科(4332)
自然科学(4332)
业经(4206)
(3930)
共检索到118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博光  梁波  徐梅  赵林果  
用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检测液体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研究从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鉴定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在寄主体外培养的产毒现象。结果表明:GcM5-1A液体培养的无细胞滤液对黑松细胞的毒性随培养天数增加而增强,培养到第4天时,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期。因此,在进行该菌株毒素的分离鉴定工作中,可将4d作为其培养时间。使用DM-36透析膜对培养4d的GcM5-1A无细胞滤液透析后的毒性测定结果显示:其膜内和膜外组分生测毒性分别与对照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之间的t检验差异显著,证明其透析膜内、膜外组分均有毒性。该结果表明:GcM5-1A菌株的毒素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由比较多的物质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光  郭道森  
从患松材线虫病致死的黑松和马尾松病树组织及松褐天牛虫体中分离的松材线虫虫体上均分离到同一细菌菌株 .经致病性、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测定 ,将致病菌株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ATBExpression自动鉴定仪的鉴定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同 .在分离过程中该菌出现频率较高 ,说明是松材线虫携带的主要细菌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显示 ,用无菌线虫或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分别接种的黑松无菌苗不发病 ,而用二者混合接种则使无菌苗迅速发生褐变和萎蔫 .林间利用 6年生黑松进行的接种试验结果证明 ,用无菌松材线虫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混合接种的黑松与使用野生松材线虫接种的黑松都 1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光  梁波  赵林果  徐梅  
该文报道了以黑松细胞为材料的一种改进的细胞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用该方法测定了接种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或该菌株和无菌松材线虫混合物接种后的愈伤组织水提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无菌松材线虫或单独接种该菌株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未表现出毒性;而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该菌株的混合物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与接种野生松材线虫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的毒性以及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均很强,并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松材线虫在寄主组织中能促进细菌的产毒.向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添加松材线虫后测定其毒性,结果表明无菌松材线虫对其毒性并无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来燕学  杨忠岐  张慧丽  王小艺  张彦龙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_Ⅳ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_Ⅳ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_Ⅳ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_Ⅳ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曾腓力  贲爱玲  郑敬荣  韩正敏  
为证实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虫株携带弱毒细菌替代强毒株系防治松树萎蔫病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从2个美国松材线虫虫株体表分离并确定了优势细菌,测定了各优势细菌的毒性和致病性,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细菌分离结果显示:MG4,MG5,MG8和MG9等4菌株为美国线虫体表的优势菌株。毒力测试表明,与中国松材线虫携带的强致病菌相比,美国松材线虫携带的4个菌株的产毒能力和致病性均较低,可以作为生防细菌的候选菌株使用。经细菌的常规染色、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MG4,MG5,MG8和MG9菌株分别被鉴定为代夫特菌Delftia tsuruhatensis...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辉  吴小芹  任嘉红  陈丹  
从杨树根际筛选出一株荧光假单胞菌JW-JS1菌株,通过液体发酵试验研究其溶磷特性,并利用温室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杨树苗木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分别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和碳氮比为100∶1时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分别达到580.72,708.34和608.97 mg·L-1;该菌株分别在温度为30℃,初始pH 7.0,装液量为1/5和NaCl质量浓度为0时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分别为562.89,594.58,638.62 mg·L-1和527.82 mg·L-1。接种该菌株可显著促进NL-895杨和美洲黑杨苗期的生长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提高,其中,NL-895杨和美洲黑杨的苗高、地径、鲜质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谢立群  赵博光  巨云为  梁波  
首次用改进的染色方法对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光镜观察,表明细菌存在于松材线虫的体表及线虫生活的环境中;同时采用平板计数法统计了线虫虫体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平均每头线虫为170~280个细菌。这进一步证实了松树的萎蔫是由松材线虫及其携带的细菌造成的。图2参1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倪铭   陈李林   倪德芳   李文凯   童应华  
