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9)
- 2023(13442)
- 2022(11843)
- 2021(11145)
- 2020(9271)
- 2019(21318)
- 2018(21243)
- 2017(40380)
- 2016(21718)
- 2015(24072)
- 2014(23858)
- 2013(23508)
- 2012(21471)
- 2011(19223)
- 2010(19136)
- 2009(17331)
- 2008(16680)
- 2007(14697)
- 2006(12808)
- 2005(11185)
- 学科
- 济(84618)
- 经济(84540)
- 管理(67733)
- 业(66101)
- 企(57439)
- 企业(57439)
- 方法(39861)
- 数学(33633)
- 数学方法(33211)
- 技术(22579)
- 中国(22121)
- 农(22087)
- 业经(20910)
- 财(20004)
- 学(19897)
- 地方(17200)
- 理论(16461)
- 制(15652)
- 农业(15065)
- 贸(14641)
- 贸易(14628)
- 和(14237)
- 易(14210)
- 技术管理(14091)
- 务(13226)
- 财务(13149)
- 财务管理(13130)
- 环境(12948)
- 划(12628)
- 企业财务(12500)
- 机构
- 大学(307523)
- 学院(305461)
- 管理(125752)
- 济(116370)
- 经济(113708)
- 理学(109648)
- 理学院(108464)
- 管理学(106520)
- 管理学院(105957)
- 研究(99036)
- 中国(72140)
- 京(66308)
- 科学(64351)
- 财(50851)
- 所(49045)
- 农(47854)
- 业大(47738)
- 研究所(45127)
- 中心(44989)
- 江(44029)
- 北京(41819)
- 财经(41514)
- 范(40722)
- 师范(40265)
- 经(37852)
- 农业(37435)
- 院(36896)
- 州(36050)
- 技术(35075)
- 经济学(33662)
- 基金
- 项目(216833)
- 科学(171204)
- 研究(157619)
- 基金(156721)
- 家(137399)
- 国家(136283)
- 科学基金(117841)
- 社会(97792)
- 社会科(92677)
- 社会科学(92654)
- 省(86125)
- 基金项目(84093)
- 自然(78320)
- 自然科(76548)
- 自然科学(76533)
- 自然科学基金(75197)
- 教育(72832)
- 划(72215)
- 资助(63740)
- 编号(63611)
- 成果(50610)
- 创(48972)
- 重点(48600)
- 部(46754)
- 发(45839)
- 创新(44994)
- 课题(44330)
- 科研(41203)
- 大学(40282)
- 教育部(39992)
- 期刊
- 济(124051)
- 经济(124051)
- 研究(86072)
- 中国(58802)
- 学报(49898)
- 管理(48188)
- 科学(46446)
- 农(42019)
- 大学(37905)
- 教育(37780)
- 财(37241)
- 学学(35448)
- 技术(30887)
- 农业(29771)
- 融(21694)
- 金融(21694)
- 业经(21133)
- 经济研究(19451)
- 财经(19432)
- 图书(18720)
- 科技(18630)
- 技术经济(16851)
- 经(16606)
- 业(15805)
- 问题(15752)
- 理论(14852)
- 现代(13854)
- 版(13763)
- 实践(13755)
- 践(13755)
共检索到435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首魁 党兴华 李莉
将技术创新网络看成是由模块化结点形成的复杂网络组织,网络结点模块的双重性特征,使得合作创新网络的整体性和模块结点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超越了传统的组织理论。Weick等的松散耦合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技术创新网络及其结点模块特征的分析,从网络整体性与模块独立性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松散耦合理论映像的N-M(Network-Modularity)矩阵,提出了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松散耦合系统的观点,并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松散组织结构与弱耦合关系强度及耦合过程进行了讨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首魁 党兴华
从合作结点间关系结构与关系质量出发,构建了基于耦合关系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绩效分析模型。在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特性以及合作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松散的耦合结构、紧密的耦合政策,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绩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仓 唐新林
高等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科层性的组织都具有松散耦合的特性。高校学工系统是典型的科层理论组织结构,在科层制理性决策效率最大化的理想追求和环境多元化的现实情境面前,用"松散耦合"理论进行考察,反思学工系统的组织关联性、工作对接的混乱与无序以及学生组织间的关联,以期创建体制性、规范化的制度环境,转变管理人员的理念和专业研究,坚持多样管理,最终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某种反思视角和考察方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芮明杰 左斌
在国家一系列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自主创新战略指导下,经过了17年发展的高新区已进入"再创业"发展阶段。通过引入松散耦合系统理论,本文设计了其基本分析框架。从"生物群落"这一"次系统"层次分析了我国高新区初创期和再创业期的松散耦合要素、形态、纽带、强度、动力和政策,同时探讨了这一转型的实现手段与方式,并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实践介绍了这种转型的建设经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党兴华 张首魁
将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结点企业看做模块化组织,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网络化合作创新的特点要求结点间采用松散的耦合关系。结合价值网络的分析方法,将模块化组织之间耦合的要素分为依赖要素、联系要素和激励要素,建立了技术创新网络结点组织间的三要素(DCS)耦合模型,应用DCS耦合模型研究了核心模块协调型和分散型网络结点组织间的耦合关系,从理论上界定了控制耦合、信息耦合和关系耦合三种耦合方式,为创新网络的有效运作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骅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挑战,也对现有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多企业率先进行了组织创新变革。本文基于松散耦合理论视角,探究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创新,归纳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新特点,探究组织内部和组织间松散耦合系统的组织形式和特点,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组织创新的实现路径,即转变合作关系、调整激励方式、引进市场化管控机制,构建自驱动自成长组织结构,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丰富了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组织创新 松散耦合理论 组织创新路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党兴华 黄继勇
