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1)
2023(9594)
2022(8081)
2021(7336)
2020(5995)
2019(13550)
2018(13194)
2017(24941)
2016(13033)
2015(13972)
2014(13820)
2013(13557)
2012(12542)
2011(11201)
2010(11253)
2009(10160)
2008(10092)
2007(9022)
2006(7804)
2005(6786)
作者
(37235)
(31111)
(30596)
(29274)
(20022)
(14808)
(13913)
(11770)
(11737)
(11059)
(10518)
(10492)
(9955)
(9750)
(9544)
(9429)
(9150)
(9065)
(8912)
(8672)
(7558)
(7551)
(7418)
(7161)
(6942)
(6889)
(6785)
(6761)
(6254)
(6234)
学科
(56589)
经济(56543)
管理(42024)
(40498)
(35662)
企业(35662)
方法(21783)
中国(17797)
数学(17324)
技术(17141)
数学方法(17120)
地方(16272)
业经(15085)
(13660)
环境(12993)
技术管理(12059)
产业(11660)
(11202)
(11198)
理论(10328)
(10053)
(9605)
农业(9104)
(8887)
地方经济(8127)
(7766)
银行(7757)
(7728)
(7677)
金融(7676)
机构
学院(184926)
大学(181969)
(75047)
经济(73385)
管理(72665)
理学(63260)
理学院(62499)
研究(61897)
管理学(61502)
管理学院(61115)
中国(44135)
科学(38958)
(38069)
(32414)
(29954)
(28412)
中心(28256)
(27747)
研究所(27439)
业大(26464)
财经(26272)
(25920)
(25042)
师范(24795)
(23706)
北京(23247)
经济学(23160)
(23059)
农业(21730)
经济学院(20875)
基金
项目(131510)
科学(106084)
基金(95878)
研究(95379)
(84001)
国家(83263)
科学基金(72964)
社会(63417)
社会科(60399)
社会科学(60383)
(54180)
基金项目(51961)
自然(46803)
自然科(45769)
自然科学(45757)
自然科学基金(44970)
(44514)
教育(42463)
资助(36589)
编号(35961)
(33293)
(30292)
创新(30142)
重点(29836)
成果(27983)
(27794)
国家社会(26681)
课题(26132)
发展(24470)
科研(24273)
期刊
(82501)
经济(82501)
研究(53212)
中国(37845)
管理(29356)
科学(27481)
学报(27400)
(24872)
(24215)
大学(20966)
教育(19980)
学学(19969)
农业(17152)
技术(16491)
业经(14437)
(13924)
金融(13924)
经济研究(12996)
财经(12818)
问题(12320)
科技(12127)
(11292)
(10060)
技术经济(10060)
(9306)
现代(9302)
(8957)
商业(8818)
资源(8628)
(8500)
共检索到267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海红  吴丹丹  马仁锋  金邑霞  张悦  
适宜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创意氛围刻画与营造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地理与宜居城市规划契合难点。采用基于文化创意企业大数据的核密度法和构建城市建成环境场模型,分别分析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及集聚度、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的空间特征,继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甄别与诠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建成环境场的耦合性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呈现以文三路和学院路区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的圈层结构,内核包含浙江省政府、武林广场、浙大西溪校区围合区域,沿着天目山、体育场、莫干山等路向周边扩展。(2)杭州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呈现浙江省政府所在区域为核心高值区,向外距离增加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呈现"高—低—次高—低"的卧"S"型曲线。(3)杭州市核心八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建成环境场之间存在较高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关联存在地域与行业差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具有空间不平稳性和空间异质性,高集聚度—高场势能位于城市建成环境场的高值核心圈层,低集聚度—低场势能位于文化创意企业分布的外围圈层,如杭州市八区的西北、正东和正南三翼边缘地带;高集聚度—低场势能和低集聚度—高场势能分布于核心圈与外围圈之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丹丹  马仁锋  张悦  金邑霞  赵一然  
以杭州市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平均最近邻距离方法探究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杭州全域文化创意企业呈多核心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市中心向外围圈层式递减;杭州文化创意企业沿交通干线布局显著,呈现连片蔓延形态。(2)杭州核心九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具有显著的高校指向性;文化休闲旅游业与现代传媒业则集聚于城区中心休闲娱乐地带;艺术品业和文化会展业集聚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地。(3)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且呈现外拓和分散态势。各行业的核密度明显升高,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7.26 km2增大到118.56 km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鲁芳  葛宏晨  夏浩  
从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城市休闲与创意城市耦合协调机理并以杭州市为例,构建城市休闲与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3年,杭州创意城市及城市休闲子系统中,环境因素仍为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杭州创意城市与城市休闲发展水平稳定同步提升,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受金融危机以及世界休闲博览会召开等多方因素影响,杭州创意城市与城市休闲两大系统耦合度波动较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及政策红利是两者耦合度由降转升的重要推手;创意城市系统与城市休闲系统耦合协调度稳定增长,重大事件、大型节庆及会展产生的效应能迅速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鲁芳  葛宏晨  夏浩  
从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城市休闲与创意城市耦合协调机理并以杭州市为例,构建城市休闲与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3年,杭州创意城市及城市休闲子系统中,环境因素仍为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杭州创意城市与城市休闲发展水平稳定同步提升,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受金融危机以及世界休闲博览会召开等多方因素影响,杭州创意城市与城市休闲两大系统耦合度波动较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及政策红利是两者耦合度由降转升的重要推手;创意城市系统与城市休闲系统耦合协调度稳定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仁锋  吴丹丹  张文忠  倪欣欣  朱保羽  
城市新兴产业区位识别与定量刻画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微观区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基于区位论脉络与创意场域假说提出城市创意场及其量化模型,并从建成环境视域出发,刻画与可视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微区位。以杭州为实证研究发现:①基于创意场域采用建成环境要素定量刻画与识别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微区位模型行之有效,但是受POI数据源和流动性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源制约度较高。②杭州创意场场强整体呈现由杭州主城向外逐渐递减的圈层结构,外围点缀有创意场次中心。杭州市最适宜发展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区位位于以文三区块为核心涵盖文三路、学院路、武林广场、杭州未来城—西溪湿地等区块;以省/市/县/区政府为核心的街区是创意场场强高值区,较适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距离核心高值区越远其创意场场强越小,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峰  刘朝晖  韩笑  陈锦清  
