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95)
- 2023(10134)
- 2022(7848)
- 2021(6863)
- 2020(5548)
- 2019(12087)
- 2018(11804)
- 2017(21884)
- 2016(12344)
- 2015(13466)
- 2014(13184)
- 2013(12683)
- 2012(11502)
- 2011(10197)
- 2010(10026)
- 2009(9272)
- 2008(8976)
- 2007(8016)
- 2006(7090)
- 2005(6506)
- 学科
- 济(47904)
- 经济(47837)
- 业(33060)
- 管理(32912)
- 企(25053)
- 企业(25053)
- 方法(19347)
- 数学(17128)
- 数学方法(16832)
- 农(15988)
- 中国(15285)
- 学(12863)
- 业经(12426)
- 财(11889)
- 农业(11035)
- 贸(9963)
- 贸易(9959)
- 易(9705)
- 地方(9345)
- 制(8942)
- 技术(8023)
- 产业(7751)
- 环境(7506)
- 发(7406)
- 银(7368)
- 银行(7312)
- 融(7174)
- 金融(7172)
- 行(6943)
- 务(6866)
- 机构
- 大学(178138)
- 学院(176617)
- 济(69011)
- 研究(68534)
- 经济(67714)
- 管理(61902)
- 理学(54170)
- 理学院(53490)
- 管理学(52201)
- 管理学院(51941)
- 中国(48986)
- 科学(47954)
- 农(47845)
- 京(39039)
- 农业(38354)
- 所(37806)
- 业大(37381)
- 研究所(35151)
- 财(29687)
- 中心(29430)
- 江(26830)
- 农业大学(25162)
- 院(25098)
- 北京(24174)
- 省(24068)
- 财经(23869)
- 科学院(22357)
- 经(21960)
- 范(21561)
- 经济学(21431)
- 基金
- 项目(129567)
- 科学(100199)
- 基金(94986)
- 家(89642)
- 国家(88960)
- 研究(82404)
- 科学基金(73022)
- 社会(53071)
- 自然(51180)
- 省(50900)
- 社会科(50230)
- 社会科学(50213)
- 基金项目(50142)
- 自然科(50032)
- 自然科学(50008)
- 自然科学基金(49158)
- 划(44394)
- 资助(37635)
- 教育(36657)
- 重点(30522)
- 编号(29591)
- 计划(28504)
- 发(28306)
- 创(27119)
- 部(27048)
- 科研(26019)
- 科技(25954)
- 创新(25502)
- 业(24717)
- 国家社会(23023)
共检索到256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迎新 白雪莹 张传忠 靳海洋 郭天财 王晨阳
为了解决近年来华北地区麦田因多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过浅、土壤质地变差、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以及小麦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在平衡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质地及小麦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松土促根剂和土壤深耕处理均可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单位体积小麦根系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此外,施用松土促根剂能够提高冬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起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效果,其中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平均达7 925 kg/hm2,较单施配方肥处理增产12.9%。研究还发现,施用配方肥、添加松土促根剂或者进行土壤深耕处理能够改善小麦籽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付国占 陈明灿 黄海霞
【目的】揭示水分和氮素形态对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调控效应,筛选出适合弱筋小麦豫麦50淀粉品质提高的水分和氮素形态组合,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置水分(3个水平)和氮素形态(3种形态)两种因素,研究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豫麦50籽粒淀粉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增加灌水和施用铵态氮能有效提高籽粒淀粉产量。淀粉糊化特性从灌水水平看,以灌1水处理好于灌2水和灌3水处理;从施氮形态看,糊化时间和稀懈值为N3>N1>N2,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反弹值施硝态氮糊化时间和稀懈值为N2>N1>N3;从水分和氮素形态互作效应看,W1N2处...