本文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概念做出了明确定义,认为它是企业适应动态、发展的经济环境的有效组织形式;以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资源和创新绩效为出发点,运用自组织方法论对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关键词:
技术创新网络 自组织 组织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技术创新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耦合关系,二者交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区域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合理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主要通过环境营造、要素供给和开放性提升等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从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结构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模式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区域科技金融、强化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和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姚艳虹 葛哲宇 周惠平
应用资源依赖理论和知识基础观,重新梳理知识耦合概念,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分析法,实证研究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组织记忆、关系嵌入和政府创新支持的作用。研究发现: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组织记忆中介了知识耦合与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关系嵌入正向调节知识耦合与组织记忆间的关系,政府创新支持正向调节组织记忆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宁 潘松挺
网络强弱关系被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学术界对于何种强度的关系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尚无定论。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强弱关系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海正药业50年来的技术创新经验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强弱关系与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耦合性,弱关系因为低成本和低信息冗余度两个特点能够提供丰富的异质性信息,有利于探索式创新;强关系通过企业间的信任传递复杂知识,有利于利用式创新。并且从动态角度来看,企业网络的强弱关系与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呈现协同演化的特征,关系强度的动态变化会影响技术创新模式,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也需要网络关系强度进行相应的转变。
关键词:
强关系 弱关系 利用式创新 探索式创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丰义 唐晓华
持续的组织绩效根源于短期绩效和长期适应性之间的平衡,从而根源于探索与利用之间的协同。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并借助于数理模型,分析了探索与利用跨期耦合支持持续组织绩效的机理。然后,以实现探索与利用跨期耦合为视角,将网络结构分为紧密性和稀疏性两种类型,运用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紧密网络促进利用性创新却抑制探索性创新,而稀疏网络促进探索性创新却抑制利用性创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典型企业实践提出了实现紧密性与稀疏性耦合的静态式和演化式二元网络结构,并分析了二元网络通过支持技术演进、市场演进和组织演进而实现探索与利用跨期耦合的机理。以丰田汽车全球复合型二元网络成功实践为例,示范和验证了二元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构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萍 刘思峰
高新区创新网络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其创新实现机制是多元主体间的耦合创新机制,即通过多元主体间基于接近性的耦合关系下的交互式创新行为而实现。文章对接近性从空间邻近、社会嵌入和产业关联三个角度深度剖析,从而建立高新区创新网络中多元主体耦合创新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耦合密度和耦合效度的解析构建了这种耦合创新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高新区 创新网络 耦合创新 接近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连远强 刘俊伏
产业创新网络是由多节点构成的复杂网络组织,通过各节点成员的耦合互动才能凸显其整体性创新功能,实现其复杂网络涌现性价值。本文构建了成员异质性、网络耦合性与产业创新网络绩效关系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模型中所提出的假设,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成员异质性中的三个维度: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和生态位异质性与产业创新网络呈正相关关系;(2)网络耦合性的四个维度中自组织与自适应、耦合与共生、竞合与协同这三个维度与产业创新网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吸收与反馈对产业创新网络绩效没有显著影响;(3)成员异质性中的资源异质性与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连远强 刘俊伏
产业创新网络是由多节点构成的复杂网络组织,通过各节点成员的耦合互动才能凸显其整体性创新功能,实现其复杂网络涌现性价值。本文构建了成员异质性、网络耦合性与产业创新网络绩效关系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模型中所提出的假设,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成员异质性中的三个维度: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和生态位异质性与产业创新网络呈正相关关系;(2)网络耦合性的四个维度中自组织与自适应、耦合与共生、竞合与协同这三个维度与产业创新网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吸收与反馈对产业创新网络绩效没有显著影响;(3)成员异质性中的资源异质性与网络耦合性呈正相关关系,能力异质性和生态位异质性对网络耦合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素萍
研究了技术创新网络中技术创新的扩散和吸收,分别用传染病模型和香烟模型模拟了技术创新吸收的过程,直观显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今后定量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