以杭州市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空间相关性计算等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城市设施分布特征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两个角度建构其与创意产业空间分布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模型,探索影响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城市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中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人群对于城市空间活力的偏好,而空间的活力来源于各项要素的异质性集聚和多样活动发生的可能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桂玲  赵倩  
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各国所瞩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作为国家"软实力"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已形成全球蜂起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上海经济的贡献也日益加大。本文研究并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有重大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慧  王垚鑫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阐释和验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影响集聚的四大主要因素分别为需求因素、人力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同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光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综观全球,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发展趋势,其集聚模式多种多样。根据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的不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模式有所不同。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对"三T"型城市的根植性、知识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相结合以及独特的城市功能。基于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的集聚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钟韵  刘东东  
我国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借城市更新置换出来的土地而集聚发展起来的。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在阐释近年来借城市更新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用地特征的基础上,试图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评估集聚区已产生的效益和预期的效益。研究显示,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从多方面对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效益仍未能全面体现。总体而言,集聚区的社会效益比较容易实现,也较为明显,经济效益则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文化产业不是一种必需品。但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一环提出来,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在做文化创意园区、基地的规划,这意味着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在我国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如火如荼发展的表象下,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其背后的不足。譬如,对于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发展,国家相继颁布了许多相关规划,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就地方而言,却普遍缺乏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和布局,导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前波  郭豆豆  赵淑红  
舒适性正在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新城市增长理论范式。以杭州为例,选取各类创意空间样本,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创意空间的分布格局、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创意空间整体呈现内向集聚和外向拓展的分布格局,其集聚重心和主城区范围相一致,向外拓展呈现追逐生态环境舒适性的发展特征,形成明显的生态创新轴线;(2)根据空间类型、产业功能及区位特征不同,创意空间可划分为文化创意型、特色发展型、创业孵化型、知识密集型四大类型,各类创意空间表现出多样化的舒适性偏好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密切相关;(3)基于舒适性视角的创意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以人才、科技及各类消费设施为核心的教育舒适性、社交与休闲舒适性相关因子作用显著,景观舒适性、交通舒适性次之,不同类型创意空间的舒适性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最后,从舒适性视角提出城市创意空间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立伟  何树贵  饶宝红  
创意产业对于促进杭州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创意产业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杭州LOFT49、A8艺术公社、唐尚433、开元198和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五个创意产业园区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对杭州各城区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访问。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对杭州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杭州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江  胡晓鸣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基于调研所获取的杭州市创意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杭州市创意产业的总体及各行业空间分布强度特征、圈层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创意产业空间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旨在寻找创意产业发展规律与当前存在问题,为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瑞  李北伟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互动协调的理论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老工业基地典型城市为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较强的动态反馈关系;产业集聚度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使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区域创新水平也越高;区域城市间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