关键词:
水分 氮素形态 弱筋小麦 淀粉糊化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安婷婷 侯小畔 周亚男 刘卫玲 王群 李潮海 张学林
【目的】明确小麦开花后根际土壤特性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和2015—2016年在小麦季设置4个氮肥水平(0,CK;150 kg N·hm(-2),N150;240 kg N·hm(-2),N240和300 kg N·hm(-2),N300)并于小麦开花期、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分层(0—20 cm和20—40 cm)测定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蔗糖酶、脲酶,同时测定根、茎、叶和穗生物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潮海 卢道文 侯松荆 棘郑英
利用池栽对豫东平原粘壤、中壤和砂壤三种质地土壤上冬小麦生长后期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质地土壤冬小麦生长后期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根系活力、叶面积指数等生理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砂壤土上种植的冬小麦后期各项生理指标下降迅速,从而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千粒重降低;粘壤土上各项生理指标下降缓慢,致使籽粒灌浆持续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中壤土上的变化特点介于二者之间。此外,三种土壤冬小麦旗叶均表现光合“午睡”现象
关键词:
冬小麦,生理特性,土壤质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学林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马冬云 王永华
大田条件下,选用2个有代表性的强、弱筋型冬小麦品种,研究追肥时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糊化时间外,其他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而且两种筋型品种之间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异幅度有较大差异。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的淀粉糊化特性值均高于弱筋型品种豫麦50号。随追肥时期变化,两种筋型品种的变化规律不同,且均以拔节期追肥表现较优,因此,拔节期是淀粉糊化特性的较佳施肥时期。
关键词:
追氮时期 小麦 筋型 淀粉糊化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艳阳 张洪程 蒋达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选用强筋小麦9356、中筋小麦扬麦158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播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3个供试品种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和峰值时间随播期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但参数的变化幅度不同。强、中筋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与弱筋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有明显的区别,强筋和中筋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受播期的影响较弱筋小麦大。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与播种至成熟期降雨量均呈负相关,与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均呈负相关,与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品种 淀粉糊化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王晨阳 朱云集 王化岑
选择不同生态麦区的有代表性的9个小麦品种,分别在9个小麦主产省份种植,收获后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对小麦子粒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小麦淀粉的糊化参数高于四川、江苏试点;不同品种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4个试点的表现较为一致,而在四川、江苏表现差异较大。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均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对多数糊化参数的效应远大于基因型和互作效应。
关键词:
小麦 淀粉 糊化特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温佐吾
在贵州台江、江西安远、福建明溪及广西宁明设置马尾松造林地不同整地规格试验林。对试验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 ,马尾松造林地整地规格与母岩和土壤质地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因此 ,在确定造林地整地规格时 ,应考虑母岩种类和土壤的质地状况。在我国南方山区 ,马尾松人工造林采用块状整地方式时 ,在母岩为板岩及变质砂岩 ,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的地区 ,整地的规格以 40cm× 40cm× 2 5cm的中穴为宜 ;在母岩为花岗岩和石英砂岩 ,土壤质地为砂质粘壤土的地区 ,造林地整地采用 30cm× 30cm× 2 0cm以下的小穴即可。表 4参 1 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晨阳 张艳菲 卢红芳 赵君霞 马耕 马冬云 朱云集 郭天财 马英 姜玉梅
【目的】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渍水(WL)、高温(HT)是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影响较大。本研究旨在探明小麦在逆境及其复合胁迫下籽粒淀粉组成和品质的变化。【方法】2011—2013年度以小麦品种郑麦004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小麦花后土壤渍水(WL,花后5—14 d全天进行)、高温(HT,花后5—14 d,每天10:00—16:00处理)及渍水+高温复合胁迫(WL+HT)对小麦产量、淀粉组成及其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WL、HT及WL+HT胁迫均导致小麦淀粉产量显著下降,其中2011—2012年分别下降28%、46%和52%,2012—2013年分别下...