【目的】茶毒蛾是一种危害山茶属植物的主要害虫。对茶毒蛾病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茶毒蛾病死虫体上分离得到一株病原细菌菌株Nan-Y,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采用喂食法测定浓度为(1.0±0.5)×10~(10)、(1.0±0.5)×10~(11)、(1.0±0.5)×10~(12)、(1.0±0.5)×10~(13)、(1.0±0.5)×10~(14) cfu·mL~(-1)的菌悬液对茶毒蛾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Nan-Y菌体杆状,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淡黄色点状,边缘较整齐,表面黏稠;Nan-Y菌株为不解糖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ctrum asaccharolyticum),革兰氏阴性。随着菌悬液浓度增大茶毒蛾幼虫的死亡率不断升高,其中,(1.0±0.5)×10~(14) cfu·mL~(-1)菌悬液处理茶毒蛾6 d后,校正死亡率达100.00%。该细菌处理茶毒蛾幼虫3、6 d的LC_(50)分别为5.23×10~(13)、3.04×10~9 cfu·mL~(-1)。【结论】Nan-Y菌株对茶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在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慧利  韩素芬  赵博光  
作者在江苏、上海、广东、安徽、湖北、浙江等疫区 ,采集了呈现松材线虫病典型症状的黑松、马尾松的病样 ,采用病木组织分离法 ,分离获得松材线虫所携带的细菌菌株 2 4株 ,经鉴定 ,2 4株细菌中 ,假单胞菌属有 11株 ,泛菌属有 6株 ,其余有不解糖消化链球菌、河生肠杆菌、乡间步丘菌和粘质沙雷菌 .由此可知 ,假单胞菌和泛菌分布较广 ,在所有采样疫区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和黑松病死木中都能分离到 ,是普遍存在病木组织中松材线虫携带的主要细菌 .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所有假单胞菌属和泛菌属的菌株对无菌黑松切根苗均有致萎活性 .用假单胞菌和泛菌分别与无菌松材线虫混合接种室内无菌黑松苗和野外多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越  韩正敏  李传道  
本研究用我国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的 15年生以上黑松和马尾松以及人工感染松材线虫病的 3年生黑松的木质组织进行萃取和粗提纯 ,方法为高压蒸煮法和氯仿碱法。生物测定结果显示 ,有致萎活性的毒性物质仅存在于自然感病未死的黑松和马尾松以及人工感病未死的黑松木质组织中。自然感病死后 1年的黑松和马尾松以及健康松树中不含有这些毒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 MSSystem)对上述木质组织萃取物作定性分析发现 ,自然感病未死的黑松、马尾松和人工感病未死的黑松有致萎活性的萃取物中均含苯乙酸和 2 甲氧基肉桂酸 ,自然感病死后 1年的松树和健康松树中则无。而在健康松树和感病松树中都发现有苯甲醛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峰  赵博光  
该研究采用从中国松材线虫病发生的6个疫区、2种主要寄主马尾松和黑松的不同发病期采集病木,从病木上直接分离并鉴定了松材线虫携带的18株属于假单胞属、泛菌属以及其他属的细菌菌株.用双氧水处理松材线虫卵得到无菌卵,在无菌条件下,研究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对其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假单胞菌属的细菌菌株能够显著促进松材线虫的繁殖,其他细菌菌株均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该试验证明了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在松材线虫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为松材线虫病的线虫与细菌复合致病假说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佑赫  周开艳  熊智  
利用纯培养和碘液显色从松毛虫幼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α-淀粉酶细菌2N02,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摇瓶发酵后,产生的α-淀粉酶酶活力20.0 U/mL;经硫酸铵沉淀、透析脱盐后,初步研究酶学性质,测得酶反应最适温度50℃,最适pH值6.5,Mg2+、Ca2+对酶具有激活作用,Zn2+和EDTA则抑制酶活性。研究表明,该菌株是产α-淀粉酶较好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春蕾  赵敏  杨洪一  崔岱宗  李泰仑  李德斌  张宁  
利用铜离子作为筛选剂,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样中分离纯化出一株具有高漆酶活性的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B.subtilisWD23。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Bacillus subtilis cot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B.subtilis WD23的cotA基因,并采用pET--22b(+)/E.coli BL21(DE3)系统进行诱导表达,测定工程菌株发酵液的粗提液的漆酶活性达到1700U/mL,表明该菌株漆酶活性来源其芽孢。用固定化的B.subtilis WD23芽孢处理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贲爱玲  曾腓力  乔雪娟  郑敬荣  韩正敏  
松材线虫体表的细菌存在演替现象,美国松萎蔫病危害不严重的原因可能是松材线虫体表细菌演替的结果。利用美国线虫体表的细菌来替代中国线虫体表的细菌,从而降低中国松萎蔫病的流行,为松萎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能。为此,本研究从3株美国松材线虫体表分离得到15株细菌菌株,并确定MG3、MG4、MG5、MG8、MG9、MG11、MG12为优势菌株。用中国松材线虫体表的4个致病细菌菌株YG1、YG2、YG3、YG4分别和15株美国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对峙,发现美国MG4、MG5、MG8、MG9等菌株在松材线虫体表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用竞争能力最强的3个美国菌株MG5、MG8、MG9,混同无菌松材线虫分别对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大为  王建新  章元寿  
章元寿等1991年提出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简称VD)培养滤液或粗提毒素处理棉苗,根据对棉苗的致萎活性快速测定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为加速抗黄萎病品种筛选、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大批量测定棉花抗病性时,需将菌株多次转移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