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5)
- 2023(10397)
- 2022(8698)
- 2021(7945)
- 2020(6284)
- 2019(14400)
- 2018(14130)
- 2017(26433)
- 2016(14483)
- 2015(16100)
- 2014(15957)
- 2013(15952)
- 2012(15377)
- 2011(14340)
- 2010(14858)
- 2009(13730)
- 2008(13644)
- 2007(12338)
- 2006(11517)
- 2005(10744)
- 学科
- 济(62816)
- 经济(62761)
- 管理(38626)
- 业(36947)
- 企(27476)
- 企业(27476)
- 中国(22266)
- 地方(21112)
- 农(20491)
- 方法(17282)
- 业经(15335)
- 学(15047)
- 数学(14298)
- 数学方法(14065)
- 农业(13947)
- 财(12726)
- 发(12337)
- 制(12172)
- 贸(12026)
- 贸易(12008)
- 银(11817)
- 银行(11799)
- 策(11691)
- 行(11593)
- 易(11552)
- 环境(11433)
- 融(11414)
- 金融(11414)
- 地方经济(11407)
- 和(10713)
- 机构
- 学院(210394)
- 大学(206971)
- 济(85781)
- 研究(83896)
- 经济(83712)
- 管理(76100)
- 中国(65163)
- 理学(63101)
- 理学院(62264)
- 管理学(61106)
- 管理学院(60690)
- 科学(52859)
- 京(47175)
- 所(44542)
- 财(40560)
- 研究所(40249)
- 农(39658)
- 中心(37502)
- 江(35792)
- 范(31783)
- 师范(31509)
- 业大(31393)
- 院(31279)
- 北京(30991)
- 农业(30597)
- 财经(30151)
- 州(28478)
- 省(28474)
- 经(27238)
- 科学院(25716)
- 基金
- 项目(134730)
- 科学(105808)
- 研究(99177)
- 基金(95004)
- 家(84686)
- 国家(83941)
- 科学基金(69970)
- 社会(60999)
- 社会科(57765)
- 社会科学(57755)
- 省(53464)
- 基金项目(49227)
- 划(45642)
- 自然(45108)
- 教育(43897)
- 自然科(43825)
- 自然科学(43816)
- 自然科学基金(42997)
- 编号(40972)
- 资助(39014)
- 发(35727)
- 成果(34256)
- 重点(31616)
- 课题(30098)
- 部(28654)
- 发展(28278)
- 展(27779)
- 创(27199)
- 创新(25464)
- 科研(25306)
共检索到349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才志 林学钰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国土规划和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松嫩盆地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长期的不合理开发 ,已经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松嫩盆地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实现松嫩盆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论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研究目的 ,首先分析了松嫩盆地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然后在统计现有利用量和预报未来需水量的基础上 ,得出水资源的开发潜力 ;最后提出了松嫩盆地水资源在21世纪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杨静 陈显利
目前,松嫩盆地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日渐突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松嫩盆地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建立一套能够指导合理开发该区水资源并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生态负效应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已迫在眉睫。文章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研究目的,首先选取了一些能从整体上反映各亚系统内部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特征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以为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
水资源 开发模式 松嫩盆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德平 宫福久 张淑杰 班显秀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辽宁省气象台站网的常规探空、云和降水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辽宁云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结果显示全省云水资源总量年均为4.83×1011m3,具有较多的作业机会和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开发云水资源大有可为。
关键词:
人工增雨 云水资源 降水效率 开发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蓝齐 张丽娟 赵慧颖 宫丽娟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红旗 王立新 孙广友 杨阳
文章应用"3S"技术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方法,对松嫩低平原盐碱地资源现状及其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盐碱地125.6万hm2,轻、中度盐碱地占到盐碱地总面积的70%以上,土壤肥力较高,具有实施"种稻改碱"工程、建设水稻基地的资源优势。杜尔伯特南部、大庆—肇源—肇洲、肇源、泰来片、大安东北、乾安、通榆东北部片、镇赉—泰来等区,盐碱地集中连片,水土资源配置良好,可作为重点开发区规模化发展水稻;大安—通榆—洮南区、镇赉区、林甸区和肇东区的水土资源条件稍差,可适度发展水稻。两者合计具有发展约33.3万hm2水田的资源潜力。大庆—安达—肇州区和通榆—长岭区,草地退化严重,地势相对较高,水资...