关键词:
小麦 渍水 高温 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建省 邓志英 吴澎 田纪春 谢全刚
【目的】研究添加面筋蛋白对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的规律,为活性面筋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PH1391普通小麦淀粉为试验材料,添加3种类型的面筋蛋白(强筋、中筋和弱筋),5个添加量处理,分析其糊化特性并对形成的网络结构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每增加2%的面筋蛋白,以上糊化特性指标平均值分别下降了纯淀粉相应指标的3.6%、4.8%、3.4%、3.8%、4.0%和1.18%,除峰值时间外,下降率都超过了纯淀粉的2%;面筋蛋白添加量对稀懈值、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没有显著影...
关键词:
小麦 面筋蛋白 淀粉 糊化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剑 赵万春 陈其皎 王军卫 高翔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节水高肥效的生产最优灌溉和施肥技术,以陕西关中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灌水模式、施氮量、施肥方式,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模式和施肥量对淀粉粘度性状有一定影响,而施肥方式对淀粉粘度性状没有影响。在冬灌1水+春灌1水模式下,峰值粘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灌水模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回生值呈上升趋势。小偃22在冬灌1水+春灌1水、施肥量120 kg/hm2下淀粉品质最优;西农979在不灌水、施肥量240 kg/hm2下淀粉品质最优;陕558在冬灌1水+春灌1水下淀粉品质最优,施肥量选择120 kg/hm2。
关键词:
小麦 灌溉模式 施氮量 淀粉 糊化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文阳 尹燕枰 时侠清 闫素辉 王振林
以提纯的小麦胚乳A型和B型淀粉粒为测定对象,比较研究了A、B型淀粉粒的淀粉组成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A型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B型淀粉粒,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B型淀粉粒。与B型淀粉粒相比,A型淀粉粒含有较高的直/支链淀粉比。B型淀粉粒RVA参数中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显著高于A型淀粉粒。原因可能是小颗粒淀粉(B型淀粉粒)内部结构紧密,淀粉糊化较大颗粒淀粉(A型淀粉粒)困难。
关键词:
小麦 淀粉粒 淀粉 糊化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海坡 董志强 吕丽华 申海平 姚艳荣 张丽华 贾秀领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喷施175 mg/kg多效唑(SP1)、300 mg/kg矮壮素(SP2)、350 mg/kg麦巨金(SP3)、333 mg/kg劲丰(SP4)、300 mg/kg缩节胺(SP5)、333 mg/kg碧护(SP6)和清水对照7个处理,对冬小麦株高、节间长、茎粗、茎干质量、抗倒伏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小麦株高,增强茎秆基部抗折力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能力:SP3>SP6>SP4>SP1>SP5>SP2>Ck。不同处理对小麦基部节间长的效应为:第1节>第2节>第3节。籽粒产量SP3>S...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冬小麦 茎秆特性 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石碧婉 高文静 杨志颖 马田
土壤有机碳(SOC)的矿化和积累是土壤碳循环中的关键环节,两者的相对变化会对土壤碳平衡造成直接影响。明确SOC矿化和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土壤质地不同的森林和草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借助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胞外酶活性、木质素酚类、氨基糖及氨基糖的δ~(13)C值等分析,探讨影响SOC矿化潜力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CAE)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微生物来源碳的相对比例越高,SOC矿化潜力越低;土壤粘粒含量较高会通过直接抑制微生物活性和形成稳定的有机-矿物态结合物降低SOC的矿化潜力;此外,较高的粘粒含量还会降低微生物周转,抑制微生物残体的连续累积,进而降低CAE。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土壤质地和SOC组成对SOC矿化和CAE的重要影响,为厘清土壤碳动态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理解土壤碳库收支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柳泽鑫 区余端 苏志尧 李镇魁 佟富春
为了探讨土壤质地和pH值对节肢动物多度的影响,于2008年8月对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和采样,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600头,隶属于6亚纲12目,其中以甲螨亚目的数量最多。结果表明:土壤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和表土层,优势类群基本为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土壤质地对土壤节肢动物多度有明显的影响,即在同一质地条件下,土壤节肢动物多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两者呈多项式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度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则受pH值的影响,当pH值>4.2时,两者呈线性相关,而当pH值<4.2时,两者呈多项式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