关键词:
松嫩低平原 盐碱地 评价 开发潜力分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良才 白虎志 岳虎 罗晓玲 曹玲
根据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11个探空站的1981年~2002年1月~12月每日2个时次(北京时间08时和20时)的资料,运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和分析了祁连山区四季的平均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以及区域内的空中含水量等。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气中的水汽年输入总量为9 392.5×108t,水汽年输出总量为8 031.5×108t,表明在输入该区的水汽总量中只有14.5%成云致雨或留在该区域上空,其余85.5%的水汽成为过路水,即潜在开发的水资源量较大;区域内年空中含水量为331.2×108t,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对比特征约5∶1;四季中水汽的辐合中心基本维持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青海省的东北部一带,夏季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吴文祥 胡莹 刘光旭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某一区域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对于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至关重要。论文从区域的角度,利用西北5省西安、西宁、兰州等27个辐射站逐日太阳总辐射(1961—2008年)和延安、乌鲁木齐、安康等163个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1958—2008年),用统计分析和规则样条函数插值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西北地区近50 a来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太阳能资源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中部青海地区日照时数最长和太阳能总辐射最为丰富,属于资源丰富区,陕西南部...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日照时数 西北地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书民 于智媛
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宜农荒地资源、旱作农田、灌溉农田、降水量、地表径流的地区分布和空间对应关系,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对几种主要灌溉方式的节水效果和节水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进一步利用有关数据对研究区的旱作地膜覆盖增产潜力、节水扩灌潜力、地下水开发潜力和地表水开发潜力进行了核算和评价。应当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缓解各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农业生产与生态之间的用水矛盾;并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推广旱作地膜覆盖,建立村级合作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鼓励通过节水扩大灌溉面积,适度开发地下水和地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季阳 蒋业放 成立 张兴有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规划管理决策属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决策者和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为此设计开发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结构框架、设计原则、开发思路、决策模式和基本功能。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 ,模型库包括人口动态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水资源模拟模型、绿洲生态需水模型和水资源多目标优化分析模型等5个基本模型。在求解水资源多目标优化分析模型时 ,使用了逐步法(STEM) ,把多目标化为单目标进行求解 ,决策者在迭代权衡过程中输入经验与偏好信息来获取满意的决策信息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水资源 决策支持系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在君
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是松辽盆地北部重要的清洁能源,它可广泛应用在采暖、种植、水产养殖、旅游观光等方面。论文通过对各种地质、水文地质、综合物探、钻井资料的综合解释和处理、不同深度地温场的分析及热储特征研究对松辽盆地北部的地热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滨北地区①圈出了地热资源的有利富集层位、有利富集地带和有利资源远景区,并进行了资源量的估算。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温场 热储 资源量 地热开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汤洁 李昭阳 林年丰 孙平安
本文以遥感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首次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不同覆盖度的草地资源以及草地内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1989年~2001年间高、中、低覆盖草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数量和特征。结果表明,12年间研究区3种草地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它们转化为旱田的比例分别占转移总面积的77.78%、70.13%和36.57%,说明人类对草地的持续开发是造成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从与盐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看,3种草地类型转化为盐碱地的面积比例随着草地覆盖率的减少而增大,比例分别为0%、4.62%和32.81%,可见植被覆盖率对于草...
关键词:
草地退化 空间分析 时空变化 松嫩平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艺璇 王珂 曲鲁平 姜世成 邵长亮
[目的]通过2019—2021年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呼吸的监测,探究盐碱土是否存在净碳吸收过程,明确盐碱土碳吸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文章基于纯盐碱地原位土壤呼吸的3年连续监测,探究盐碱地土壤CO_(2)通量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响应。[结果](1)松嫩平原盐碱地除碳释放外存在阶段性碳吸收,不同年份盐碱土发生碳吸收的时间和强度不一致。(2)2019年和2021年土壤碳吸收主要发生在夜间,两次间歇性碳吸收分别发生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其强度与土壤温、湿度显著相关,是由水分参与下的NaCO_(3)转化为NaHCO_(3)的化学性吸碳。(3)松嫩平原盐碱土在水淹期间存在连续性碳吸收,水淹状态下的吸碳来源于温度梯度驱动的大气CO_(2)形成水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吸碳。[结论](1)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松嫩平原盐碱土有着不同的碳吸收模式和强度。(2)土壤水分是影响盐碱土夜间间歇性吸碳的关键因素,温差是影响水淹吸碳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温差加大,土壤碳吸收加强。(3)2019年和2021年夜间土壤碳吸收的最大值分别为-0.31 μmol CO_(2 )m~(-2) s~(-1)和-0.75 μmol CO_(2 )m~(-2) s~(-1);2020年和2021年淹水期间碳吸收最大强度为-1.51 μmol CO_(2 )m~(-2) s~(-1)和-1.27 μmol CO_(2 )m~(-2) s~(-1)。(4)松嫩平原盐碱土的规律性固碳可为生态系统年净碳吸收贡献15%。不考虑土壤碳吸收的空间异质性,其每年的碳吸收潜力预计可达0.37 Tg C a~(-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艾雯 冉敏 宋靓颖 薛晶玲 张元媛 李呈吉 邓茜 方红艳 代天飞 李启权
掌握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增加耕地土壤碳汇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重要前提。基于2017~2019年实地采集的4 36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农地利用方式和氮肥施用强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58~42.40 g·kg~(-1)之间,均值为13.85 g·kg~(-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异系数为45.82%,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为59.73%,变程为145 km,表明其空间分布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决定且自相关范围较大。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斑状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余依次为农地利用方式、气候和地形;各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19.7%、14.0%、12.0%和9.2%。调控农地利用方式是实现该区域耕地土壤碳增汇的关键,但制定调控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洋 游振波 陈美球 袁梁 鲁燕飞 洪土林
[目的]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组合序列是有效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县为分级单元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潜力分级,对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进行研究,从而为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rc GIS空间图形分析法、DPS数据处理系统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确定开发潜力等级以及开发序列。[结果]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高到底依次分为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Ⅲ级潜力区和Ⅳ级潜力区,面积分别为2.726 672万hm~2、2.306 897万hm~2、2.873 594万hm~2、1.378 88万hm~2。[结论]根据两维图论聚类法分析结果得知,江西省各县地域相似程度较高可优先开发的组合有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彭泽县;袁州区-分宜县-上高县-渝水区-樟树市;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和樟树市-渝水区-上高县-高安市-奉新县-安义县-永修县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